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凤永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内蒙古自治区制定并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意见》从内蒙古科技水平、产业基础、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出发,优先选择了发展产业基础比较好、创新能力比较强、市场需求比较大的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新技术服务业八大产业作为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富集的地下矿藏为内蒙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新材料产业、新型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洁净煤开发利用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并步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全方位的有力支持,各项政策措施之间相互配合和协调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撑体系。然而当前的制度环境、政策支持环境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一项新技术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开拓及产业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不能顺利实现其转化,产业发展链条就会中断,这就需要综合运用科技、金融、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在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为其提供保障。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八个重点领域,大部分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步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目前涉足新兴产业的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大多数产业层次偏低,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要核心技术掌握不够,缺少领军企业。加之配套能力差,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和集群,竞争力不强。2012年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404.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0.5%。从总体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还非常有限,与国内外同一产业相比整体实力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如风电、光伏产业,在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战略指导下,内蒙古风电、光伏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已经形成设计制造、建设运营、检修维护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高端技术设备和很多国产设备的设计几乎被国外厂商垄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一些大型风电场,80%以上的机组为进口产品。风电与光伏设备的研发与生产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煤洁净利用方面:内蒙古作为我国的主要产煤省份,近年来,积极推进煤炭资源转化,延伸煤炭资源产业链,并且已经形成了多条产业链,煤洁净利用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煤炭资源产品结构中,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比率较低,产业层次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3%(全国平均水平为1.98%);全区研究机构仅有91家,占全国的2.5%。内蒙古研发投入强度低,技术及研发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不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内蒙古由于缺乏健全的技术交易市场,技术转移和扩散通道不畅,技术吸纳能力、辐射能力较弱,而且技术咨询、服务、培训等中介机构较少,科技成果转化受到限制,制约了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研究与试验发展 (R&D)人员2.7万人,不足全国的1%。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科技人才队伍不仅总量不足,分布也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R&D人员区域分布不均衡、地区差异大。R&D人员主要集中在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行业分布上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采矿业和第三产业的教育业、科学研究及卫生系统;科技人才队伍中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高技术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制度性障碍。总体上看,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距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当前内蒙古的投融资体系还难以满足新兴产业从初创、成长到成熟期各个阶段不同的资金需求。由于新兴产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普遍面临融资渠道不畅、融资能力不强的问题。
1.财政投入比例低、增长机制不稳定。“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全区科技经费支出累计达71.17亿元,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在“十一五”期间投入科技经费18.03亿元。2012年,内蒙古全区科技支出27.3亿元。投入清洁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为1.9亿元。近几年来,内蒙古经济、财政收入及科技经费支出增长较快,由于财政收入总量不大,科技经费支出和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绝对数额并不多,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也较低,且增长不稳定。
2.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起步晚、投资机构数量少。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有机结合被看作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风险投资的出现及时地解决了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近二十年来,创业风险投资已成为发达国家主要的金融操作与投资模式。我国的风险投资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内蒙古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起步更晚。从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科技风险基金正式设立开始到2010年底,备案企业仅22家。
3.资本市场规模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2013年内蒙古设有2家法人证券公司,境内上市公司24家,累计募集资金679.3亿元。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能源、电力、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涉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不多。
4.金融服务体系松散,对新兴产业支持力度不够。(1)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2012年内蒙古法人金融机构160个,资产总额6430.5亿元;其中: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4个;主要农村金融机构93个;信托投资公司2家;财务公司1个。现有4家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小、建立时间短、信贷覆盖面不大、竞争力弱,对地方经济的支持还非常有限。(2)商业银行投入新兴产业的资金比例较低、金融创新产品不足。2012年末,内蒙古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1284.2亿元,增长16.0%,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 1541.7亿元。贷款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势行业中的大企业、大项目方面,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流动资金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大,在引导信贷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流入方面缺乏金融创新产品及有效地政策激励手段。(3)风险担保机制不健全。风险担保机构数量少和风险担保机制不健全是导致金融机构投入新兴产业资金少的又一原因。在风险担保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投入风险较大的科技研发项目和新兴的科技企业的贷款不可能太多。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成长阶段,大部分处在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单纯依靠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给予全方位的有力支持。
