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奇 (运城学院 山西运城 044000)
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盆地,是古“河东”的主要区域,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人们因多种信仰修建了神庙,有着深厚的迎神赛社习俗。戏剧的演出,不论专业和业余的,都同节日和迎神赛社有关,不仅娱神,而且娱人,从而成为节日民俗中的重要内容。节日民俗对戏曲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河东的民族传统来看,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有:年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内容,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来欢庆节日,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亲人的眷念。在这些节日活动中,同时还伴随着戏曲演出活动,成为人们在农忙之余,进行娱乐的主要方式,也是人们渴望热闹的心理和观赏取乐的习惯。下面以河东元宵节和重阳节为例:
正月十五日,是年节期间最大的娱乐性节日,民间则称为“闹红火”。人们要祭祀各位神灵,观看灯展,举行猜谜活动。传统工艺灯多为八仙过海、唐僧取经、三国演义、水浒英雄等故事,皆取自戏文内容。在县城或重要集镇进行社火表演,形式多为龙灯、花鼓、狮子、高跷、抬阁、旱船、车队、跑驴、大头娃娃等等。元宵节,各个县城都有剧团进行演出。
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临猗县的新庄、上里、高家垛三个村的锣鼓杂戏班相互轮流到龙岩寺演出。该戏的演出,有一套固定的仪式。演出前挑选数名精干小伙,在寺前做跑马表演。戏班全体角色列队走街串巷,人称“摆道”。角色登场用“念”的方式自报家门,举手动步及唱、吟、念、白都配锣鼓。杂剧为吟诵体,演唱不配丝弦,念多唱少,有“不被丝弦、锣鼓断句”的特征。剧目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以“三国戏”为多。剧中无论单人表演或多人交战,从脚步手势和刀枪对阵,一招一式始终贯穿拳术动作,形成一定套路和程式。
戏曲人物剪纸第一种类型是选择一些人们敬仰的舞台历史人物,剪裁成“肖像式”的独立人物,以供欣赏。第二种类型是精心选取剧中最为精彩的一个情节,塑造出各种造型,给人以美感,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如“卖水”、“蝴蝶杯”、“打金枝”、“柜中缘”、“拜寿图”、“连环计”等,形式多样,构图精细,造型逼真,技艺精湛,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堪为世人称颂。
戏曲木版年画清末在河东流行,主要以戏曲人物故事为题材。版画共分两种体例:一为“门神”木版画,选取了戏曲中的秦琼、敬德、赵云、钟馗、财神、岳飞、八仙庆寿等,人们欢庆春节时张贴,以示吉祥如意,反映了人们对平安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心愿;二为戏曲人物故事,如《黄鹤楼》,反映了周瑜、刘备、赵云、鲁肃四个人物的斗智场面,雕工精细,人物神态动感十足,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还有《西厢记》《望江亭》《乌龙院》等,都为乡土戏曲,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河东戏曲民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常见的或者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所作的高度概括,成为民众表达某种情感的工具。“民谣短小精干,易编易传,长短自如,产生较快,能敏锐而迅速地反映时事,具有较强的现实性。”[1]节日期间人们传唱的这些民谣,以简练的形式、形象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在河东民间广为流传。如:
河东民间祭灶时的民谣:灶爷灶爷你听着,厨房里你见天着哩,我顿顿省吃又俭喝,抛米撒面是一时错。炉窝里肮脏是娃子多,你老人家可得担待着。这糖瓜你吃不了全拿上,捎给玉皇爷尝一尝。我这里与你把头着,上天去可要与我把好话说。初一早点回来别耽搁,到咱家吃我蒸下的枣山馍。灶神是人们出于美好的愿望杜撰出来的,体现了人们希冀春节期间平平安安、大吉大利,表达了人们的忠厚、善良、虔诚之心。
