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徐州某部政治委员
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特别是在知识膨胀、信息爆炸的今天,岗位职责的要求挑战能力大小,层出不穷的难题检视知识内存,每一个党员干部都会面临知识匮乏、能力不足、专业短缺的素质恐慌,需要有主动作为的学习救赎。
人可悲之处在于意识不到危险,预测不到困境,察觉不到不足,因此必须有素质不足的自知之明和诚惶诚恐。不抱残守缺,在学习的认识上,不满足既有所学,不抵触新生事物,不沉湎传统经验,要有“一天不学习,吃饭都不香”的习惯,要有“不患人不知,唯患学不至”的深入,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的坚守,以不懈的学习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中傲立潮头。不遮短护丑,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容得他人批评指责的肚量,对短板弱项闻过则喜,对知识空白点头认账,对问题疑惑虚心求教。不自欺欺人,在学习的取向上,不以领导要求为牵引,不以图名挂号为追求,不以完成任务为准则,不搞“报个到点个卯”的虚晃一枪,不搞“时间到任务了”的浅尝辄止,不搞“抄笔记画画书”的敷衍应付,不搞“来检查抓紧补”的临时磨枪,不搞“上报纸比数量”的指标任务,不搞“学你的干我的”的学用脱节。
要有勤奋学习的自觉。干工作贵在发自内心的自觉,这种自觉更在于对弥补自身不足的深刻认识和热切渴望,可贵的是“不须扬鞭自奋蹄”。无论你是“笨鸟”还是“菜鸟”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先飞的觉悟。我们的智商未必低,能力未必差,但不妨把自身的缺点放大一些,把软肋的弊端看重一点儿,把每天的玩乐搁置一下,用闻鸡起舞的勤奋补拙。“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揭示了走向成功的途径和规律。诗仙李白“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是其勤奋耕耘的深刻记忆;诗圣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其勤奋苦学的生动写照;诗魔白居易“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更是其勤奋求知的座右铭。而自负慵懒之人,其结果,要么是“仲永之伤”的昙花一现,要么是“江郎才尽”的过早泯灭。归纳勤奋补拙的形态有四贵,贵在起早贪黑的惜时,贵在废寝忘食的专注,贵在上下求索的刻苦,贵在衣带渐宽的不悔。
用熟能生巧的不懈补短。古往今来,精湛技艺无不来自熟能生巧的训练。庖丁解牛能游刃有余离不开平时对牛体的反复解剖,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组售货员张秉贵能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离不开“一抓准”的过硬基本功。而今,不论是央视节目《状元360》,还是风靡一时的《中国达人秀》,在选手们呈现精彩脱颖而出的背后,都饱含着他们刻苦训练的汗水。同样,活跃在各个工作领域的先进典型和行业标兵,光彩照人的岗后台下,同样离不开对本职专业一遍一遍的训练,反反复复的揣摩,精益求精的超越。只有经过反复历练和不懈努力,才能拉长短板,弥补不足,真正成为学习的带头人,业务的排头兵,工作的领头羊。
弥补素质上的不足,离不开工作中的满腔激情,离不开岗位上的执着坚守,也离不开事业上的牺牲奉献。古今中外为工作事业废寝忘食、孜孜不倦者不乏其人,闻一多读书成瘾,就在他结婚的那天还在书房里。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经常被反锁在图书馆里。不与事业融为一体,一生注定难有作为建树;不对岗位倾注痴心,能力素质不会轻易增长。要有执着岗位的定力,这种定力,根植于事业,投射于岗位;这种定力,也贵在静下心来,沉下身子。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练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彰显的是不达卓越誓不休的定力;杨善洲退休后在大亮山林场一干就是22年,展示的是一辈子报国为民的定力。要有敬业献身的大爱,诺贝尔研究硝化甘油发生爆炸,包括最小的弟弟和5个助手全部炸死,自己也被炸得浑身是血,却依然坚持自己的实验。现实生活中,不乏高危职业和极端苦累的工作,有时也会随时面临牺牲生命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在事关国家主权、人民生命财产等核心利益受损的危急时刻,要有义不容辞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