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美国掌控的“金融魔杖”

2013-07-17 06:46:02
现代阅读 2013年7期
关键词:穆迪金融市场评级

信用评级业作为金融体系中地位特殊的中介服务业,可谓是维护国家金融主权以及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国际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它的定价功能使评级机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实质掌控着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生杀大权。全球最大的3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国际,实则为美国高度垄断。美国在信用评级行业还具有强烈的不对等性:美国评级机构正不断加大向其他国家的渗透。目前3大评级机构在本国以外的收入比率达到46.7%;而其他国家的评级机构则很难进入美国市场。

截止2010年,全球近200家评级机构中只有10家在美国获得资质,而其中源自美国本土的就有7家、2家来自日本、1家来自加拿大。并且,那3家非美国“土生土长”的评级机构在进入美国领域后从未开展业务。而中国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也因“在美国没有办公室以及客户”等理由被美国评级市场拒之门外。债券发行人想要进入国际债券市场以及资本市场就必须掌握通行证——信用评级。一旦掌握了信用评级话语权,也就代表对全球信息主导权以及资本配置权的掌握,评级的高低可以说能够直接影响受评国家或企业进行海外融资的成本高低以及利率水平。甚至可以说信用评级的力量足以影响一个企业及至一个国学的生存与发展。信用评级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核心资源,而中国的信用评级业也逐渐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同时意味着中国在高度垄断的全球信用评级市场力争扩大国际话语权。

然而,中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还显得很薄弱,美国掌控的全球3大评级机构则乘虚而入,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

美国的评级机构自2006年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透。2006年,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49%的股权被穆迪收构,同时约定7年后穆迪持股51%,实现其绝对控股的目的。2007年,联合资信的49%股权被惠誉国际收购;而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中国4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国际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剩下的基本上都在美国的掌控之中。

美国掌控下的信用评级逐渐渗透到中国,甚至是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使信用评级业呈现一种高度垄断的现状。

现代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离不开信用评级信息的支持。信用评级不仅直接决定着债券市场的交易价格,而且还对那些使用评级信息交易的金融主体以及投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现代通讯技术可以使全球信用网络在几秒钟内完成评级信息在世界金融体系的传播。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越发重要,但是其却逐渐变成美国掌控的“金融魔杖”,这无疑是金融市场中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

不少欧盟官员认为,世界金融体系对信用评级机构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依赖。在欧洲债务危机不断蔓延的过程中,穆迪等大型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一直扮演着推波助澜的帮凶角色。它们在危机爆发之前给希腊、葡萄牙等国评为优级,鼓励他们无节制地借债花钱;而危机爆发之后,它们又将评级一降再降,甚至使他们借不到救命钱。这些评级机构就像图财害命的庸医,在一个人十分健康的状态下猛开补药,又在其奄奄一息的时候追加毒药。以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国际为首的信用评级机构可谓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有着翻云覆雨的权利,正是仰仗其给予的3A评级,美国才能安然无恙地游走在国家破产的危险的边缘。简而言之,但凡有一个评级机构不再用最好的AAA给美国债务打分,就会在债券市场引起全球性的震荡,也是他们对美国国家债券感到索然无趣,从而导致美国无法在自由的资本市场上继续融资。可见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3大评级机构不断遭到包括美国国会在内的世界抨击,它们是此次危机的帮凶,同时被质疑是为了帮助美国实现霸权。金融危机的爆发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存在漏洞以及监管者的过分贪婪,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评级也是危机爆发的荒诞原因。那么,信用评级机构是如何在金融市场上翻云覆雨的呢?

1.评级时缺乏客观系统规律以及价值规律

在信用评级机构根本没有掌握金融的客观系统规律和价值规律的情况下,它们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评级标准,则完全是依靠他们的主观意识,也就是它们自己杜撰出来的。如此荒诞的标准可谓是一次又一次地在为金融危机添加可燃物。当危机爆发后,首当其冲的金融产品多是得到评级最高的产品,这也意味着有无数的投资者上当受骗,损失惨重。

2.评级与收费挂钩

作为金融市场的评判员以及利益分享者,3大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却与他们的收费密切相关。进而言之,它们就是在用评级报告来换取高额的收费利润,这就充分证明了其公平客观性的严重缺乏。

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的3大信用评级机构一直被广大投资者认为是国际最具权威,最可靠的金融服务机构,对之几乎深信不疑。但是他们却利益熏心地为华尔街制造出的大量“有毒”债券贴上了安全的标签,它们还可以在完全没有信用资料的情况下自己拟造信用评估标准,使之美妙如花。业内精英如有任何质疑,很快就会被炒鱿鱼。面对国会的质问,就连穆迪的高管也羞愧地承认,“我们似乎并不是在进行职业的评级分析,而更像是在把自己的灵魂出售给魔鬼来换取金钱”。

3大评级机构依靠着自己在全世界的威望为自己不断地敛财,却把痛苦留给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世界各国,它们无疑是与华尔街一起欺骗着全世界,这也使得美国的价值观以及道德标准再次受到全世界的拷问。

(摘自中国铁道出版社《贪婪的华尔街》 编著:文义明)

猜你喜欢
穆迪金融市场评级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12期)2022-12-30 12:09:24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6期)2022-07-23 05:46:00
分析师最新给予买入评级的公司
Copula模型选择及在金融市场的应用
百度遭投行下调评级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22
让金融市场发力
中国外汇(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25
穆迪:美国钢铁业面临缓慢复苏
上海金属(2014年1期)2014-04-09 02:37:41
创投概念股评级一览表
投资与理财(2009年8期)2009-11-16 02:48:40
《钱经》月度公募基金评级
钱经(2009年7期)2009-08-12 10:00:40
总有一天我会超过比尔·盖茨
少年文摘(2009年2期)2009-02-16 08: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