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新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CXLX12_0378
西方艺术家在进入20世纪后,出现了许多以纯色作为色彩表现的画家,其中最重要的要数马蒂斯,弗拉芒克等野兽派画家,经过他们的努力,使纯色在画面中发挥了其巨大的力量,马蒂斯说“那些简单的色彩正是因为她们简单,才能对内在的情感发生更大的力量”,单纯的色彩不仅对感官的刺激大,而且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更是其它色彩无可替代的,它们能更快速的将观者带入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情绪中,令人印象深刻。
法国画家贝尔纳卡特林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他的画面更加的单纯和概括,他善于运用大面积高纯度的色彩,通过色彩的概括和对比,增强了视觉冲击力,给我们优雅又炫目的感觉,卡特林的色彩是带有感情的色彩,饱含着他对生活深深的热爱和期待,每一种颜色都在对立统一中饱含深意。以下对通过对卡特林部分作品进行分析,初探他的用色规律。
1.色彩的概括和变化。“我们的知觉偏爱简单的结构,直线、圆形、以及它的简单秩序。”在卡特林的画中,将大面积的色块放在简洁的形体中,往往是几种高纯度大色块的对比,比如红色黑色白色一组,或者蓝色黄色黑色一组的对比,在整体色调的对比之下,以一种色为主导,在画中占优势比例,以确定画面的主题色调,颜色之间的相互渗透,色调的冷暖由冷暖色的比例决定,再找一些细微的变化,渐变颜色的对比也是他常用的方法,在相同冷暖的画面中,运用不同的色度对比,在他的作品对秋天的描绘中,运用同样是暖调的橙色和红色的对比,纯度对比是画面的主调,没有冷暖对比,画面无法产生颤动的效果,形成一种安宁平静的效果。在互补色的运用中,卡特林通过降低色彩的明暗,将对比色隔开的方法减弱画面的颤动,如以橙色和蓝色为主色调的风景中,用了橙色和蓝色一组互补色,为了达到平静的效果,卡特林用了多条横向的色块,在蓝色与橙色之间,插入了黑色带、黄白色带等,中间的黄白色带成为这组互补色的过渡带,既倾向于橙色,有带有蓝紫色调,并且小面积的蓝色重调处于画面的上方,增加了画面的沉着稳定感。
卡特林的画面中常常出现大面积的纯红色,使用面积有时超过了1/2,画面呈现出的感觉仍然非常的平和,像《穿红色和服的女人》中,画面中大面积的红色呈现出一种慢慢冷却的状态,由偏黄的红向着偏紫的红慢慢转变,而花盆和叶子起到了镇静的作用,叶子没有用同等明度的绿色,降低了明度和纯度的绿色,又使画面达到了视觉上补色的平衡,画面中偏红的黑色使高纯度的红色在画面中熠熠生辉。当画面中的颜色的使用具有双重性时,会到达一种矛盾统一的魅力,即一种暖色呈现冷的状态或者冷色呈现暖色的状态。画面中很多时候没有光线流动的感觉,让颜色静止在某一刻。
2.色块的空间安排。在卡特林的画中,色块之间一般是横向与垂直摆放,即使是斜线也只是略微的倾斜,与画面要追求的平静效果一致,空间的表达是靠色块的叠压暗示空间,没有透视,对空间进行压缩,画面前后的纯度相近,有时后面的纯度更胜于前,在他的静物画中,似乎完全不理会物体自身的厚度,常常是在放花瓶的桌子上,用明暗略表示了深度,花瓶、桌子和后面背景的空间关系靠三者之间的叠压来暗示。
3.色彩边缘的处理。色块之间对比明显时靠色块对比之间产生的线,色块对比不明显时,用断断续续的线来区分色块,有时是露出白色底,也有黑色断续的线,也有其他颜色的线,这一点可能是继承了塞尚对边缘线的处理,画面分割明确,色块之间的颜色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每块色彩的边缘分割明确。
4.卡特林常在画面中使用黑色,他的黑色常常是带有色相的黑色,不仅是分割画面,而是作为一种有彩色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
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一部分,其色彩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它不同于我国传统绘画色彩,它的发展源自于传统的五色体系,又在民间运用中,根据审美的需要,加入了独特的艺术成分,民间艺术的用色特点使其在渲染气氛时,其它艺术无法比拟,由于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在此将山西刺绣作为一例进行分析。
