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芳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亨德尔是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在清唱剧领域取得的成就,与他卓越的音乐天赋有关,但也和他所处的18世纪上半叶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宗教信仰有重要关系。基督教的世俗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等特点使英国民众有一种积极、入世、奋斗的精神。这种宗教观对亨德尔的音乐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与亨德尔卓越的音乐天赋和国际化的人生经历相结合,使得亨德尔巧妙地运用“他文化”这个特殊的元素,完美地将英国的时代精神写进清唱剧。
《弥赛亚》是清唱剧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这部伟大的作品以其巨大的魅力影响着后世许多作曲家。其中包括海顿、莫扎特和近代的肖斯塔科维奇,他们都从亨德尔的清唱剧中汲取到了无穷的营养。亨德尔一生共创作了三十二部清唱剧,《弥赛亚》是亨德尔在24天时间里完成的,《弥赛亚》的歌词选自《圣经》,全剧五十三首,乐曲分为三部分,其内容讲述了基督的降生,受难,死亡,复活等过程。歌词虽以对“救世主”的敬仰为内容,但音乐有其鲜明的世俗性,作品充分反映了十八世纪上半叶英国中产阶级渴望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感情。
亨德尔的歌剧在当时的英国是很受欢迎的,但是由于在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中,英国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转变迫使亨德尔走上了清唱剧写作的道路。清唱剧《弥赛亚》也就此诞生,《弥赛亚》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具有极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弥赛亚》的创作乐思大量取自民间音乐,其序曲采用了法国风格序曲‘慢—快—慢’的形式,其中有一段纯器乐形式的《田园交响曲》,旋律如夜曲般优美和牧歌般恬静。主题融德国严谨的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旋律和英国的合唱形式为一体,以柱式和弦为基础,各声部交织在这些柱式和弦中。因此其音乐具有很浓的世俗性。它不是“宗教剧”,不是基督受难曲,也不是教堂音乐,甚至教会也花了一段时间才能接纳这部作品。《弥赛亚》是史诗题材的忏悔录,它像一幅巨大的壁画,以史诗的风格呈现,充分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壮丽景象。可谓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
亨德尔是一位将广大民众作为受众主体的作曲家,因此他非常重视大众的审美情趣,他多次表示自己的音乐是写给所有人民的。因此,他所采用的国际化的‘他文化’创作手法都是为了牢牢抓住广大听众的心,最大程度地激发更多听众在情感上的共鸣。《弥赛亚》尽管在内容上是宗教的,但是在音乐上确实是世俗的,在宗教内容之下亨德尔能把旋律谱写的那么优美,可见他的创作已经深入“他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英国民众的审美趣味,我们众所周知的《哈利路亚》,不仅是全剧的高潮,那磅礴的气势和激越的演唱能感动现场每一位听众,因此至今还保留着在演唱这首合唱曲时观众起立聆听的习惯。正是因为这世俗的气氛才有那么多人深受音乐本身的感染,英国民众更加容易接受,使《弥赛亚》在亨德尔去世前就上演了56场之多。
亨德尔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还是一位虔敬的基督徒,他通过《圣经》的内容亲自编辑了《弥赛亚》。由此可见亨德尔对上帝是非常崇敬的,这也许和他的宗教背景有着密切地联系。他出生在德国,在路德教会的教堂接受洗礼,少年时跟随路德教会的音乐家学习作曲和乐器演奏,在读大学的时期,还在哈雷的加尔文教派的教堂担任过一年的管风琴师;在意大利时期,与红衣主教的交往又使他接触到了天主教的文化;定居英国后,他又加入了英国国籍并信奉了英国国教。因此,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天主教会和英国国教的宗教观念都对他产生了影响。随着宗教观念的深入,也促进了亨德尔对《弥赛亚》的写作冲动,有观点认为,《弥赛亚》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剧,但是笔者认为,《弥赛亚》的内容既然是从《圣经》中选取,在其一定的意义上是有其宗教性的一面。
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在对亨德尔的评价中说到:“《弥赛亚》中先知和耶稣使徒的话语最能体现亨德尔的精神。从第一个音…到最后一个音…都几乎贯穿着宗教世界强烈而温柔的信仰。故事不为所动,从最深刻的感受中破土而出并将被深深铭刻在心中…”《弥赛亚》的终曲是《阿门颂》,作者没有采用具体的歌词,而是用基督教祈祷的结束语“阿门”来颂扬人民英雄的复活升天,表现人民的力量无敌,生命必然战胜死亡。可以看出,亨德尔在《弥赛亚》中倾注了大量的宗教情感,在信仰自由和宗教立场上宣扬了人类的理想。宗教信仰者和唱诗班对于《弥赛亚》充满着很高的热情,这也更加强了作品宗教性的一面。
总之,《弥赛亚》中大量的合唱、咏叹调在虔诚的宗教之声中蕴含着无比纯朴的世俗感情,作品的内容是哲理性的,中心思想是摆脱苦难,追求幸福,这既反应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的的处境,也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宗教和世俗的完美结合。
[1]里夏德·弗里登塔尔.《亨德尔》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
[2]罗曼·罗兰.《亨德尔传》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
[3]高士杰.《基督教精神与西方艺术音乐传统》.中国音乐学.1998年.3期.
[4]屠式珑译 .《弥赛亚》(1860),中国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