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长在
作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都知道这一现象:小学生越往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低,学生间的差距越大,有些学生甚至厌学。数学课只是枯燥的公式,固定的符号。没有语文课优美的词藻,没有美术课鲜明的色彩,没有音乐课快乐的音符,没有体育课尽情的喧闹。没有科学课的好奇,没有社会课的实践……
我们都知道这一现实,但我们有没有反思这一现象:为何普遍都存在这一问题而且会常年不衰呢?这得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数学课堂学生享受到快乐了吗?他们是对数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吗?学生常在机械、沉闷、程序化和不快乐中学习。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的获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我觉得数学课完全可以变得诗情画意,快乐奔放。我们的数学课堂应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一一激活。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一、用美术眼睛观察
让学生像上美术课的写生一样。上《观察物体》一节课的时候,我让小组的同学(前后桌四人一组)把事先准备的玩具、布偶书等放在桌上观察,换方位观察,并做好记录,得到结论:四个同学坐的方位不同观察到的就不同。一节课就在观察中过去了,学生兴趣昂然,效果可想而之。
二、把实验搬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也有实验?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出示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容器,提问:圆柱与圆锥联系密切,同学们动手做一做,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行大胆地实验。学生进行操作演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学生发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问: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再演示(不等底不等高的较小圆锥容器),让学生往刚才圆柱容器倒水,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圆锥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那么,在什么条件下,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带着这个问题,老师让学生重新观察前面的圆柱和圆锥,并分组讨论。在学生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后,再用与小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让学生再次实验验证。学生为自己观察所得的结论被证实而高兴。
三、数学课上大胆的猜测
《认识分数》时,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把这张纸全部涂上颜色,我们可以用“1”表示。注意看,现在(涂了一半)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教师课件一步步显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一一让学生猜猜,在猜测中,争论中得到知识。
四、神奇的数学课堂
数学并不枯燥,有些时候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数学并不“抽象”是我们把它搞的太“抽象”了。如果在教学中我们稍稍变变花样,枯燥就会变得有趣,“抽象”就会变得“直观”;学生就会觉得数学既然是那么的神奇而有趣,我要走向那神秘而有趣的数学乐园……教学《3的倍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老师有一个特殊的“本领”,不用看,只要朵听就能判断一个数能否是3的倍数,你们相信吗?学生将信将疑。教师请一位同学上前一个一个地拨下6颗珠子,然后把计数器藏在讲台底下,大家和老师都闭上眼睛,用耳朵“听”计数器上拨出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一位同学一个一个地拨下6颗珠子,然后把计数器藏在讲台底下,让学生挣开眼睛。我能判断计数器上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你们能根据听到的声音,猜出这位同学拨的是几吗?它是否是3的倍数?学生分别做出自己的判断。为什么只是听就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的3倍数呢?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五、数学也可以充满诗意
谁说数学没有美丽的表达?我们的教学,不一定要培养数学家,可我们应该思考,怎样把数学的美丽还给学生,给学生以诗意,文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文化的旅程中快乐成长。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把学生带入了诗一般的意境。中国是文化古国,我们都知道祖国的四大发明,中国的古代的数学也同四大发明一样,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课件显示中国的三大数学名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孙子算经》这本书的下卷有这样一题:今有稚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稚兔各几何?课件显示,师生分析题意。可以小组交流、讨论。师生分析算理。下面就请大家利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面几首民谣。
课件显示:“北京鸭,新疆羊,混在一起白茫茫。数数头有20个,脚有27双,请你算一算,多少鸭多少羊?”“一队敌兵一队狗,二百条腿齐步走,人头狗头七十六,多少敌兵多少狗?
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文化、美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收到文化的感染,产生文化的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以文化为载体的数学是美,以美为依托的数学是精彩的,文化和美融和的课堂使人快乐、兴奋。学生在文化中熏陶,在美中享受、探索。
六、数学魔术的魅力
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喜欢刘谦吗?下面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看吗?拿出一个两头都剪掉的信封,将一条细绳穿过信封,然后用剪刀将信封从中间剪开而绳子没断。既然是魔术我就不告诉大家,让大家回味回味。老师还带来一个魔术,老师想就同学们来做,想做吗?(想)请拿出这样的白这条。这张这条有几条边?几个面?四条边,两个面。现在我会变魔术,我能把它变成只有两条边、两个面。你会吗?四年级下册的《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让学生过了一把魔术师的瘾。 “数学好玩”写在学生的脸上。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只要能让学生“玩”的要引导学生“玩”,在“玩”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而且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玩有所乐,乐有所思。
数学课堂可以生动活泼起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我们用心,枯燥的学科会变得有趣,学生也会变得乐学。我们教师就是改变数学课堂的魔术师。
(河北省饶阳县里满乡东里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