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科学课堂高效的几种做法

2013-07-13 02:31陈晓红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四肢下肢人体

陈晓红

去年十一月份有幸到宁波上了节教学研讨课,回归到教学第一线,经历备课及实际教学过程,回忆整个教学流程,印象深刻,现将此过程展现给同仁们。

一、精简教材,突出探究重点。

许多科学教师有听过:“教学时要做到‘一英寸宽,一英尺深这句话。”“一英寸宽”应该指课堂教学时知识点少些,精些,才能将教学活动展开,才能深入探究。“一英尺深”指的是探究过程要深入,尽可能做到“追根问底”。我执教的《身体的结构》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第一课。第一次上课时,我完全按照教材上,发现学生既要探究身体外部结构,又要了解身体内部结构及关心残疾人思想教育。整节课基本上在赶教学环节,无法深入探究,想到这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又是学生首次接触有关自己的生理卫生方面的课程。因此,我在处理教材时为了突出“身体的外部结构”这一重点内容,把了解身体的内部结构的部分删除,集中探究外部结构,探究面窄了,学生能由粗到细地观察身体,不断发现身体外部结构的新特点,不断修正、完善对身体结构的认识。在学生知道人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组成后,同样的把探究点集中到一点——“四肢”。因为身体的内部结构在余下的几节课中都要具体探究,这节课集中注意力探究外部结构,“探究点”小些,就有了时间保障,能更加深入探究,力求做到刘默耕先生提倡的“一英寸宽,一英尺深”教学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明确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因此,我认为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这个单元除了这课可以这样整合教材内容外,第二课《骨骼、关节和肌肉》可以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探究骨骼、关节和肌肉,第二课时再了解“一些物体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作用及相应的拓展延;,第三、四课《跳起来会怎样》,第三课专门学习“呼吸”,把测量“心跳”的部分移到研究第四课“心脏的作用”中。探究的“火力”集中了,对教师来说组织教学较容易,对学生而言探究思路不易打断,研究热情较高,效果也就实在。

二、有机引导,关注学生发展。

1.测试前概念中引导探究

一上课我就问:“大家都熟悉自己的身体吧,你们认为我们的身体外形结构是怎样的?能不能一起来画一画?”教师和学生一起用简笔画快速勾画出自己心中的人体外形,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了解他们对“身体的结构”的前概念——“人的身体外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交流中产生矛盾,进一步激化前概念,激发探究欲望。

2.及时修正教学设计,重视课堂生成

开始研究“观察身体外部结构。”时,原本的教学环节时:“请对身体分成几部分有不同看法的学生代表指出人体各部分的名称。”想通过相互交流,逐渐引导得出人的身体外部分为四大部分,可第二次上课时,发现学生纠缠着“他分二部分、她说三部分、……”每位学生都试图说服对方,就这样不断地争执十多分钟。后来我觉得这样概念性的知识,已经在《生理卫生》中早已约定俗成“人体外形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此时我们直接指出身体分为这样四个部分,请学生在自己身上找出相应的位置,(关键点:找出各部分明显的区分处。)避免出现像第二次上课那样无效探究场面,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更改不完善的看法,规范各部分名称(如手脚——上、下肢——简称“四肢”,注意“颈”是一个部分),建构新概念。这时用反证法及时修正教学设计,重视课堂生成,学生的探究效率才能会高。

3.用模特儿作探究点,直观形象

请一位男同学当模特儿师生通过他边复习边引入:“大家知道了身体外形分为——”,请另一们学生上台指出——头、颈、躯干、四肢。继续引导:“如果我们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学生看着这位同学马上发现“左右对称”的特点,引入直观形象,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

4.联系学生实际,挖掘探究内容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体验人体左右对称的好处时,安排了三个活动——单双肩包对比、坐姿与站姿及高低脚走路这些学生熟悉的,经过亲身感受左右对称之美,不对称或肢体残缺带来不方便;在“分析走路时人体有哪些部分参与完成动作”时,加入了“下肢不动、同侧上、下肢同时向前或向后摆动”的两个体验活动,学生通过对比与体验感知“上肢、下肢”由于功能不同,长得不一样,真可谓是“用进废退”,与及两部分协调配合才能做好事情,才能健康发育。通过这样系列的体验活动,在体验中感悟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知道各部分既有分工,但又要合作,才能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提出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

为了学生全面建立,身体各部分协调工作的概念,先让他们看书P65:分析小女孩跳绳时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明白人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组成,这四个部分还可以细分成许多小的部分。人体的各个部分结构不同,分工也不同。有的动作只要某一个小的部分参与就能完成,有的动作需要全身各部分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如跳绳),人体各个部分的活动与结构相适应。利用身体协调工作也是我们这节课探究之一,为后续的学习作准备,通过体验活动,认识到不能孤立看待各部分,一种系统的、具有联系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将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痕迹,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此外,还可利用图表,逐渐清晰思考的轨迹,实现思维的可视化,理清探究思路。

三、潜移默化,养成良好习惯

1.培养健身习惯

在“人体左右对称”环节时,通过三个活动体验:“分析以前学生背的单肩包与现在学生背的肩包,这样改进有什么好处?”、“交流不良的坐姿与站姿对身体的危害。”、“体验一只脚穿高跟鞋与一只脚穿平底鞋走路。”看上去我们的身体左右对称多么和谐。大家通过体验活动证实了要做好许多事情得左右协调,相互配合。如果不对称做事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我们看到肢体残疾的人要关爱他们,主动帮助他们。因此,我们平时走、站、坐等姿势要正确,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有一个和谐、均匀的身体。在感受“下肢不动、同侧上、下肢同时向前或向后摆动”的体验活动时,认识到身体各部分协调配合的重要性,学生又一次感悟多运动配合默契了才会灵活。

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做体验活动,主动参与热情高,在热烈的交流中碰撞出探究的火花;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体会到我们身体外形左右对称的优越性,在探究中潜移默化引导重视生命,保护身体的意识,关注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学生在不断地了解自己后,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最终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健身习惯。

2.探究习惯的培养

(1)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熟视无睹”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如何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对映入眼帘的一切充满好奇?这就得靠我们平时注意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如在“认识人体各个部分的活动与结构相适应。”的环节,可以这样引导继续探究:“身体可以分成四大部分,我们还能分再细些吗?如四肢……”学生马上说——可以分为上肢、下肢,教师进一步追问:“观察四肢,对比分析上下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的联想很丰富,有的说下肢粗壮是因为要支撑全身重量、要走路,一学生说到看见有人下肢肥胖但走不好路,另一学生反驳那是他在生病,教师及时补充:“不正常状态今天不研究。”把探究主题及时拉回;有的学生联想到电视上看到的“猩猩、猴子”等,说出它们的四肢跟我们不同。从而得出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不断地交流中学生明白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不相同,有明确的分工,尤其上下肢的明显分工更是人类与其他身体结构相近的动物如猩猩、猴子有着本质的不同。学生的思维不断扩展,经常这样引导,他们的观察生活的习惯怎能不养成?

(2)随时探究事物的习惯。为了延续探究热情,在课结束时通过气泡图,引导学生将探究延伸到课外: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身体外部的结构,要好好保护它们。体验到要做好一件事,只有各部分协调工作才能完成。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我们接下来学习中将会一一探究。往往教师的一句话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一节课结束时,布置些探究任务给学生,并在第二节上课时,表扬做到的学生,他们的探究意识也会逐渐形成。

(责任编辑:张贤金)

猜你喜欢
四肢下肢人体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人体冷知识(一)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下肢最怕“凉、麻、痛”
人体可笑堂
人体可笑堂
跟踪导练(四)
人体运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