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洧 (湖北美术学院基础部教师 湖北武汉 430000)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新的国际秩序在动荡中进行着整合。在文化上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以消释深植于内心的痛苦和焦虑,期盼着从疯狂与死亡的记忆中解脱出来。在巴黎,以布勒东为代表的一些作家、诗人、小说家从欧洲18世纪以来的一些梦幻文学中获得了灵感和启示,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了解到了关于潜意识的理论,在意大利画家基里科的作品中看到了梦幻的巨大心理征服力。
在布勒东的积极策划和发动下,超现实主义运动于1924年在巴黎诞生了。在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超现实主义是一个延长时间最长、影响范围甚广的艺术流派,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开始萌芽,直到60年代衰落,历经半个世纪的光景。起初,超现实主义运动只涉及文学和诗歌创作,随后便波及绘画、雕塑、摄影、电影、戏剧等多个文艺领域。1924年,布勒东在巴黎发表了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其中宣布了如下定义:
“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主张通过这种方法,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思想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
超现实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将人的潜意识活动上升为一种首要的现实,即所谓的“超现实”。文艺创作的动机和手段应遵从潜意识的指令自动发挥而不受意识和理性思维的支配,潜意识既是文艺创作的动力,又是文艺创作的对象,由此一来,便将无意识创作的动机与方法原则化、理论化了,甚至将其视为“改变生活”和思想解放的途径。
为了进行文字领域的革命,超现实主义者倡导“下意识书写”的方法。由此来表现真实的思想活动。对于超现实主义者来说,梦幻是开拓想象力的沃土,因为梦是潜意识的袒露,是不受意识和逻辑支配的,梦所表达的愿望是与无意识的欲望相联系的,表现了无意识的动机。然而,超现实主义者并不想把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对立起来,而是企图通过强调梦幻的真实性使其与现实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一种全新的现实——“超现实”。布勒东写道:“梦境与现实这两种状态似互不相融,我却相信未来这两者必会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绝对的现实,亦即超现实……”
在造型艺术领域,超现实主义意想不到的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超现实主义绘画一开始就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风格倾向。一方面是由米罗、马松等人为代表的所谓“有机超现实主义”,或称作“绝对的” 超现实主义,他们的艺术多倾向于纯精神的无意识行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则是以达利、唐吉、德尔沃等人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他们注重精致准确的细节刻画,但事物的整体关联往往是离奇荒诞的,呈现出非理性的、潜意识的梦幻效果。但是,在上述两种风格倾向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在20世纪超现实主义者的名单上可以列出众多的艺术家,然而最重要的先驱人物是意大利“形而上画派”的代表画家——基里科。
基里科出生于希腊,父母均是意大利人,曾在雅典一所技术学校读书,其后在意大利、慕尼黑等地学习绘画,1910年到佛罗伦萨居住,开始创作他谓之“形而上绘画”的系列风景画。基里科的艺术表现出一种高度神秘、玄奥的气质,因此受到超现实主义者的仰慕和推崇。事实上,他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真正先驱。在基里科之前,西方美术史上曾有不少画家热衷于表现梦境,但只有基里科的绘画,在表现深层的无意识独白和孤独惆怅的情绪方面,揭示了一种世纪的焦虑,使人过目不忘、悚然不安。
基里科认为,艺术创作必须超越人类的普遍意识逻辑,避免理性的局限与干扰。“一件不朽的艺术品只能从启示中诞生”,这种启示“可以在一个人最不注意时突然而来,也可以在看到某种东西时受到启发”。然而,基里科所言的“启示”并不是理性与逻辑的联想,而是犹如在梦里似曾见到的、似是而非的“形而上的真实”。“好比我们认识的一个人在梦里和真实间的形象,他同时是那个人也不是那个人……我相信,在梦里见到的那个人是他在形而上之真实的证明……” 这种启示对任何人来说都好像一个谜,甚至包括艺术家自己。
在基里科的绘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惯用的形象元素,如空旷的广场、寂静的街道、“温暖但没有爱意的阳光”、时代久远的建筑、白色大理石雕像及其黑暗悠长的阴影和变形夸张的透视。阴影和透视在基里科的构图中主要是用来营造画面气氛的,而不是用来再现真实的光感与空间。油画《一条街道的忧郁和神秘》代表了基里科所谓“形而上绘画”的基本风格。这是一幅充满着梦幻与神秘的作品,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这里发生了什么,恐怕艺术家自己也不知道他要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只有那神秘、孤独、寂静和略带恐惧与不祥的气氛牵动着观者的神经,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不知阳光还是月色照耀着静默的街道,一个少女推着铁环,拖着长长的影子快速地奔跑着,她似乎没有意识到危险即将到来。街道的远处横陈着一个诡异的人影,预示着威胁与不安。除此,画面中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两旁的古典建筑连同那死寂的拱门和漆黑的阴影与阴沉的天空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犹如墓穴般阴暗恐惧的气氛。
《爱之歌》同样是一幅令人费解的图画,幽暗的建筑上悬挂着一个巨大的古典雕像与一只羊皮手套,下方画着一个绿色的球体。画面内容十分怪诞离奇。是画家潜意识的记忆?抑或是梦中的呓语?无从知晓。昏暗的背景中突兀地出现一朵白云,戏剧性的光影营造出无比神秘的气氛。标题“爱之歌”究竟暗示了什么?除非画家本人对作品做出解释,任何人也无法知道这些形象组合在一起意味着什么。
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或形象,往往只体现艺术家个人的心路历程和生活经验,或者是即时的、下意识的联想。我相信,即使作者本人也未必能清楚的阐述他的作品。只有一个准确无误的事实,那就是画面的整体意境带给观者的情感共鸣与审美感受。
基里科创造的许多梦幻造型的词汇,曾为其后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们所效仿,如真实具体的形象、荒诞怪异的组合、令人畏惧的空寂、时空错乱的场景等。然而,当2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者满怀热情地创造他们的梦幻神话时,基里科却毅然放弃了业以成熟的风格,回归到了一种古典主义的形式上去,为此还招致了许多人的批评和指责。其实,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从来都不愿违背自己的艺术意志,他有充分的理由和权力任意选择或改变自己的艺术追求。
综观超现实主义艺术,其反映了历史前卫艺术的嬗变历程。尽管述说历程是描述性,但在这历程的背后,应该能够折射出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全新的侧面。
1.(法)布勒东.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丁世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欧美现代艺术理论3.余珊珊译.吉林美术出版社.
3.西方现代艺术史.
4.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王升才译.江苏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