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锦辉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景德镇 333000)
景德镇作为闻名于世的千年瓷都,与宋代青白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景德镇原名昌南镇,至宋代产青白瓷以后,赢得宋代真宗皇帝(公元997~1022年)的青睐,赐予其“景德”年号(公元1004~1007年)为地名,并命器底署“景德年制”年款,从此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据《宋会要辑稿》载:“江东东路饶州浮梁县景德镇,景德元年置”。白瓷由于色泽幽美,造型丰富,装饰多样,工艺精湛,备受世人关注,以景德镇窑为首形成青白瓷系,并为后世景德镇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奠定了基础。
青白瓷色泽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故此得名。青白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中有着不同的称谓:宋元的文献称之为青白瓷,如宋代吴自牧《梦梁录》、耐得翁《都城纪胜》、赵汝适的《诸蕃志》,元代的汪大渊在《岛夷志略》等;晚晴文献称之为影青,如清陈浏《陶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等;民国时期刘子芬《竹园陶说》称之为隐青……如今,陶瓷工作者们有的称其为青白瓷,有的称其为影青瓷。本文沿用宋元文献中青白瓷的说法,不仅仅是考虑到青白瓷是兴盛于宋元的这一时间因素,还因为这一称谓更直观更科学。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用“类玉类冰”形容越窑青瓷,这是一种称赞更是一种期盼,期盼的应该就是美轮美奂的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李清照《醉花荫》词中“玉枕”指的应该就是如玉般的青白瓷枕。景德镇窑青白瓷迎合了当时人尚玉的审美趣向,博得了“饶玉”的美称。
景德镇的窑工们是如何烧制如此美玉般的青瓷的,一直以来都是受人关注的问题。仔细查阅相关论著,发现不少人把青白瓷的这种特征完全归结于其釉色的功效,认为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因此才称之为青白瓷。此外,很多人把青白瓷的瓷釉称为青白釉,青白瓷又有青白釉瓷的叫法。笔者认为,应该更全面地更科学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宋元青白瓷是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瓷与白瓷的基础上逐渐创造的。景德镇窑宋元青白瓷与五代青瓷、白瓷有着密不可分的本质联系。为此,本文查阅了有关五代至宋元青瓷、白瓷、青白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分析报告和论文,希望能够找到答案。
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器瓷胎原料配方在五代青瓷、白瓷基本一致,其中SO在74%~79%之间,AlO在16%~20%之间,KO和NaO含量在2.5%~4.5%之间,这与景德镇地区的瓷石的化学成分吻合,属于瓷石一元配方。元代景德镇窑瓷器瓷胎原料有所改进,变为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瓷胎高温防变形的能力。所不同的是五代青瓷瓷胎中铁含量较高,应该引入了类似紫金土这种含铁量较高的原料。五代、宋、元这三个时期景德镇窑的瓷釉中硅铝比重变化很小,景德镇窑五代青瓷的瓷釉中CaO含量较高,KO+NaO含量较低,属于瓷石加大量釉灰的配方;五代白瓷、宋元青白瓷的瓷釉逐渐减少CaO的比重,增加KO+NaO的比重,逐渐调整瓷石与釉灰的比例。瓷釉中熔剂CaO含量较高,高温过程中釉粘度小,流动性大,在还原焰过程中还容易吸烟,影响釉面质量;而KO+NaO含量的提高,可提高釉的高温粘度,增大熔融温度范围,以及降低吸烟的可能性。入元后,尤其是卵白瓷的釉中更是减少釉灰的使用量,而进一步加大风化程度较差的瓷石即釉果作为配有原料。此外,五代、宋、元这三个时期的景德镇窑瓷釉中的含铁量的区别也不是很大。
由此可得,景德镇窑宋代白瓷与五代青瓷在胎釉方面的差异均比较明显,但是与五代白瓷的胎釉成分基本一致。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景德镇窑五代白瓷与宋元青白瓷之间的区别呢?本文通过制瓷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的分析,找到了答案所在。
