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初文人王绂的艺术造诣

2013-07-12 23:25:53衷梦佳丽水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大众文艺 2013年4期
关键词:画风画作文人

衷梦佳 (丽水学院 浙江丽水 323000 )

王绂,元至正二十二年生,永乐十四年病逝于北京馆舍,字孟端,号友石,现在的江苏无锡人,因在九龙山隐居,所以又号九龙山人。王绂小时候就十分聪明好学,10岁能写诗,15岁就去游学。1378年,他17岁时进京做官,后来因为别人的案件受到牵连,被发配到山西大同戌守边疆10多年,1400年他38岁时才被允许返回家乡,1403年,因为他的书法好,又被召到京城,永乐十四年(1416年)二月六日,王绂病逝于北京馆舍,终年54岁。

纵观王绂的一生,守边、隐居占了大部分时间,而在京城任中书舍人才4年就去世了,而这也才是七品官,但他的诗书画艺术成就流传于后世,他志气高逸、襟度萧爽的文人品质被同时代和后人称赞。

一、王绂的诗歌造诣

《四库全书提要》评价他的诗:“虽结体稍弱而清雅有余,盖其人品既高,故虽长篇短什,随意渲染,不尽计其工拙,而摆落尘气,自然合度。”王绂流传下来的诗歌总共有5卷659首,从诗歌风格上可以看出有前期、后期之分。青年时期的王绂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什么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但诗歌却相当高产,其中很大一部分写的边塞生活。《出塞述怀》:“欲扣天关杳不通,身投荒服远从戎。王孙谁复哀韩信,行伍何由拔吕蒙。风折布绫边地冷,月明笳吹塞楼空。丹心去去终须报,卑下那能得战功?”这是一首描写去边关路上的诗,表现出青年王绂一腔热情,但却遭到发配,壮志难酬,诗风十分苍劲老辣。此外,还有《从役》《塞上杂咏》等大量的边塞诗,表达诗人心中对残酷现实的无耐,同时又不放弃文人傲气与超脱。中年时期的王绂,延续青年时期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心理,随着时间的洗礼和对现实的深刻认识,诗歌风格更加冷峻,一方面是对现实的克制,另一方面用一种漠然、遗忘的态度追求心灵上的宁静。

二、王绂的书法造诣

不同的时代,对王绂的书法评价不同。在王绂生活的时代,他的书法很受文人士子追捧。《行状》说他:“小习右军书,小楷尤精”。《墓表》说他:“尤喜真行书,笔法出入晋宋间”。事实上,王绂被召到京城当官也是因为他的书法好。很多史书都有相关的记载,说的是永乐初年,文渊阁招贤纳士,而标准就是书法好,王绂被推荐为第一名。王绂流传到后世的单独书法作品并不是很多,大都是在画上的题词,而且前后期书法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前期清秀流畅,后期严谨守法。进当官的王绂有机会很多接触优秀的书法字帖,但他并没有在书法上表达自己的个性,而是严格遵守书法的法度,克制自己的个性,这种字体十分适合为朝庭录入公文、政令,在朝堂是十分盛行。当时的 “馆阁体”虽然没有正式形成,但王绂的录入工作为这种书法创立做了铺垫。所以,后世认为王绂的书法没有个性,被打入馆阁体。这里需要对馆阁体的评价。这种书法虽然有抑制书法家个性的一面,但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书法的一大总结,在这方面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淡泊严谨的书法风格也是王绂自己精神世界的写照,与他的画风是一致的。文人士子们争相模仿“三宋”“三杨”的时候,王绂确坚持着的自己的书法风格,这也是他倔强、孤傲个性的一种表现。

三、王绂的绘画造诣

王绂的绘画种类比较多,有山水、墨竹、人物等,流传于后世的作品也很多。据统计,石竹22幅、人物4幅、山水人物19幅。王绂的画与他的书法一样讲究法度和师传。俞剑华这样评价他的山水画:“水墨淋漓学吴仲圭,层峦迭嶂学王叔明,古木茅亭学倪云林,清秀疏朗学盛子昭。”说的是王绂对前人画风的学习,尤其是元朝著名画家,这在当时来说是不多见的。因为明朝是推翻元朝建立起来的,明初统治者对元朝遗留的东西存在明显的打压和抑制,在绘画方面明朝统治者推崇南宋画风,文人士子们大都学习南宋画,并以此做为进入朝庭的资本。王绂确有自己的主见,坚持自己学习元画的做法。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做派,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的审美取向的引导,另一方面是他所经历的发配、隐居等生活所造成精神偏好的作用。王绂严格遵守法度,继承了前人画风。李日华评价他的《赠黄叔洪山水》:“用笔精到超出幼文(徐贲)、天游(陆广)之上,而与叔明并驾,平生所绝少者。”也有人把他的画简单地归入黄鹤山樵遗风,但是从流传至今的画上看,不同的画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的清丽脱俗,像倪云林的风格;有的用墨偏重,像吴仲圭的风格;有的一幅画里具有几种风格,竹子的画法是倪云林的,苔草的画法是吴仲圭的,山的画法是马夏的。但他并不仅仅拘泥于前人的画法,能兼取他人之长融于笔端,对画作有自己的思考和创作。文徵明在他的《湖山书屋图》上题词:“联六纸而成,修三十尺,耕渔出没,村舍近远,云烟变灭,种种臻妙,非累月构思不可成,岂独今之所少哉!”对他的画作构思给予了极大的肯定。王绂晚期画作具有求变的倾向。比如《北京八景图》,王绂画的是真景,但又不是实事求是的写真,他把真景中的精华加以提炼,经过精细的构思后画诸纸上,认人看到后能马上认出是真景,但比真景更多出一分意趣。王绂在他自己的墨竹上题道:“其韵度虽不能尽合古人绳墨,然一种林野散逸之气,出自家意思者,似亦可取。俞君天趣甚高,鉴赏之余,其必舍似形而得于骊黄牝牡之外矣。”说明画家对自己的风格有清醒的认识。

王绂的画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他的画风一直在变化,直至去世都没有定型,他在艺术上的探索也只走过一半,他的生命便于54岁时终止,这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遗憾。

王绂诗书画所取得的艺术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鲜明的特色,这固然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但他身处逆境,坚守本心的文人傲骨更值得后来者去学习。

[1]柯羽阳.再论王绂墨竹画.沧桑[J].2009,3.

[2]包志钢. 明初的两类实景山水画探析——以王绂《北京八景图》与王履《华山图》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2012,(4).

[3] 王永波,崔子庆. 明初文人画风意韵——初探王缓的艺术价值及意义. 内救古民族大学学报[J].2007.5.

猜你喜欢
画风画作文人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学生画作欣赏
你没见过的“极简”画风
家庭百事通(2018年6期)2018-07-06 02:05:08
宋代文人爱睡觉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画风
文人与石
宝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23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真实存在的怪异植物:“画风”太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