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2013-07-15 01:37袁林王竹君
改革与开放 2013年9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金融业江苏省

袁林 王竹君

江苏省提出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实现第三次战略转型,金融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助推器。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金融业发展现状的全面梳理,针对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希望对于进一步促进江苏金融业发展、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江苏省金融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江苏省金融业继续平稳运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金融部门积极响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求,认真执行稳健货币政策,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投放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农”、小微企业等民生领域贷款增长稳步提升,制造业等实体领域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金融运行质量继续改善,不良贷款保持“双降”态势。农村金融改革继续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覆盖面迅速扩大,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1.金融业增加值贡献巨大,行业重要地位持续彰显

2011年江苏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600.11亿元,同比增长23.5%,增长动力强劲。从产业结构来看,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达到5.30%,金融业对地区经济总量贡献度在不断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至12.50%,在第三产业14个行业划分中,金融业增加值的贡献度仅次于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位列第三。同时,金融业利税收入增势迅猛,财政贡献度提升。2011年,江苏省金融业实现税收收入436.8亿元,同比增长48.1%,金融业税收收入占地区全年税收收入的10.6%。

2.金融行业效益平稳上升,行业高附加值特征显著

金融业经营效益位居省内各行业前列。2011年江苏省金融业劳动生产率达到89.84万元/人,分别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8.7倍、7.4倍。其中,社会劳动生产率、行业劳动生产率分别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地区从业人数之比、行业增加值与行业内从业人员之比计算。在营业收入上,全省金融业人均营业收入达90.7万元。

3.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务实,行业信用环境不断改善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推进,信用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江苏省金融生态县创建工作继续深入推进,突出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和中介服务规范化建设,切实维护金融部门合法权益,有效地优化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2011年,江苏省8个县(市、区)获得“江苏省金融生态优秀县”称号,8个县(市、区)获得“江苏省金融生态达标县”称号。自2010年江苏省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试点以来,江苏省已累计采集农村青年信用档案537922份,评定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25776户,向信用示范户发放贷款217560万元,为全面推进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及融资扶持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江苏省金融业分行发展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江苏省将发展金融业作为支持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抓手。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加快从传统信贷功能向资金融通、资源整合、价值增值和社会管理等多功能拓展,把江苏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产业金融高地。”经过多年发展,各类金融业态健康发展,金融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1.银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资产质量全面提高

银行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银行业规模稳步增长。2011年末,江苏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8.2万亿元,同比增长13.7%,而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6.8万亿元和5.0万亿元。银行业组织体系不断丰富,市场主体进一步增加。2011年末,江苏省共有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116家,全国性银行一级分行98家,二级分行133家,全年新增机构网点近250个。

银行资产质量全面提高,金融运行质量稳步改善。近两年随着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持续改善和不良贷款核销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保持“双降”趋势。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率稳步下降以及稳定的盈利水平使得资产质量全面提高,成为银行业稳健经营的有力保障。

2.证券业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发达的证券市场能够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实现资金资源的动员、集聚和分配,使各种经济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发挥显著。截止2011年末,江苏辖内上市公司数目增加至214家,共募集资金总额达到670亿元,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超越11000亿元,实现净利润超过470亿元。2011年,江苏省新增境内上市公司46 家,首发直接融资额476.8亿元。同时,新上市公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从行业分布来看,大部分上市企业属于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公司在首发融资中得到股票市场的有效识别,这也对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有力支持。

3.保险业机构实力不断增强

首先,保险市场主体进一步充实。2011年末,江苏省共有保险公司主体85家,比上年末增加9家。其中,财产险公司37家,人身险公司48家。全省保险分支机构5859家,保险网点数量居全国首位,保险业从业人员达到22.8万人。江苏省内拥有紫金财产、利安人寿、乐爱金(中国)财产等三家法人保险机构。其次,各项保险业务保持平稳增长。2011年,与经济民生关联度较高的企财险、货运险、责任险、农业险、信用险和保证险业务规模均实现20%以上的较快增长。除交强险外的主要险种均实现盈利。

4.私募股权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作为新型金融业态,私募股权投资对于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弥补正规金融不作为的融资缺口,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功能。在近期各项经济政策制定中,私募股权投资受到高度认可,并成为破题转型升级中金融制度缺陷的有力抓手。

三、江苏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江苏金融业将被赋予更为艰巨的任务,当前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金融效率提升动力不足

作为区域金融发展的软实力,长期以来,江苏省金融效率未见显著提升,且远落后于金融规模的扩张速度。为了客观地评价江苏省金融效率的动态变迁,我们初步构建若干指标加以衡量。具体地,“储蓄存款/GDP”衡量的是地区内源资金的动员效率,如图1所示,2003~2011年该指标序列波动明显,且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存贷比”反映银行业间接融资的转化效率,由于监管当局的硬性规定,该比率一直被控制在75%以下,后期存在一定的改革空间;“存款/资本形成额”主要衡量存款转化为资本的效率,数值越高说明转化效率越低,图中显示江苏省存款-资本转化效率也呈现下降态势。江苏省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额/GDP)长期维持在50%左右,如果金融效率不能显著提升,这种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2.资本市场规模有待壮大

辖内公司在股票市场的比重与地区经济实力不相称,资本市场规模尚需进一步扩容。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末江苏省上市公司数目为214家,落后于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浙江和上海两地,更远远少于广东省394家,上市公司数目仍待扩容。为此,2012年7月21日江苏省政府转发由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省财政厅、省金融办等七部门起草的《江苏省促进金融业创新发展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境内上市公司总数超过300家”的重点任务。在上市股票总市值上, 2011年末江苏省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0937.2亿元,规模略高于浙江,但与广东和上海两地还有较大差距,两者分别达到26105.5和21576.2亿元。

