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琳 (新乡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当代水墨人物画正处于一个十分活跃且多元化的重要时期,无论在题材的选择、形式的表现、风格的运用、技法的表现、材料的选择,还是在审美的取向上都可谓是百花齐放、五彩纷呈。语言结构的发展和变化、主题观念的转变、新的实验水墨等各方面因素为当代水墨人物画提供了更多、更广的发展契机,也极大地拓展了他的表现空间。这其中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同时也有大胆革新的实验者,一批敢于面对现实、直面当代的水墨人物画家正在探索中不断地崛起。
笔墨在中国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体现中国画审美特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和审美价值观。传统水墨人物画的笔墨具有抒情性与书写性的特点,主张意象造型和书法用笔。水墨人物画的“意象造型”所反映的完全是画家心中 “意象”或“心象”最后在纸上的一种呈现,即所谓意象表现。他强调艺术家个人的内在品性、气质、精神思想。而书法用笔早在南齐时期的谢赫就在他的“六法论”中,提出了“骨法用笔”,充分体现了笔的重要性。书法用笔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强调书法用笔也就是强调了中国画中书法精神的灵魂地位。
中国水墨人物画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到今天形成了一种多种风貌并存的局面。传统中的水墨人物画,在艺术思维上相对局限,在造型、构图及选材上表现手法的变化很小,基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绘画模式。20世纪后,社会剧变,西方思想大量涌入我国,对中国的固有文化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此而来的,水墨人物画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艺术思维由相对局限向自由开放发生了变化,并取得了成绩。最突出的表现在笔墨语言技巧极大地丰富,自由度大大地增加。
20世纪,在水墨人物画写实风格的要求下,传统水墨人物中的笔墨语言被进行了新的整理和补充,从而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满足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状况的新的水墨语言的表现形式。传统水墨中“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表现形式已不足以满足现代的需求,于是来自生活的创造和来自西方的借鉴,许多新兴的表现技法应运而生。所以20世纪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是传统水墨人物与写实水墨人物语言之间,互动、互补,努力创造新型水墨人物语言的发展历程。
当代水墨人物画,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例如有主张用西画改变中国画,强调用明暗调子表现对象体积感,使传统的平面的人物造型向立体化,真实化发展,代表有徐悲鸿、蒋兆和。他们在绘画作中表现现实生活的题材,画风朴实浑厚,对后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刘国辉、李震坚等有着新浙派的浙江人物画家代表,注重线条的流畅,强调水与墨的交融,成功地把花鸟画中的一些表现技法运用到了人物画的中间,形成了一种韵味悠长,笔墨空灵的表达形式。东北也有一批画家,善用勾勒、皴擦的笔法,层层堆积,画面效果显得极其厚重,苍劲有力。在当代水墨人物画坛上,形成了一面特殊的旗帜。
当代水墨人物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是不能分开来看的。以人物为主题的绘画更加要体现民族文化、民族内涵和时代的精神风貌。我们时时讲创新、事事讲创新,在绘画领域也不例外,但是我认为我们的创新是要建立在,对传统的了解与学习的基础上的。首先,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底蕴作后盾,就相当于没有根基,那么创新谈何而来。其次,毫无目的与依据的创新只能造成千篇一律,盲目跟风的的结果,相反在继承了传统基础之上,保持了民族特色的创新才是有特点的,合适宜的创新,才能得到认可。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当代水墨画与世界艺术相结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因为要保持民族特色而刻意排斥,因为历史的进程是必然的。但是,也不能为了迎合这一趋势而牺牲传统文化,牺牲民族特色,在任何一种局势下,没有民族、没有传统内涵的艺术形式都是不会长久的,甚至在一开始就不会被认可。
当代水墨人物画所倡导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摹写自然,而是更加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比如农民的质朴、单纯;都市人的忙碌、迷茫、压力。一些类似于平面设计的解构、重构,平面化、符号化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容易走进人的内心,被人接受。于是平面的、分割的、交错的、叠加的等这样一些构成手法被广泛使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也准确地传达了创作者的内心世界。虽然在传统绘画中,前辈已经为我们创造了笔墨语言,但是时代是不停的进步与发展的,人们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当以有的语言不能满足需要的时候,我们当然要有勇气去打破常规,去探索、创新新的语言形式,这样也就推动了新的水墨人物语言的诞生。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水墨人物画也以它丰富的、多种多样的、不断创新的笔墨语言来表现着他的发展速度。当代水墨人物画处于一个非常活跃、自由发展的时期,许多画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独有的笔墨语言。如何能够不断地保持水墨画笔墨语言的现金形式当代水墨人物画家面临的问题,我认为首先继承传统,保持民族特色是根本,其次要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有胆量敢于尝试新鲜的东西。
[1]贾方舟.多元与选择[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4.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l.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3]王逊.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J].美术,1954,6.
[4]刘国辉.水墨人物画探[M].香港: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1991,16.
[5]毕建勋.万象之根—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