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晨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苏州 215123)
一
《国粹学报》是晚清国粹派的机关刊物,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刊于上海,宣统三年(1911)停刊,是清季重要的学术刊物,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主编邓实。词,作为传统文学体裁,为《国粹学报》所涉及。在词学领域,《国粹学报》最被关注者,当为1908-1909年《人间词话》的连载,“学报本”亦是最通行的《人间词话》版本。事实上,《人间词话》在约二十年后出版,才逐渐为学界注意,王国维也并未因为这部词话成为“体制内”的词学家。而《国粹学报》对词学的贡献,尤其是对近代词研究的价值,也并非《人间词话》可以一概而论的。
《国粹学报》在七年间,刊登了一批重要的词学文献,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词话:《国粹学报》刊有宋人词话:沈义父《乐府指迷》;时人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况周颐《玉梅词话》(《蕙风词话》的前身)、陈锐《袌碧斋词话》以及郑文焯《鹤道人论词书》。此外笔记类如况周颐先后连载的《选巷丛谭》《兰云菱寝楼笔记》《香东漫笔》《蕙风簃随笔》,庞树柏的《龙禅室摭谭》,刘师培的《光汉室丛谈》,从中亦可辑得词话。
(二)词集序跋、词籍叙录:《国粹学报》刊有王闿运《〈秋醒词〉序》《〈比竹余音〉叙》、黄节《伍懿庄〈浮碧词〉序》、陈去病《〈笠泽词征〉自序》,另有邓实辑录江藩跋张炎《词源》,郑思肖叙张炎《白云词》,陆文奎跋旧钞本《山中白云词》五卷,词籍介绍有朱祖谋校刻《重校梦窗四稿》四卷、《补遗》一卷(附札记)。
(一)词作:《国粹学报》设有“诗余”专栏,刊载时人或近人词作,另有单独刊登的《张苍水诗余》。
二
《国粹学报》首期即设有“诗余”专栏,历时五年,止于宣统元年第62期。宣统二年第65期单设“词录”栏目,专门刊登郑文焯词,共计13首,为郑文焯“近制”——“聊欲系志于翰墨,得以乱思遗老已尔”。13首词中,《祭天神》词附朱祖谋《祭天神词注》,对郑文焯的《祭天神》作详尽赏析:剖析词中用典以及字句间蕴含的思想情感走势。由于朱祖谋论词精谨,这段赏评文字较为珍贵,或可视作“后人词作鉴赏之先河”。
对于“诗余”专栏的五年,应将前三年和后两年分别看待。前三年,“诗余”专栏和一般报刊刊登词作并无差别,我们可从中归纳出若干问题:
(一)流派观照。“诗余”专栏在第一年(12期)收录的词主要来自刘光汉、田北湖、马叙伦、高旭、邓实等五人手笔(只有第11期刊登伍宪子的词)。这五人都是 “晚清国粹派”的成员,在国学研究、政论写作等领域成就非凡,填词当是余力而为,创作风格并不统一,水平也参差不齐,其中只有南社的发起人之一高旭被钱仲联先生点入《光宣词坛点将录》1。刘光汉,即刘师培,时年22岁,刊于《国粹学报》的诸首《左盦词》,频繁调用杨花、秋柳、杜鹃等意象,通过今昔对比或者历史反思,渲染现世的衰颓,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整体格调。同为22岁的马叙伦则颇具年轻人的激情,如其笔名“啸天”,豪气满怀,直泻胸臆——抨击时局,说“痛哭上南楼,时事如流,盈千蜂蝶闹帘钩”(《浪淘沙》);对自己,满怀期许,“我幸生斯世界,纵览优赢和劣败。英雄壮志贵乘时,成也好,倾也好,谁学富贵垂竿老”(《天仙子》)。巧合的是,另三位——田北湖、高旭、邓实,则同为1877年生,29岁,词作中要多出人生的阅历。如田北湖,据《玄武湖志》记载:“清末以文字入狱,羁久之,始得释,亡之海上。”2《国粹学报》即刊其《满江红》两阕,分别为在狱中作和出狱后作,情真语切,“狂士”之风尽现。邓实的词立意虽稳,但用语未免剿袭前人,其词学旨趣或在张玉田。