3.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尚待提高

近年来,江苏省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整体上延续了稳中有升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一方面,不良贷款余额先降后升,前景不容乐观。纵向比较来看,2011年江苏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60.2亿元,并且连续两年出现不良贷款余额上升,较2010年增加约33亿元,增幅为10.2%,增幅较2010年相比出现小幅回落。横向比较来看,2011年江苏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绝对额远低于广东省561.9亿元,略低于浙江省387.2亿元,但远高于上海和山东。从不良贷款余额的变动趋势上看,2006~2011年期间,江苏省不良贷款余额整体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且波动程度并不显著,其变异系数为0.28;上海、山东、广东地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整体上均呈现出下降的走势,且上海不良贷款余额一直低于江苏,山东不良贷款余额由2006年的753.8亿元降至2011年的280.5亿元,年均降幅34%,改善程度显著,序列变异系数为0.56;广东省不良贷款余额一直远高于江苏和其他省市。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率降幅趋缓,治控难度加大。2011年江苏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81%,虽然延续多年的下降趋势,但降幅由2010年的0.24%下降到2011年的0.05%,降幅显著收窄。横向比较来看,2011年江苏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低于浙江0.91%、山东1.01%、广东1.16%,但远高于上海0.61%。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走势上看,2006~2011年期间,各地不良率整体上均表现出下降的走势。除2009年外,上海不良贷款率均低于江苏省,且2011年降幅仍然达到0.2个百分点;山东、广东不良贷款率分别由2006年的6.52%和8.43%下降到2011年的1.01%和1.16%,年均降幅分别达到1.1%和1.5%,远高于江苏省年均降幅0.5%。相比之下,江苏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动能稍显乏力,加之2012年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实体经济缺乏引擎助力,后期商业银行仍然面临不良率反弹的潜在风险。

4.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进程缓慢

南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直至2011年8月10日,江苏省金融办和南京市政府才正式签署共同建设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合作协议,并提出要力争到2020年“打造一个错位上海、辐射中西部的泛长三角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有了一定进展,但在经济金融指标以及金融中心指数等方面成效仍不明显,江苏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前景上仍然面临金融总部集聚不突出、金融要素市场不健全等方面瓶颈。

5.金融业高端人才相对短缺

根据2012年3月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公布的全球77个城市名单,中国共有5个城市上榜,香港、上海、北京、台北、深圳分别排在3、8、26、27、32位。截至2011年末,江苏城镇金融业从业人员达28.94万,分布于各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和服务部门,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和资产管理等金融业态。但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大陆地区金融发达城市相比,江苏省金融人才在规模、结构、素质以及创新力、竞争力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四、江苏省金融业发展对策

江苏金融发展任重道远。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江苏金融稳步发展。

1.借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强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长三角区域金融业发达,民间资本充裕,金融机构实力雄厚,具有同业合作的良好基础。江苏金融的发展离不开长三角区域整体金融体系的支撑。上海作为中国大陆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首位城市,能够通过国际化金融平台对接、要素流动、信息共享等溢出效应,对江苏金融发展带来显著的辐射作用。浙江作为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也是民间金融改革的排头兵。浙江省致力在“十二五”期间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两个中心”,意欲实现从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跨越,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确立无疑为其注入了更为强劲的推动力。江苏应当认真分析自身地理特点和产业特点,立足于长三角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战略视角,借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温州民间金融改革的有利契机,承接上海,策应浙江,坚持差异化和互补化的金融发展道路,求同存异,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合理、公平竞争、联动发展的金融业战略布局。

2.以创新驱动战略为指引,深化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

“十二五”期间,金融业自身同样需要改革创新。需要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县域和乡镇地区延伸服务网点,重点在苏北地区增设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扩大金融覆盖度。强化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市场定位;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填补市场缺口,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尽快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扩大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乡镇覆盖面。适当放宽民间资本、外资和国际组织资金参股中小金融机构的条件。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各金融机构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积极进行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产品多样化程度和金融服务个性化水平。要注重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采取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降低“两项资金”占用。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促进科技和金融紧密结合,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3.继续推进融资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

一是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跟踪服务,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增长,推动其尽快上市;支持中小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和海外上市;力争“十二五”末全省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达到500家,比“十一五”末新增200家。支持南京、苏州、无锡3个国家级高新区进入新三板扩容试点,引导省内其他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做好与新三板的对接。二是扩大直接债务工具融资规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试点。组织重大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生态环境等重点项目通过发行债券筹集建设资金,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三是鼓励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发展。积极有序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促进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规范健康发展。着力引进海内外创业资本,鼓励民间资本设立创业投资机构,省辖市、省级以上高新区以及有条件的县(市、区)要设立以支持初创期科技企业为主的创业投资机构。探索建立科技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场外市场建设,改善企业股权融资环境。

4.坚定贯彻金融人才战略,打造金融人才集聚高地

一是加快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江苏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加强金融部门、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协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院与河西CBD联合办学,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设立金融教育与职业培训基地,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与企业、高校合建金融专业博士后流动站。二是加强中高端金融人才引进。着力引进境内外金融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团队,制定完善中高端急需金融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优惠政策;对于海外熟悉资本运作、拥有行业背景、精通现代管理的创业投资人才到江苏省注册设立创投机构或管理机构者,符合相关条件的,可适当给予省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有关激励政策和各市、县对高级金融人才的优惠政策。三是优化金融人才的管理使用。建立创新型金融人才资源库,畅通金融机构与党政机关的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完善引进高层次金融人才的中介服务体系,规范金融人才流动市场,完善金融人才评价体系、考核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金融业江苏省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关系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PYRAMID PAINS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金融业
江苏省纪委
江苏省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