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海
让企业保持持续发展,是企业家的重要使命。沉舟侧畔千帆过,活着的就是美丽的,活着就是最大的成功。我们相信这是幸存者的感慨,也是失意者的追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了增强企业发展能力,企业家们需要不断增强危机意识。企业是否具有危机意识,关系着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一个组织越是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就越容易忽略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丧失危机意识。缺乏危机意识的企业其变革的意愿就越小、变革的能力就越差、转换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就越不足,也就越可能在竞争的洪流中遭受挫败。所以,我们的企业应时刻有危机意识。
据美国哈佛大学调查,在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每过10年,就会有1/3以上的企业从这个名单中消失,或落魄、或破产,在总结这些企业衰落的原因时,人们发现,春风得意之时正是这些企业衰落的开始,因为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忽视了危机的存在,忘记了产品开发以及经营管理的超前性。
我们看到,在世界500强中长期站住脚的企业,则对危机意识有着另一种深刻的认识。他们即使在企业发展很顺利的时候,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危机意识:在德国奔驰公司董事长埃沙德·路透的办公室里就挂着一幅巨大的恐龙照片,照片下面写着这样一句警示语:“在地球上消失了的,不会适应变化的庞然大物比比皆是。”美国英特尔公司原总裁安德鲁·葛洛夫有句名言叫“惧者生存”。这位世界信息产业巨子将其在位时取得的辉煌业绩归结于“惧者生存”四个字,足见安德鲁的危机意识。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说:“我们的公司是个了不起的组织,但是如果在未来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就将走向死亡。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时候达到最佳模式,回答是永远不会。”也正是因为洞察到变革的必要,韦尔奇提出了企业也要居安思危的观点。海尔的CEO张瑞敏也曾说过:“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20多年来海尔经历了多次经济环境、市场格局的剧变,但每一次它都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最适者,是经得起考验的。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是一位具有危机意识的企业家,他有句名言叫“惶者生存”。他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在华为25年的发展史上,任正非分别在2000年、2004年、2008年和20012年四次拉响了“冬天”的警报。并要求华为高管要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戒骄戒躁。
2000年,华为的销售收入达152亿元,以29亿元的利润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而此时,任正非却大谈危机和失败,并发出“冬天”的警报。任正非第一次提出了“过冬论”到2012年已整整14个年头。14年来,华为的销售收入从152亿元增加到2400亿元,14年增长16倍,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并跻身世界500强,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2012年上半年,华为的销售收入超过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但是任正非认为华为并没有成功,他感觉到华为将面临更大的危机,甚至是死亡的危险!在2012年11月召开的一次内部高管会议上,任正非再次发出警告:“20年以后的华为,我可以告诉你,两个字:‘坟墓’。”业界称信息企业一直在进行一场“死亡竞跑”,这种“狼来了”的寓言式呐喊,增加了华为全体的危机意识,恰恰会使华为活得更强大。
华为在任正非每隔三五年就阶段性地宣布冬天到来的警示中,频频取得接近50%的业绩增长。对于华为来说,值得庆幸的是从成立第一天开始,它就紧守着这个在中国具有高度成长性的行业,从未离开。任正非的危机感,来自由他强烈的生存意识,冷静、超前地认识到冬天必将来临,尽早地准备过冬的棉衣,度过生死考验的寒冬,才能迎来又一个春天。在冬天与春天中反反复复度过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强者,所以华为不怕冬天的寒冷,而以一颗平静的心面对市场的考验。
哀兵必胜,正是这种自我否定,低调和冷静,以及超前意识,给了华为以动力,使华为有时间在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优化,整合出内部的力量;当冬天真正来临时,华为已经找到了过冬的“棉袄”,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
目前,中国制造企业正面临着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产能过剩、高消耗等内忧,和人民币升值压力、海外市场低迷,贸易摩擦案件增加等外患,普遍缺少品牌和技术的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和升级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如何转型?怎么升级?显然不是喊几句口号和出台几项政策就能实现的,关键在于企业自身要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危机意识。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今天,通用、IBM、华为等这些世界级企业的发展算得上是一个奇迹。这奇迹的背后,是上述企业的决策者们一直以来的圭臬——惶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