1.色彩的的概括和变化。主要用红、黄、蓝、白、黑,现在由于工艺水平的提高颜色变得丰富多彩,色彩以边缘线为界,整块色彩相对比,或用渐变退晕的方法,花朵的设色方法,多用明度变化造成渐变效果,色彩的运用与其本意相符,即暖色在画面中呈现暖色状态,冷色呈现冷色状态,主要烘托热烈的气氛。颜色之间不相互参杂,颜色明快对比鲜明。有时为了整个色彩的协调,颜色可以任意变换,不以其固有色为准。
2.色块的空间安排。色块像水流一样平铺到画面上,每一部分都是完整的呈现,大面积的底色起到整体协调的作用,整个构图要求圆满,图案铺满画面或者团状构图,画面中形象变化随意,如在鞋垫上出现的凤凰与花、龙与太阳的比例关系随着画面构图的需要随意变化。色块之间主要靠色相的对比,最常见的是肚兜上花朵的紫红色与叶子的蓝绿色底子形成的对比。
3.色彩边缘的处理。边缘线明确,以黑线或金线等勾出边缘,或用整齐的色块进行分割,色块之间鲜明的对比产生清晰的边缘。
4.在民间色彩中黑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黑色作为无彩色使用,像五彩斑斓的宝石镶嵌在夜空一样,黑底的使用起到了突出主题,统一画面的作用,使色彩散发出亮丽的光辉。
在西方,重视光在色彩上的丰富变化,牛顿出现后,绘画领域内的三原色,是由化学方法得到的在自然界不能调出的三种色彩,即柠檬黄、品红、钴蓝,西方绘画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国的民间色彩受到五行色体系的影响,五行色指黑、白、红、黄、青,这五色是一种由经验联想到感觉。红,包含了很多种,可以是火的颜色,可以是太阳的颜色,可以是血的颜色,红色的这些直觉经验联想到的是一种热烈的感觉。黄,指的是土的颜色,中国人一向将土地视为安身立命的基础,黄色也获得尊贵的地位,一度成为皇家的专用色彩。青,在五行中是木、春相对应的,故有一种生机、活力的色彩感觉。黑与白的色彩审美品性,在文人画中可谓发展到了极致。我国的色彩,被灌入一种固定的伦理概念,即使是现在这种观念符号仍对我们有很多的影响,其重在表意的特性使其在用色时,自然就有用色的意义。五色体系虽没有西方现代色彩科学那样精细,但是它却是建立在自发色彩审美本性的基础上,并构成后来一切色彩理性认识的核心。中国民间色彩至今保持着传统五色体系重彩的习惯,并且都有一套固定的设色方法,设色的方式也主要靠代代相传的一些口诀,使其保持了设色的稳定性,同时又出现一些程式化倾向,没有过多的个性色彩。中国民间色彩强调色彩的物质性和稳定性,在作品中察觉不到光流动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民间工艺品上,这些作品表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福,体现人民的深层需求。
李广元在书中提到了现代色彩本质的全面自觉性,认为“当代色彩呈现出当代人们全面审美的色彩个性对人类发展至今的色彩本质的全部占有。”民间色彩在我国的用色的历史上,是非常灿烂的一笔,对全面审美的追求自然少不了对民间色彩的研究,通过民间色彩的用色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民间艺术家对作品赋予的深深的情感,这也正是作品感人和吸引人的原因。“艺术作品必须抓住你,使你沉湎在作品里面,使你为之倾倒,艺术是艺术家传达热情的手段,艺术是他所倾出的使你跟着他的热情一起被卷起的水流。”雷诺阿的这段话是对艺术作品中所要注入的感情的最好的表达,我们缺少的就是对作品给予的热情,感动不了自己的作品当然也感动不了别人。
油画的民族化从第一代油画家刘海粟、吕斯百到现在的夏俊娜、张冬峰,经过了百年的探索,中国油画一直是中西文化矛盾与融合的产物,对于民间色彩的借鉴,画家们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需知道对民间色彩的借鉴并不只是单纯的对表面形式的模仿,最重要的是理解和真正运用前人的色彩感知经验,立足当下,融合时代精神,继续开拓人们全面色彩审美的丰富性,用热情绘出的作品才能感染观者。
[1]贡布里希.《秩序感》,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九月版,第八页.
[2]李广元.李黎:《中西美术比较十书》,2006年10月第1版,第四页.
[3]约翰·雷华德:《印象画派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3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