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斌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剧种繁多。从最初的滑稽戏、说唱、歌舞发展到今天的完善的戏曲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可以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艺术的精华。京剧更是汇集了各种戏曲之精华,并加以吸收和运用,成为了国粹瑰宝之一。
在京剧艺术中,主要分为乐队和演员两个大部分,缺一不可。而在乐队中又分为文场、武场两大部分。文场主是乐器伴奏,武场是打击乐器伴奏,主要承担节奏和交代剧情所用。京胡便是文场伴奏中的领奏乐器了,不仅要为演员伴奏,也有指挥文场其它乐器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京胡独有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决定的。京胡的音色清亮,属于高音乐器,便于在众多的乐器中分辨出来,再加上京胡是弦乐,又多有模仿人声的技巧,和演员的演唱十分接近,因此用它来做领奏乐器最好不过。因此作为领奏乐器,琴师在京剧伴奏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在整个舞台作用中也是具有决定性的。
有人这样评价过:“如果京剧没有京胡的伴奏,就不成其为京剧,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我认为:在一场演出中,京胡伴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一个戏的成功与否、精彩与否。试想,梅先生如不是王少卿操琴,马先生不是李慕良操琴,演出效果就不会那么精彩,流派风格和个性就不会那么突显。他们的伴奏从韵味到气口,从垫头到过门,从指法到功法与自身的流派风格浑然一体,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再加之琴师的托、保等技法,使演员的唱如虎添翼,如鱼得水,给观众美的享受。
京胡在京剧乐队中起领,带作用,要有驾驭一个戏的能力,从尺寸到尽头,“入”“转”“收”都应吃透。京胡可以独奏。也可以协奏,但在京剧中它的功能主要是伴奏。一个琴师的水平高低,一是基本功,二是伴奏水平。基本功要求三点:一是音准,二是音色,三是音量。我们知道,乐器构造越简单,操作的难度就越大。京胡就是如此,一根担子,一个筒,两根弦。弦的粗细,皮子的薄厚软硬,天气的阴晴,码子的高低大小,均是影响音准、音色音量的因素。而钢琴、小提琴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七八岁的孩子也能弹出、拉出美妙的旋律来。但京胡能定准、拉准,好听,强弱控制有序,没有几年几十年的磨练是不行的。只有苦练基本功才能驾驭京胡,才能驾驭生,旦、净、等各类唱腔。
通过几十年的操琴生活,感受到作为一名琴师太不容易了。演员本身只宗一个派别,而琴师不但要伴奏生、旦、净,还要掌握好梅、尚、程、荀、余、言、高、麒、马、谭、张、裘、李、袁、叶、杜等等不同流派的演奏风格。比如,梅派有梅派的拉法,程派有程派的拉法,风格截然不同。梅派雍容华贵、平稳大方,伴奏技法上应平和有序,明亮秀美;程腔多表现悲剧人物,深邃曲折、低回婉转、藕断丝连,自然在弓法上、抹音幅度上更加控制有序。以柔克刚、柔中带刚,刚而不躁,柔而不瘟。弓力大了容易“拙”,弓力小了容易“虚”,所以琴师必须吃透唱腔的尺寸和劲头。
如何能伴奏好、吃透唱腔呢。首先,要求琴师会唱。因为京胡的伴奏与唱腔紧紧相随,不但会唱,还应唱好,唱到位,这也是成为一名优秀亲师的必备素养和修养。其次,要深刻理解唱腔的尺寸和劲头,俗话说的“味儿”进一步包括尖团字、上口字、归韵、气口等。我们的前辈琴师都能给演唱者说唱、说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把唱腔吃透了、拿捏住了,在舞台上运用自如,拉的潇洒,演员唱的舒服,观众听的津津有味,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剧场效果与琴师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徐兰沅先生讲过:“胡琴拉法须刚柔,又有骨头又有肉,表达感情是高手。”尤其是后一句,要求琴师应该了解每段唱腔的特定意境,人物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才能拉出感情来。比如,《霸王别姬》中的【二六】,其中一句“解君忧闷”的“忧闷”二字就不能拉的太硬;《锁麟囊》中的“酸心处泪湿衣襟”必须有力度的变化以表达词义;《荒山泪》的【西皮慢板】,从过门一开始就要有夜深人静盼夫归的感觉,不能太暴,加之几更几鼓,才能把观众带到预定的情境之中,给演唱者也铺好了情绪。这就是徐兰沅先生所说的高手,有技也有艺。
