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013-07-13 02:31叶廷华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品德儿童情境

叶廷华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生活性”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的第一要点,明确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告诉我们品德课程的内容源自儿童的现实生活,品德课的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并且引领学生提升自己的生活,创造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生活。一言以蔽之,品德教学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进行“生活化”的教学,以下是笔者的实践和思考。

一、从生活中来——生活实践是品德教学的源泉

道德规范既不是神喻,也不是某个人凭空制造出来的,而是由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生活化的品德教学就是让品德的教学回到生活这个本源中去,回到原本属于它的地方,而不是游离生活,在抽象的概念中四处游走而无所昄依。

(一)活化教学内容,通向现实生活

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认为,品德教科书只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只是学生学习(获得)人类文化(道德)的一根拐棍。因此,我们要活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成为通向学生现实生活的桥梁。例如,讲到爱国,可以把教材中的名人爱国事例与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典型事例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高尚的道德品质并非高不可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打扫好教室,搞好家庭卫生,维护生活环境的整洁,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关心帮助身边的人,都是高尚道德的表现。再如,《父母的疼爱》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学时,我先讲述“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而后指定班上的一名学生介绍她照顾病中的妈妈的感人事迹;学生听了深受感染,有的还流下了眼泪;接着学生以“自己为父母做过哪些事,今后准备怎么做”为话题进行交流,学生们说得很投入、很具体。学生们对身边的人和事感到格外亲切,以此为材料进行教学,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浓缩现实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促进德性的内化。

1.再现生活情境。生活丰富多彩,再现生活中的情景在课堂上,情趣盎然,学生的体验感悟也进一步深化。在教学《爱心伴我长大》一课时,我出示了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时、近期照片各一张,请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成长历程,谈谈自己的成长感受,并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讲一讲与该物品有关的故事。学生从中体会到父母为了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对父母的爱由然而生。

2.模拟生活情境。由于缺少发现和思考,学生可能对于某些熟悉的生活体验不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该生活场景,将学生的潜在经验激活,形成新的认识。在教学《学做家务活》时,我设计了“今天我当家”的课堂活动。课前师生一起准备了米菜油盐、锅碗瓢盆,还让学生各自带一件脏衣服,并布置了凌乱的“家”。课上先让学生说如何做家务,而后真正“做家务”。学生们说的头头是道,真正做起来却手忙脚乱。开始时唧唧喳喳,兴高采烈,后来就小声嘀咕“累死了”“烦死了”。最后我让学生讨论父母做家务辛苦在哪里。通过活动,学生懂得了应该孝敬父母、主动帮助父母分担辛劳的道理。

3.虚拟生活情境。虚拟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体验目前没有遇到但可以遇见的场景,获得对生活的感悟。

一位教师在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为了让学生懂得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的道理,虚拟了这样的情境:一个小女孩上学后发现没带红领巾,于是打电话叫妈妈送来。老师扮演正在上班路上的“妈妈”,一位同学扮演女儿,给妈妈“打电话”:

妈妈:喂,请问您是……

女儿:妈妈,我把红领巾落在书桌上了,请你马上送到学校来。

妈妈:噢,乖女儿,妈妈正在上班的路上,能不能等我中午下班后再送给你?

女儿:不行,过一会儿大队委员要检查,您一定要现在送来。

“打电话”完毕后,老师让学生说说妈妈送红领巾的过程:回家——找红领巾——送到学校——交给女儿——上班。接着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有的学生说:这么麻烦,多浪费妈妈的时间啊!有的学生说:我原以为送红巾是一件小事,可它耽误了妈妈上班,真不是小事啊。有的学生说:我以后一定要带好学习用品,不让爸爸妈妈操心。

在教学中,教师浓缩生活,虚拟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反思自我,虽然没有说教,但学生不给父母添麻烦的心声却自然流露出来。

二、到生活中去——服务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功能和价值诉求

鲁洁教授说,品德课程“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课程。”品德教学,能够而且应该引领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

(一)引领生活

生活化的品德教学,除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内化德性外,还应该让学生由知致行,解决面临的各种生活问题。在教学《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时,我让学生谈谈“在享受家人关爱的同时,你为家人做了些什么”,大部分学生说不上来,面带愧色。我接着问:“你认为可以为家人做些什么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献言献策,最后商定开展一次“我为家人分忧”的活动,要求每位同学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段时间后,很多家长向我反映,说自己的孩子比以前更懂事了。一位家长说:“最近,孩子经常问我累不累,还主动给我捶背……”另一有位家长说:“以前我的孩子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可现一放学回家就扫地、喂鸡……”学生们深有感触地说:“父母亲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务,真的很辛苦。能够帮助家里做点事,真的很开心。”

课堂教学可以结束,可教育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是教学回归生活、促进知行统一的有效途径。如学习《快乐的邻里生活》一课后,要求学生到邻居家做客,与邻居家的小伙伴开展各种活动;在教学《生活中垃圾》一课后,让学生找找自己家里的垃圾,看看哪些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并做好统计,汇报评价;在教学《尊老敬老过重阳》后,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为社区中的老人做好事,等等。

(二)提升生活

道德是成人之道,是“让人活得更像一个人”之道。品德教学就是要促进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在实现与他人、集体、自然的和谐中提高生活境界。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不是回到生活的原点,而应该超越生活,创造生活。

教学《我家的故事》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当妈妈与奶奶发生矛盾时,你会怎么做?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一个学生把“妈妈”拉到一边,对她说:“奶奶年纪大了,你心胸宽广,这一点小事就顺着奶奶吧。”又把“奶奶”拉到一边,轻声告诉她:“你有高血压,别为这事气坏了身体。”我表扬了这位学生,最后拓展:如果你们的家里也有类似的事情,你们能帮助解决吗?一个星期后,有位学生对我说:“前段时间我奶奶和妈妈互不理睬,我用从课堂上学到的办法进行调解,奶奶和妈妈真的和睦相处了,我心里特别高兴。”

道德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品德的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为载体才能有效进行,也只有服务于儿童的生活才有其存在的价值,正如鲁洁教授所说:“品德课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应该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并且真正地融入生活世界,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他们去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品德儿童情境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好学者贤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