春节前人们捣调料时哼的小调:今嘛啦,明儿啦,后儿这会儿年下啦。圪兰、锅锅搭下啦,麻花、馓子炸下啦。炒花椒、捣胡椒,婆婆婶子捏年糕。穿新鞋,戴新帽,等着接神放鞭炮。民谣把小姑娘盼望过新年的急切、喜悦的心情传神的表现出来。
在中国封建社会,各行各业都有其信仰和祭祀的神圣,并形成区域性和行业性特点的各种庙会。如关帝庙、舜帝庙、后土庙、池神庙、永乐宫、稷王庙等,这些庙宇建有戏楼,每年都要举行庙会活动,进行戏曲表演。如:
解州关帝庙早在隋唐时候已经修建,现在庙会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初八、九月初九,把祭祀关帝、商贸活动、物资交流、文化娱乐融为一体。庙会时,关帝庙前客商云集、艺人献技,熙熙攘攘,盛况空前。著名的蒲剧演员元元红、白菜心、王秀兰、十三红等都曾登台献艺。关帝庙会成为颇具影响的祭祀大会,引来众多寻访关帝祖的海内外游客。解州关帝庙作为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宣传、普及和规范中国封建后期社会的道德文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发生过重要的作用。
芮城县岭底乡檀道村后土庙,俗称檀道庙,约建于西汉汉武帝之前,距今有两千余年,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后土神诞日举行迎神庙会。庙内旧时建有两座戏台,庙会时芮城、平陆两县各请戏班唱对台戏。“挂灯戏”是檀道庙会传统的一大特色。旧时演戏用的是大铁灯,用三根铁绳牵起,挂在台前两边的大梁上。铁灯的灯芯很粗,一次就能倒进植物油四、五十斤,点燃时台上台下一片通亮。十七日夜,两县的戏班子,都演出自己的拿手好戏。零时整,随着一声宏亮的钟声过后,台上唢呐同时高奏,台下锣鼓齐鸣,双双演员一齐出场,直演到天亮。当地人把这通宵达旦的演出称之为“挂灯戏”。近代许多蒲剧名流如大名鼎鼎的花脸杨老六(杨登云)、须生董银午、小生筱月来(段连杰)等都曾在此登台献艺。
临猗县志记载:“血故事,本县只有百俊村会此技艺,将猪羊肠子盘于腰间,或刀戳穿胸,或箭射于背,涂以红色,形象逼真。解放后,因其恐怖,于人无益,尤不宜少儿观看,已明令禁演。”田村每年二月初二,举办财神庙会,血故事表演的内容都是有关戏曲《杨家将》的故事。表演通过铡头、叉脖子、刺眼、断臂、刀劈脸、剖腹等血淋淋、阴森森的恐怖场景,通过群众的精湛演技,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教育人们多行善举、不做恶事,又反映了人们奋起反抗、除暴安良、保家卫国,追求一种安居乐业的愿望。
迎神赛会是民间信仰习俗,含春祈秋报之意,以仪仗、鼓乐、杂戏方式周游街巷以酬神还愿,表达民间百姓的祈福喜庆之愿。[2]庙会最初是信仰与崇拜鬼神的节日,是寺庙的节日,也是信仰者祈求与还愿的日子。城乡村社定日聚众于寺庙内外举行迎神赛会(俗称庙会),邀班演戏,谓之庙会戏,或称神庙戏。届时庙门大开,锣鼓喧天,香客不绝,摊贩云集,热闹非凡。献戏酬神,借之娱人。[3]庙会期间的演戏酬神活动是一项重要内容。
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代表人们的愿望,反映了特定阶段的社会现实。河东地区戏曲演出活动依托于民俗活动,戏曲剧种不断繁荣,并修建了大量戏楼或戏台,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得到了广泛而长久的传播。
河东戏台形制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万荣县孤山风伯雨师庙的元代舞台石柱上,刻有“元大德五年三月清明,尧都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场”的记载,散乐实际就是走向杂剧的一个重要演变过程,说明了元杂剧是在这里形成的。稷山马村、化峪、苗圃出土的十八座金墓,其中有关于戏剧的大量砖雕,不只保留了元杂剧形成以前的大量戏剧史料,还可以看出当时戏剧艺术与河东人民文化生活的特殊关系。万荣县桥上村后土庙遗址,保存有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创建后土圣母庙记》碑一通,碑阴刻有景德二年(1005年)建庙时“修舞亭维那头李廷训”等十八人姓名,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第一个正式戏台建筑实物记载。[4]芮城县博物馆收藏有金泰和三年(1203年)《东岳庙新修露台记》碑,其中详实地记载了露台修建的起因和经过。元、明之际,是我国戏曲发展的成熟时期,河东地区修建有舞亭、舞楼等有顶盖的建筑,戏曲演出场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舞台发展史上的两种新型舞台——路台与对台。清代,在河东的广大农村,舞台可谓遍地林立,随处可见。戏台、戏楼的大量修建,反映了民俗文化和戏曲文化同步繁荣兴盛的一个方面。