“我总认为前辈琴师的经验之谈,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真理,是财富,我们这一辈人,包括年轻一代琴师有责任去继承、去发展。”这是万瑞兴老师在他的论文中提到的观点,这些观点正说明了琴师在京剧伴奏中的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又可以分为好多种,并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也并不仅仅是伴奏作用。这种地位决定了琴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否则难以担当琴师的大任。
由于琴师担当的角色甚多就要求琴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琴师担当的角色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据本人不成熟统计)
琴师在舞台演出中主要担任“伴腔者”,又是“文场”合奏中的成员之一。
京剧伴奏对于演员来说极为重要,以衬托、丰富和弥补唱腔的不足。徐兰沅先生曾形象地比喻说:“京戏唱腔和伴奏,犹如鱼水的关系,鱼离开水不能生存,唱腔也不能脱离伴奏的。”这足以表明了演员与乐队的骨肉相连,互不可分。作为一个成功的演奏者还要熟知剧情、人物等,演奏要坚实饱满、节奏鲜明、刚中带柔,连绵不断象水一样流淌。其次“随腔”“裹腔”“托腔”“垫补”都要与演员紧密结合,使整个音乐成为一体即演员与乐队的统一。
所谓协调者是指在舞台机制中,成为传输协调演员与鼓师,“文场”合奏等伴奏环节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枢纽之一。京剧宗师谭鑫培曾说:“琴师和鼓师是演员的左膀右臂。”
在传统京剧中,一般都是演员、琴师、鼓师一起研究怎样唱,怎样托,怎样加鼓点等。它们是互相协调的,协调也是无处不在的,在前文中亦有涉及。包括与演员,鼓师,文场之间的协调。
琴师是京剧唱腔的音乐设计者,在过去当演员设计一段符合自己的唱腔后,由琴师来编写音乐和间奏,一出戏的产生往往是由全体成员来完成的,这也是使得创腔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琴师,尤其是经验丰富的琴师,不仅在“场面”音乐教学上,而且在京剧人才训练。培养以及京剧唱腔流派艺术的传承上,都充当了“教师”或“艺术指导者”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京剧的“吊噪”过程中,尤其为青年演员“吊噪”时,抑扬顿挫的行腔韵味等方面,常常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为演员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我想在京剧这个群体中之所以称其为琴师也是这个道理。真是无刻不教无处不教啊。其次在京剧艺术发展过程中对流派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名角制”兴起之后,“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不同唱腔流派的崛起,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高峰时期。而在这个过程中,琴师不但是众多流派形成的辅佐力量,而且在传承和普及上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名琴师陈彦衡虽未正式搭班,但他曾学琴于梅雨田,为谭鑫培操琴,深得“谭派”三昧,因此在“天下诸腔莫不学谭”的时代,他对于“谭派”艺术流传和教学,可说是居功至伟。
谈到京剧也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它的未来,但不说那么远。在当今社会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京剧艺术以失去了很多观众和市场。现在的电影,歌舞,电视剧,小品,相声等等节目的出现使得京剧艺术被冲淡,很少有人愿意把心思用在高雅难懂的京剧表演上。电视电脑的出现,MP3,手机都取代了看戏的娱乐形式。京剧确实面临一定的危机。那么若想在这个网络时代,经济时代,科技时代弘扬京剧艺术是作为新一代的京剧人,琴师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琴师的综合素质,在竞争中前进,努力打造京胡世界的美好未来。
前辈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我们年轻一代的琴师应该努力钻研,继承下来,在京胡艺术上更上一层楼。 只要努力学习和实践,均能踏上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