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过渡语好课如佳作

2013-07-13 02:31蒋小琴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老支书杏林老汉

蒋小琴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里曾说过:“编戏有如缝衣…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这里说的虽是编戏,但其中强调的“针线紧密”对语文教学却很有借鉴的意义。可以说,语文教师所上的每一堂课都是在创作着一篇特殊的“文章”。而要使这篇特殊的“文章”脉络畅通,环环相扣,就必须学会巧设课堂教学过渡语。

一、开门见山,随文入境

开门见山式的导语就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把他们的思路和注意力引导过渡到新课上,以达到引人人胜、一箭双雕的目的。

如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来福州钱塘小学执教《半截蜡烛》,为了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盛老师给学生提三个问题的机会,学生提了很有意思的问题,盛老师一一解答后说:“你们不愧是钱塘小学的学生,很会提问题,很会思考,善于学习的孩子就应该这样。为了奖励你们,请你们看一段录像。”接着播放有关二战的一段影像资料。“看了这段录像,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在学生侃侃而谈后,教师小结:“看来你们都有着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管是听、看资料,都会从中获取重要信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与这段录像有关系。”教师不多的导语,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期待”的营造,符合课程标准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要求。

二、抓住矛盾,点石成金

这种方法是在总结上一段的基础上戛然而止,然后对结果进行设疑。常在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使用,用得恰到好处,能够使情节扣人心弦,造成悬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用矛盾分析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深刻性。

比如《桥》一课中老汉突然从逃难的人群中揪出一个小伙子,也就是自己的儿子。从亲情方面来说,他揪出自己的儿子,与情感是对立的,但从老支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老支书的支书身份以及他的理智来说又是统一的。那么,如何理解老汉的行为?如何让老汉伟岸高大的人格定格在学生的心中呢?我们不妨这样抓住矛盾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

师过渡语:可以肯定地说,当时奔上摇摇欲坠的木桥的队伍里还有别的党员,可为什么老汉独独揪出自己的儿子?

生1:可能是当时洪水来势汹汹,大家都急于逃命,整个乱成一团。老支书为了稳住这个混乱不堪的局面,为了让大家有序逃离,只有把自己的亲儿子揪出来,才能够让大家信服。

生2:我认为老支书一贯是个“公大于私”的人,他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起到党员模范作用,把希望先留给别人。

生3:我猜想,老支书在群众的心目中就像一座山一样,他的威严建立在平时的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以理服人。在大难临头时,他还是跟平时一样,心里想得更多的是群众。

生4:我想到了我们的毛主席,他把自己的儿子毛岸英送到朝鲜战场上去打仗。当他儿子牺牲的时候,毛主席尽管内心万分痛苦不舍,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他还是带头将儿子的遗体留在了朝鲜,而没有运回国内。

师小结过渡:你的思考更加全面深入,能够联系到别的事情。同学们,如果当时老汉揪的不是自己的儿子,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

生5:老汉可能就没有威信了。大难临头,人性自私的本性就会暴露无遗。大家都会只想着自己,拼命地在桥上挤来挤去,乱作一团。那么,木桥可能立即垮塌,大家都可能被猛兽般的洪水夺去生命。

课上到这,老师话锋一转,再次挖掘矛盾,在学生的心湖投下石头:“自己孩子的生命也是命悬一线啊,难道老汉就不爱自己的儿子?对自己的孩子没感情吗?”

生6:不是的,我从“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一“吼”、一“推”中可以看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师:是啊,作为父亲,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但作为一位党支部书记,他必须舍小家,顾大家啊。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愤、悱”之际,正是引导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最佳时机。上述这个案例中,老师巧妙的过渡语创设了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求欲望,引发了学生对人性的深层思考,使课文描述的“父性”与“党性”由对立走向了统一,形成课文有机的统一体。同时在“矛盾”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提升了思维的含金量。此外,在学生心里也种下了“大公无私不徇私情舍己为人大爱如山”的人性的种子。既得言又得意,较好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走进作者,润心无声

在何处介绍与作者相关的资料没有一定的“清规戒律”,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适时地进行补充拓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内涵,升华思想,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所特有的厚重感。

如特级教师武凤霞老师执教《生命生命》,在引导学生走进飞蛾、香瓜子,感悟到不能虚度光阴来白白的糟踏生命时,巧妙过渡:

“其实,我觉得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弃自己生命的人。”

“太不可思议了!老师怎么这么说?”学生瞪大了眼睛看老师。

看来这句看似平常的却深深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一句过渡语如一粒石子激起思考的涟漪,引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老师出示一张照片,让学生看着这张照片,谈谈杏林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纷纷发言,认为杏林子是一个乐观的人、慈祥的人、很幸福的人。这时,老师继续拨动学生的心弦:“因为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杏林子在轮椅上坐了整整五十年,在这五十年的时间里,她时时刻刻都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但是,她依然笑对人生。”紧接着,老师又出示杏林子的一双手:“你们看,这是什么?”学生们有的认为是手,有的认为是脚。老师用沉重的语气告诉学生:“这,是一双手!是杏林子的一双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杏林子靠着这样的一双手,坐在轮椅上写出来的。在她患病的五十年时间里,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写下了四十多本著名的小说、散文、传记、剧本,被誉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而且还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亲爱的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中的生命是什么呢?……”

猜你喜欢
老支书杏林老汉
执灯而立
“双减”,如何确保落地实施不走样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以爱育爱,让童年精彩绽放
秘密
刘老汉的烦恼-收蜂(连载二)
老汉粘蝉
刘老汉的烦恼
一个人
举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