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东堃
蔬菜生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于一体的富民产业、民生产业。近年来洛阳市各地继续依托市域优势,积极发展棚栽技术,扩大优质精细蔬菜生产规模,重点围绕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天然特色蔬菜基地,蔬菜已初具生产产业化和经营规模化,结构进一步优化。名优、新特、精细品种增加。蔬菜生产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但同时也存在蔬菜生产总体水平不高、生产现代化水平较低等一系列问题。
1.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洛阳蔬菜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88.8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5.6%,蔬菜产量240万吨,比上年增长4%,蔬菜产量稳步增长。
2.蔬菜生产已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加之近年蔬菜价格稳步上升,发展蔬菜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蔬菜生产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贡献不断加大。2012年,全市蔬菜实现产值42.8 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占农业产值20.5%。蔬菜生产已成为洛阳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洛阳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
3.蔬菜类别种植结构科学合理。在总量增长的同时,洛阳蔬菜生产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由大路菜朝着精细菜发展,由露地菜朝着设施菜、大棚菜发展,由普通菜向无公害蔬菜发展,蔬菜上市品种日益丰富,内部结构日益优化。2012年,洛阳叶菜类播种面积达11.9万亩,白菜类播种面积达10.5万亩,甘蓝类播种面积达3.3万亩,根茎类播种面积达14.5万亩,瓜菜类播种面积达7.3万亩,菜用豆类播种面积达7.3万亩,茄果类播种面积达22.1万亩,葱蒜类播种面积达7.7万亩,水生菜类播种面积达到1.1万亩,其他蔬菜播种面积达2.9万亩,占蔬菜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13.5%、11.9%、3.7%、16.4%、8.3%、8.2%、24.9%、8.7%、1.2%、3.2%,种植品种更加细化,种植结构更加合理。
4.提高组织程度,打造产业品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公司化运作已成为蔬菜生产经营的主流和发展方向。为此,在蔬菜基地发展过程中,我市强化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生产企业的建设,对其重点支持、优先发展,不断壮大其实力,一批有影响力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和生产企业蓬勃发展。
5.搞好科技培训,提升生产效益。蔬菜生产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让习惯种粮的农民去种植蔬菜,必须进行生产技术培训。在蔬菜生产关键季节,组织蔬菜专家、教授到生产一线帮助菜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我市蔬菜种植水平。另外,通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一大批蔬菜新品种、新技术,促进了蔬菜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提高。
6.完善追溯体系,严把蔬菜质量。近段时间,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保证蔬菜产品安全,严把生产源头关。印制“无公害蔬菜生产常识”挂图,发放到设施蔬菜种植户和广大菜农手中,对农药、肥料的使用进行规范。在较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建立了“农药残留检测室”,方便菜农对生产的蔬菜进行自检。新建蔬菜基地要进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对蔬菜基地的土壤、地下水、空气等进行检测,建立蔬菜产品生产档案,对蔬菜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详细记录,逐步实现生产过程可追溯。在蔬菜批发市场、较大的农贸市场、超市,建立了农产品快速检测室,检测蔬菜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坚决退出市场,让城乡居民吃上质量安全、放心可靠的蔬菜。
1.生产经营粗放,产品质量不高。洛阳市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仍在按照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惯性增长,还没有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品种结构方面,优势主导产品未见端倪。虽然我市蔬菜品种多,但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广没有普及,大部分地区仍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2.市场信息不灵,流通不畅。蔬菜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信息应及时汇总、交流才能实现宏观指导。我市蔬菜产业的市场环境、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不紧,影响批量外销。缺乏总体的供求信息引导,靠市场反馈难以奏效,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同时菜农不注重市场调查预测,经常会因跟风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或短缺,不仅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3.生产经营主体多而分散,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洛阳市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而且,菜农卖菜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好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同时产业化经营处于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带动能力弱,大部分仍停留于一般购销关系或松散的联合层面,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经济共同体。
4.基地建设规模小,集约化生产水平低,加工发展滞后。我市虽然建设了一批蔬菜生产基地,且初具规模,但基地较分散,生产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始终未能形成拳头产品和集约化生产,直接影响到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其次,我市蔬菜的商品质量、包装及营销手段处于初级阶段,新鲜蔬菜大多无包装或包装简易,运输车辆较少具备保鲜和远途运输条件。再次,加工产品单一,加工技术和产品没有突破。一是加工率低,我市实际加工蔬菜所耗原料占蔬菜总产的比例少;二是加工档次低,产品大多是粗加工,精、深加工比例极低;三是龙头加工企业少,且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多数地方仍是以自产自销为主;四是加工技术不发达。
