马淳 秦迎新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吉林 吉林132013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又称为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例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1]。2008年我院建立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系,内容包括职业暴露管理组织、制度、报告流程、职业暴露健康档案及随访记录。现将我院2009-2012年医院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报道如下。
1.1对象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共计69例,包括主管护师、护师、护士、护生和保洁员,其中男2例(保洁员),女67例;年龄19~52 岁,全部为一线工作人员。
1.2方法
1.2.1 资料来源 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按相关流程给予及时处理,于24h内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建立职业暴露档案内容包括暴露者科室、年龄、工龄、暴露方式、暴露部位、暴露源 (患者)种类、伤口应急处理情况及预防用药情况等。事后定时追踪随访,根据暴露源是那种血源传播性疾病,进行血清学检测和预防性用药
1.2.2 统计学处理 回顾性分析护理人员职业暴露资料,经核实进行统计汇总。统计学处理用SSPS17.0版统计软件进行。
2.1 2009~2012年血源性职业暴露趋势2009-2012年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率为4.95%、4.21%、2.20%、1.28%,呈下降趋势,经统计分析X2=17.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009-2012年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率(%)
2.2 暴露源、病原体、职业伤害原因分布我院发生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以锐器伤为主,共计锐器伤67例,发生率97.10%。锐器伤害种类中头皮针输液器针头刺伤占首位,发生率为55.07%;伤害原因中操作者刺伤自己占首位,发生率为42.03%;HBV职业暴露占首位,发生率72.46%,见表2。
表2 72名护理人员暴露源种类、职业伤害原因、病原体构成比(%)
3.1 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护士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与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2,3]。这与护理人力编制普遍不足、劳动强度高,以及护士承担各种注射、整理锐器、基础护理等工作,接触暴露源概率高等因素。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包括操作过程中患者躁动、护理人员防护意识淡薄、医疗护理操作行为不规范等。本次调查中,高年资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较低与各种注射、基础操作少有关,绍敏媚[4]等文献报道一致。低年资护士(护士、护生)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占全院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62.38%。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中应严格按照各项诊疗操作常规、制度、流程执行,加强自我防护。
3.2 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原因通过资料分析,在我院发生的69例职业暴露中,主要原因为:护士在为患者拔针回收过程中,不慎被针头刺伤;损伤性医疗废物未按要求回收至锐器盒中,保洁员在回收医疗废物过程中被刺伤;操作不规范,护士回套针帽误伤自己;手术过程中,未戴护目镜,患者血液喷溅入医护人员眼睛等,其中针刺伤为主要暴露方式。暴露部位发生在手部最多65例,占94.20%,与徐文珍[5]调查的结果一致。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流程和污染锐器的处理流程,是减少锐器伤是避发生职业暴露的关键。
3.3血源性职业暴露规范管理我医院于2008年组织建立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系,规范暴露后的处理流程,建立全院职工职业暴露健康档案。2009~2012年护士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率为4.95%、4.21%、2.56%、1.48%,呈下降趋势(X2=17.25、 P<0.05)。从表2中看出,明确暴露源的血源传播性疾病占92.75%,其中HBV、HCV、梅毒分别为72.46%、15.94%、4.35%,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概率最大[6]。护理人员在职业暴露发生后立即上报、及时预防用药和血清学检查等。表明规范化管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可促进职业防护健康,加强职业安全管理及培训,教育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全院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的增强是降低职业暴露率的关键。2009-2012年所有职业暴露者建立职业暴露健康档案,定期随访未发现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血源传播性疾病。
加强职业安全培训,通过行政干预,保证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参加的到位率,端正职业态度和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实行标准化预防,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污染的物品均视为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规范操作流程,可降低血源性暴露的危险性;建立职业暴露监测系统,完善暴露后的报告、评估、监测和预防用药流程。医院感染控制科定期将全院职业暴露现状分析总结,并向全院通报,找出危险因素,提出安全防范建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T 213 - 2008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S]. 2009.
[2]李映兰,李丽. 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及职业安全管理探讨[J]. 护理学杂志,2006,21(2):52-54
[3]胡泰欢.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336-3337
[4]绍敏媚,凌艳娇. 手术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2(23):2965-2966
[5]索尔,梅米什著,姜保国译. 感染控制手册(国际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43-145
[6]李宝香. 门诊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7):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