(二)地域特征。“诗余”专栏在第一年后期及第二年的作者多来自广东地区。除了先前的邓实是广东顺德人,有伍宪子,顺德人;黄孝觉,南海人;罗惇曧,顺德人;曾习经,揭阳人。黄孝觉,陈衍《石遗室诗话》有记载:“黄孝觉字孝觉,掞东挚友,旧与曾次公同肄业京师译学馆,同喜倚声,甚相得也。”3这些作者与邓实及其助手黄节(广东顺德人)有乡邦之谊。近世广东词坛的繁荣也在此有所投影。
(三)名家词作。“诗余”专栏的第三年,朱祖谋、郑文焯、陈锐的词大量被刊登。朱、郑在王鹏运去世后,成为当时词坛的领袖,陈锐也在与“清末四大词人”切磋往来的过程中被视作宗师4——《国粹学报》开始大量展示词坛名家的创作状况,对郑文焯作品的刊登尤成系统。《国粹学报》第35期完整刊载郑文焯《鹤道人沽上词卷》,附刊《鹤道人沽上词卷题首反左书记》,并分别在第33、36期刊登了陈锐和朱祖谋的题词。在《国粹学报》的所有词作者中,郑文焯发表的词数量为最。
三
“诗余”专栏步入正轨是在第四年,光绪三十四年,约是公历的1908年。从第38期开始,“诗余”专栏有了明显的变化,反映在:一、每期只刊登一位词人的作品,而不是过往的每期可能刊登一到三位不等;二、在词人之后开始附有简单的小传,大致介绍词人的名号、籍贯和词集;三、介绍的有些词人已经过世,如王鹏运、徐穆、沈景修、谭献等等,而过往诸期的词人皆在世;四、介绍的词人除郑文焯连续第42-44期刊登作品,其他词人每期各不相同;五、介绍词人均用其姓名,而非过往诸期名、字、号、笔名混杂。这些变化一直持续到第62期,整整两年时间,共选清末民初22家之词,分别为王鹏运、文廷式、况周仪、程颂万、郑文焯、夏敬观、王闿运、朱祖谋、陈锐、徐穆、庞树柏、沈景修、洪汝冲、张鸣珂、蔡宝善、叶衍兰、樊增祥、王以敏、李慈铭、张鸿、刘恩黻、谭献。光绪三十四年、宣统元年的《国粹学报》“诗余”专栏已然具备选本性质。龙榆生先生说“选词之目的有四:一曰便歌,二曰传人,三曰开宗,四曰尊体”5,《国粹学报》当为传人无疑。
如果把这两年的“诗余”栏目视作小型的近代词选本,那这选本确然反映了当时词坛的风气,比如长调慢词比重较大,师法南宋的词数量较多,表现或隐喻国事的作品比较丰富,当然题材也并不局限,感怀身世、叙写离愁别绪、咏物等各有展现。两年的词作者,起于王鹏运、结于谭献,包含清末四大词人以及陈锐、程颂万、夏敬观等活跃在词坛中心的作家,勾勒出了当时的词坛格局。这两年,《国粹学报》对郑文焯、朱祖谋、陈锐的选词因近作较多,校勘意义凸显,有部分词在收入本集时被作相当程度的修改,而《国粹学报》保留了这些词创作的初始状态。《国粹学报》选录的这22家时代较谭献《箧中词》在时代上明显下移,一部分词家未见录《箧中词》,被《箧中词》收录者在具体词目的选编上也区别较大,故而《国粹学报》这小型的近代词选本是对《箧中词》的绝好补充。
《国粹学报》在词学亦有引领风气的作用。五年后,陈匪石在《民国日报》选辑《今词选》,其选源即包括《国粹学报》。
注释:
1.《词学》(第三辑),《光宣词坛点将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237页。
2.夏仁虎《玄武湖志》卷二,民国二十一年刻本。
3.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4.叶恭绰《广箧中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5.龙榆生《选词标准论》,《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