河东是中国戏曲发源地之一,流行剧种有蒲剧、眉户、碗碗腔、曲剧、锣鼓杂戏、扬高戏、弦儿戏、线腔木偶、蛤蟆翁、花鼓戏等。蒲剧,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亦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据调查,仅河津的蒲剧“家戏班”达八十八个,有四十四人成立过戏班,有名的约有三十几个戏班。抗战前全县有古戏台340处,清涧村就多达十二处。[5]演出剧目也非常多,据统计,以历代故事为内容的蒲剧传统剧目达800多个,可以看出戏曲活动在河东地区的兴盛与繁荣。晋南迷胡,也名“曲子”、“清曲”、“眉户戏”。相传是晋南民间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传统剧目有《张连卖布》等一百八十余出戏。现在,有的剧种已几乎走向绝境,面临濒危,如何拯救与传承,是需要我们倾力关注的一个课题。
不同的地域环境和生活习惯影响着节日民俗的表现内容,每个节日都有民俗意味很浓的活动内容,就像正月十五闹社火、五月初五吃粽子、八月十五中秋赏月一样,这是一种民俗,是一种千百年来的习惯。戏曲演出活动是节日期间一项重要内容,人们把生活中流传下来的一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通过戏曲的艺术形式流传下来。正因为戏曲演出活动依托于节日,戏曲演出吸引了大批的观众,活跃在城市乡村,深得人们的喜爱,戏曲文化艺术形式在节日民俗的环境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中国的节日民俗活动一般都具有喜庆热烈的特点,戏曲的题材一般都取材于人们所熟悉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并带有喜庆和完美的喜剧色彩。正如王国维所言:“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6]他们写作了大量的喜剧,以迎合观众的心理,维持戏曲的艺术生命。
由于自然条件、生活条件以及人们居住条件的限制,每逢节日人们就期盼出门看热闹,过过戏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共鸣,戏曲演出的场所、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精湛的艺术表演都要符合大众的心理。戏曲的唱词宾白大都是用白话写成的,通俗易懂,从而为人们所接受、所领悟,使人们精神上得到了愉悦,唤起了人们对戏曲的热爱,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近些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审美观的变化,河东一些民俗活动已经趋于简单化,有的因为后继无人,已经陷于崩溃的边缘,喜庆节日也很少有戏剧演出前来助兴,河东节日民俗活动和戏曲活动呈现出冷冷清清的局面。如何使河东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再现于人们眼前,荡涤人们的心灵,从而振兴民族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喜的是当前戏曲振兴热潮悄然兴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也有条不紊的进行,不少学校开设了戏曲课程,一些剧作家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结合当前人民的生活实际,创作出一部部脍炙人口、主题鲜明、深受人们喜爱的戏曲作品,戏曲的生机和活力又一次焕发出来。
[1]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编.中国俗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6.
[2]乔润令.山西民俗与山西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224.
[3]中国戏曲志编辑部编.中国戏曲志·山西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565.
[4]黄维若.宋元明三代中国北方农村庙宇舞台的沿革[J].戏曲研究,1987,3:36.
[5]董波.从耿乡戏剧活动看蒲剧之繁衍[J].戏曲之乡,1986,1:66.
[6]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