洛阳市蔬菜产业发展应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争创地方名优特色菜,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从科技推广、市场营销、加工转化、基地布局、政策扶持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以促进蔬菜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1.科技兴菜,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科技兴菜,一是要充实技术队伍,健全科技服务体系,组建专家队伍。重点蔬菜生产区域应设立蔬菜技术推广站,配备技术人员,发挥技术创新、技术指导和参谋作用。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二是要继续加大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扩大拱棚菜、温室、地膜菜、轮作菜面积;加快制订“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计划,重点推广“绿色蔬菜”生产技术。三是要重视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尤其要尽快筛选出适合洛阳的拳头品种,形成地方特色菜。四是加大蔬菜产品的贮藏保鲜研究,改进优化贮藏设施,延长贮藏保鲜期,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实现市场均衡供应。五是适应市场,增加蔬菜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立足于反季节蔬菜生产,在稀特菜、野生菜、品种多样化上做文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六是要高度重视良种的选育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是先进科技的重要载体。当前生产上要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加速蔬菜品种的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七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逐渐建立健全蔬菜检测体系,杜绝超标菜上市。
2.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名牌是高质量的商品标志,是产品有效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通行证。创蔬菜名牌,实施名牌战略,对推动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蔬菜名牌要有超前意识,实施蔬菜名牌战略,积极开展“品牌兴企、质量兴农”活动,采取适当奖励措施,支持企业创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商标,通过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洛阳蔬菜的知名度。积极利用新闻发布会、农副产品博览会和电视广告、电台、报刊专版等传媒多种形式宣传洛阳蔬菜,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重点培育蔬菜名牌,增强农业品牌意识,依靠品牌闯市场,依靠品牌提高效益。树立品牌,形成规模经营,使蔬菜品牌与规模经营良性互动,提高市场竞争力。
3.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蔬菜加工企业,不仅对蔬菜生产带动作用大,辐射面广,而且发展潜力巨大。加强蔬菜产品加工的根本任务是把企业做大,培育龙头,提高其加工转化增值和带动生产发展的能力。一是进一步优化蔬菜加工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改善蔬菜加工“小、散、粗”的状况,通过兼并、联合或重组,提高现有蔬菜龙头企业的竞争力,要重点突破加工、保鲜、贮运的薄弱环节,促进生产与加工、保鲜、贮运的同步发展。二是走产学研结合或企业联合的路子,努力提高开发能力与加工水平,创出精品名牌,突破自身在技术、人才、资金、市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制约。三是争取国家投资扶持,同时对于生产流动资金,给予贷款支持。四是鼓励企业以股份制等形式建立经营管理机制,有组织地选派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外地接受培训,提高素质。五是增强名牌意识,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名牌优势、出口优势。要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培育和壮大一批龙头营销企业与营销队伍。
4.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增强和改善市场功能。市场是连接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桥梁。为实现蔬菜产销一体化,一是按照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全市蔬菜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合理布点,分类建设,有效调控。同时,在蔬菜种植重点县市及乡镇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集散市场,便于产品集散、分级包装及转运。二是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市场和区域市场,加强与各大中城市联系,建立销售网点,衔接全国大市场,发挥市场中枢作用和龙头作用,扩大市场覆盖面。三是组建蔬菜产业联合会和菜农专业协会,对外开拓市场,建立起稳固可靠的营销网络;对内组织生产、筹措资金、协调关系、规范行为。逐步形成生产、流通与销售集团化操作,做到生产有序、快捷高效、互利互惠的蔬菜生产态势。四是建立信息网络,配备功能齐全、传递快捷的信息服务设施,及时提供生产、市场、供货信息,帮助各蔬菜批发市场制订指导性价格;研究产销发展趋势和开展主要蔬菜产销形势预测预报,为各地制定指导性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科技信息,并建立专家系统,提供快速、准确的科技信息服务。
5.合理规划布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突破“小而全”生产格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原则,重点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各地可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确定自己的骨干品种与专业乡镇,逐步形成一乡一品、多乡一业、规模化经营新格局。同时进一步建立集约化程度高、规模适度的蔬菜生产基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蔬菜产业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区域小气候的优势建立一批高标准、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将现在的分散种植改为连片种植,集约经营管理,促进规模生产,提高种植效益。
6.政策扶持,确保蔬菜产业稳定发展。蔬菜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蔬菜产业又是一个易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制约的弱质产业,更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一是加强蔬菜产业化发展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提高对蔬菜产业的认识,把保障供给作为一项重要职责。二是制订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将蔬菜产业规划列入农业发展规划中,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要广辟投资渠道,各级农业、发改、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库区移民等有关方面的资金支持蔬菜产业建设。相关部门要对蔬菜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市场开发、龙头企业、品牌培育等方面要重点安排,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强化导向调控手段。四是完善投入机制,以财政资金作引导,以农民、企业等经营者投资为主体,以金融部门支持为依托,以社会资金及市外资金为补充。在基地建设、批发市场建设、产销信息服务、优质产品优价销售、社会化服务组织、风险基金建立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支持蔬菜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