1.提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意义的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和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战略。近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较大提升。但我们必须看到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因素也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偏重,非资源型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层次较低,生态环境脆弱等。因此,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内蒙古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生态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各级部门要统一思想,从战略高度提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意义的认识。
2.完善和优化制度政策环境。在国家制定的基本法律范围内,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出台一些地方性法规和具体实施的行政性办法,努力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明确和疏导各利益主体的责任和利益关系。加大产业激励政策和投融资扶持政策的力度。通过积极的科技政策、人才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环节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保证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从法律、制度和政策上保障新兴产业的顺利发展。
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发展关键在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掌握市场主动权、全面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培育。政府要通过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和扶持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和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创新活动。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自主创新的内部技术开发机构和承担各级部门的研究开发任务等。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
2.整合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建立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渠道。加强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整合集聚科技资源,提高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创造条件吸引更多高校,科研院所的高端人才到企业服务。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3.强化对引进技术的创新和国际合作。对引进的技术要消化吸收再创新,避免引进的技术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时就被新的技术所取替。同时,要加强同国外企业的合作,提升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队伍。内蒙古人才数量不足,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级生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由于内蒙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创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对人才的吸引力并不强,缺乏竞争优势。根据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通过稳定、培养和引进等手段扩大人才队伍。首先,稳定现有的人才队伍,减少人才流失。在稳定人才的政策上需要加强和倾斜,如开展研究和创业的条件以及待遇方面的改善等等。其次,采取培养、培训方式扩大人才队伍。通过调整高校专业设置,派出科技人员进修学习等手段,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各个环节急需的人才和后备人才。第三,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领军人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只要有利于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形式都可以尝试。
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保障是其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要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型产业。
1.加强财税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1)提高财政投入比重、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增长机制。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不仅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兴产业具有积极的辐射、引领作用。地方财政要调整投入结构,通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政府引导基金、贴息、补贴偿还性资助、担保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支持体系和稳定的财政支持增长机制。(2)扩大减免税范围、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由于企业科技研发风险高、所需资金量大、人才缺乏,许多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实际情况,政府除了必要的直接投入外更多的应从减免税费的角度给予鼓励支持,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税务部门要逐步建立有利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政策体系。
2.加快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所有投融资工具和政策工具中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最为有力的、不可或缺的一种现代投资形式。内蒙古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起步晚、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数量少,尚难满足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需尽快建立完善与其发展适应的风险投资体系。政府在税收优惠、风险补偿、市场准入条件、多样化的进入渠道、金融配套措施和退出渠道等方面创造宽松的制度政策环境,同时要积极引导风险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端流动。
3.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1)培育、孵化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准上市公司。一旦条件成熟,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应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推荐其在海内外主板和创业板上市,可以通过并购、资产重组等形式实现买壳或借壳上市,也可分拆上市。(2)鼓励现有上市公司向高新技术产业渗透。采取多种措施支持现有上市公司进行技术改造,鼓励其向高新技术产业渗透,提高上市公司高新技术含量。(3)积极发展区域性场外资本市场。通过产权交易所带动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企业产权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
4.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改进现有服务方式,加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1)构建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信贷模式。建立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定价机制和业务流程。对创新企业的信用评级方式、担保物品种与担保方式、贷款形式以及金融创新产品等方面要不断地进行探索。(2)加强地方金融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取消不利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的一些限制性规定,监管部门要创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在税收上予以更多的优惠,打造地方金融龙头企业。(3)健全和完善风险担保机制。对重大科技项目的贷款融资进行财政风险补偿,进一步完善专业的风险担保机构职能,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和联动机制。
内蒙古地域广阔、环境资源分布差异大,地区经济发展也不平衡,这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环境。针对不同地域的产业特点和条件,采取差别化政策,优化布局,特色优势产业先行发展,注重产业集聚、产业配套体系建设,从而形成产业集群,使新兴产业真正能起到带动本地区产业体系、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防止新兴产业中出现重复建设、盲目投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产能已经出现过剩的新兴产业更要科学布局,避免资源浪费。
参考资料:
[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21号.
[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