首先,从瓷釉的化学组成角度看,景德镇窑瓷器,包括五代青瓷、五代白瓷、宋元青白瓷以及元明清青花瓷等均系铁系透明釉,所以胎体颜色也是影响瓷器色泽的重要因素。因此,此类瓷器的色泽是胎与釉两者共同决定的。显然,五代青瓷的青灰色胎体,而五代白瓷、宋元青白瓷的白色胎体,对各自最后的色泽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倘若五代青瓷与白瓷的瓷胎换位一下,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同理,若宋元青白瓷与五代青瓷互换瓷胎,那也无所谓青白瓷了。
其次,铁是景德镇窑瓷釉最重要着色剂,铁含量一般在0.8%~1.2%左右。仔细观察五代白瓷,会发现其色并非纯白色,或偏黄灰,或偏青灰,只因釉过薄不易觉察,偶有积釉处,与青白瓷如出一辙。而青白瓷的釉层明显较白瓷要厚,从标本断面可见基本在0.2mm左右,刻划纹积釉处可达0.5mm及以上。从目前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亦可找到证据,普通瓷器需要吹釉2~3遍即可,而青白瓷则多达5~6遍及以上。釉层厚薄是瓷器呈色的重要因素,五代白瓷因其釉薄显胎之白色则成白瓷;青白瓷釉层较厚且厚薄相间,薄处釉面透胎显白色,釉层厚处釉面泛青,因此青白相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釉呈青色主要是着色亚铁离子Fe的吸收造成的,釉层厚,即光在釉中传播的路程越长,吸收越多,颜色就越深;釉层薄,即光在青白釉中传播的路程越短,吸收越少,颜色就越浅。青白瓷在烧制过程中,釉面会根据胎体凹凸状况自动流平积釉,形成厚薄有致的釉面,釉层厚处偏青,薄者透胎而显白。因此,景德镇窑青白瓷大多有刻划装饰,也比较适合刻划纹饰。
最后,烧制过程是青白瓷制作过程中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道工序。其关键是要掌握好烧成曲线和烧成气氛。尤其是合适的还原气氛也是烧制纯正青白瓷最重要的一点,还原不足则釉色发黄,还原过分则容易吸烟。这也是早期青白瓷釉色不纯正的原因。另外,合适的烧成温度也非常关键,如烧成温度过低则釉面未尝烧透也没能流平,刻划纹饰不能淋漓精致的体现出来,温度过高则造成釉层龟裂及釉色挥发等后果。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盛烧的历史名瓷,其色泽青白相间,这是釉层与胎体的共同结晶,并非釉色单一功效。科学地说,青白瓷是一种透明青釉白胎瓷,其釉层较厚,属于铁系釉系统,在烧制过程中要掌握好合适的烧成温度和气氛。纯正的青白瓷胎体润白,釉层青透,适合刻划花装饰。
[1](清)蓝谱《景德镇陶录》卷五《景德镇历代窑考》。
[2]景德镇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
[3](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铺席”条:“……黄草铺温州漆器、青白瓷器……”;同卷“诸色杂货”条:“……青白瓷器、瓯、碗、碟、茶盏”。
[4](宋)耐得翁《都城纪胜》“铺席”条:“都城天街……有大小铺席……温州漆器铺、青白碗器铺之类。”
[5](宋)赵汝适的《诸蕃志》 :“婆国……番商兴贩用夹杂金银……漆器、铁鼎、青白瓷器交易……”;
“苏门苍刺国……货用青白磁器……”。
[6](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无枝拔”条:“贸易之货,用西洋布、青白处州瓷器、瓦坛、铁鼎之属。”又“罗卫”条:“贸易之货用棋子……青白碗、铁条之属。”
再“班达里”条: “贸易之货,用诸色缎、青白磁、铁器、五色烧珠之属。”
[7](清)陈浏《陶雅》载:“永乐影青脱胎碗,最为可贵。脱胎乃瓷质极薄之谓。若画之没骨者。碗形往往不能正圆,亦脱胎岁久所致,其所影之花,两面莹彻,可以互鉴,惟款识亦然……明窑影青压手杯,其薄如纸。即万历虽十九之卵幕杯也。”
[8](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载:“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
[9](民国)刘子芬《竹园陶说》:“影青固甚薄之瓷也,乃有瓷质颇厚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则名为隐青。
[10](唐)陆羽《茶经》云:“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11](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2] 熊春华等《景德镇青白瓷起源于发展的探讨》.《中国陶瓷》2007年11期 第80~82页.
[13]同上.
[14]曹春娥等.《景德镇青白瓷釉的仿制》.《陶瓷学报》.2009年01期.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