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灼钦
新课程标准对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会自主学习、能终身发展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新课程理念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激发自主参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和营养剂。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鸭子和小公鸡比赛绕水池边缘跑一圈,看谁最快回到出发点?裁判员小兔宣布比赛规则:“小公鸡沿着长8米,宽4米的长方形水池边缘跑一圈,小鸭子沿着边长6米的正方形水池边缘跑一圈。”这时小公鸡叫起来:“不公平呀,我跑的路线是不是比小鸭子的长呢?”“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呢?”趣味的情境及质疑,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积极主动地猜测、辩论,有的说小鸭子快回到出发点,因为它跑的路线短,有的说小公鸡跑的路线长,还有的说一样长。“究竟谁说得对呢?”猜测、辩论,只是一种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为使这种学习激情能持续发展,必须让学生的猜测得到证实。于是教师让学生动手算一算,比一比谁跑得路线长?学生纷纷动起笔来,列出算式:小公鸡跑了8+4+8+4=24(米),小鸭子跑了6+6+6+6=24(米),这时学生叫起来:“它们跑的路线一样长,原来比赛规则是公平的。”教师再次引导学生争论,是否有更简便的算法?学生兴趣仍然很高,逐步呈现出:8×2+4×2=24(米)、(8+4)×2=24(米),6×2+6×2=24(米)、6×4=24(米),最后比较得出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简便方法。这样在思维的递进过程中,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了重要位置上,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有力地激发出来。
二、营造主动学习氛围,乐于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为在师生积极互动、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沟通接纳、交流合作、互动分享,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关系,学生如果处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同时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可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也得以较好的发展。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时,课前教师给学生准备了几十张不同的年历卡作为学习小组的研究材料,让学生带着导学提纲读取信息,“你从年历卡中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发现了:不管是哪一年的年历,每年都有12个月、天数是31天的月份总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天数是30天的月份总是4月、6月、9月、11月。有的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我的2月只有28天,同桌的2月有29天呢?怎样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着力于“发现”、“质疑”、“带着问题学习课本知识”这三个要点。在学生发现每个月的天数之后,重点是解决学生所质疑的两个问题。教师并没有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自主看书解决问题,当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有关年月日的深层次知识。正因为给学生营造了自主探索的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容易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很好地掌握了知识,促进了知识内化,也体现了教育教学的价值。
三、教给自主探究方法,善于自主学习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会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教师的任务应不只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会学数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展示学习过程,促使学生会自主学习。
1.动手操作,提高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加强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经验,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课前教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了20根小棒,课上让学生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要求摆出的图形是一样的,然后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你摆的是什么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学生积极动手,在有限的时间内摆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有的摆了,用了3+3+3+3+3+3=18(根),有的摆了或,用了4+4+4+4+4=20(根),还有的摆了或,用了6+6+6=18(根)……,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摆法,同时指出:“如果要摆30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你们能摆一摆、再列算式表示出来吗?”话音刚落,部分学生仍顺着原来的思路动起手来,摆了几个三角形,就停下来,说:“这么多个三角形,摆起来太麻烦了,写加法算式也很麻烦,太多了,有没有什么简便方法?”这时有些思维敏捷的学生从中得到启发,立即想到了用“3+3+…+3=”表示,有的联想到用“30个3”来表示,还有的用“30×3”或“3×30”等来表示。在学生意犹未尽之际,教师继续质疑:哪种表示方法最简便,如果要摆100个三角形、正方形或五边形,你能很快算出要用多少根小棒吗?大部分学生都用乘法算式表示。这样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全部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2.合作讨论,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后教师设计这样一组练习题:(1)有一条公路长100米,已经修了3/5,已修的和未修的各是多少千米?(2)三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辆汽车的速度达100千米/时,第二辆汽车的速度是第一辆的9/10,第三辆汽车的速度比第二辆少1/9,第二辆、第三辆汽车的速度各是多少?(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1/5,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了16千米,这时距离乙地还有74千米,甲乙两地距离多少千米?教师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思考、交流,学生列出算式:(1)100×3/5,100×(1-3/5);(2)100×9/10,100×9/10×(1-1/9);(3)(16+74)÷(1-1/5×2),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这3道题有什么不同的特征?通过讨论,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首先要找单位“1”,而后根据单位“1”,找到对应量及对应率,第(1)题和第(2)题的分率与它对应的单位“1”都是已知的,所以都用乘法解答,其中第(2)题的第二个问题求第三辆汽车的速度时,已转化为以第二辆汽车的速度为单位“1”,比第一个问题要复杂些,第(3)题的第二个条件比较隐蔽,结合线段图分析单位“1”是未知的,所以用除法解决。上述解题算式还只停留在“知其然”上,后面的画图分析才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对学生理解题意尤其是中、下学生特别重要,通过这种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始终处于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激活自主学习内驱力
数学应用是数学发展永恒的推动力,只有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有更大的动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字与编码”一课,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字编码,学生收集到了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车牌号、邮政编码、门牌号等等,有的学生由衷地感叹道:“我们的生活到处都充满了数字与编码。”教师指着身份证号码问学生:“你们知道身份证号码为什么有18位数字吗?这18位数字解决了全国13多亿的编码问题,全国没有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是相同的,你们想知道身份证号码编码中藏着怎样的数学奥秘吗?”这时在学生眼中这些号码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东西,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就带着这些问题主动探究身份证的编码知识,“我发现前六位数字分别表示这个人出生的省、市、县,是地址码。”、“我发现身份证号码的倒数第二位数字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性。”、“我发现从第7位数字到第14位数字是出生日期码,表示出生的年、月、日,最后一位数字是校验码,为什么有的校验码是0~10这11个数字,而有的用“X”表示呢?”“身份证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随着学生的交流与质疑,学生充分感受到编码的规范性、简洁性与运用的广泛性。课尾教师设计了让学生给自己编身份证号码、辨别小马虎一家人的身份证、识破用假身份证到银行冒领巨款的骗子、欣赏生活中的编码等活动,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编码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最后教师将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请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再去调查生活中其他编码问题,由于有了前面调查经验和掌握新知带来的乐趣,学生对各种数字编码的调查兴趣非常浓厚。这样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促进学生生动、主动地发展。
(责任编辑: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