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德 (福安市潭头镇文化站 福建福安 355000)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生活的转轨期,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最基础的精神富民工程,是维系安定团结和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如何强化新时期下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农村群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具有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提高社会主义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是广大群众陶冶情操,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前沿阵地。各级领导要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指导地抓好文化建设,将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年终目标考核,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
资金投入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各乡镇财政每年要加大投入文化建设经费;另一方面还要继续发动全社会力量支持乡镇的文化建设发展,比如可以企业冠名广场文艺演出、大型的文化活动等形式激励各企事业单位能踊跃出资;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正常渠道获得上级有关部门的经费扶持。通过多方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营造文化建设合力,从而能较好地从资金上保障乡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得以蓬勃发展。
一是深化文化站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用人和激励机制,选拔优秀人才。通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人员能升能降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变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格局,增强乡镇文化站对人才的吸引力,使乡镇文化站也能引进人才,成为人才的栖息之所。
二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在实践中培养人才。人才素质包括文化素养、专业技术和工作能力。群文队伍建设,引进人才是一方面。在财政供给不足和超编的情况下,培养人才更重要,充分利用好现有内部人员,让他们得到学习、进修、锻炼、提高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成才。应加快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制订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设立培养和培训专项资金。通过与高校委托培训、在职进修、参加专业培训、学习交流和调研,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专业技术,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抓好宣传教育,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共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新时期新农村价值观体系,必须与传统的文化相联系,通过群众文化实践来培育。既要体现农民价值观追求,又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因此,我们要真正依托农村群众文化这个载体,来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更好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我们必须要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培育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努力实现“乡风文明”。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离不开相配套的各种设施。近些年健身路径、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增长较快,但与群众的需求相比仍然不够。有的村(居)甚至没有文化设施,或者有文化设施却没有配套完善。应建好文化大院,做到村(居)均有规范的文化大院,内部设施配套,并安排专人管理,加强利用,避免形同虚设。要根据村庄空间,合理设置健身路径,使之成为群众茶余饭后休闲活动的阵地。组织配置好文化书屋。尽管网络、电子书等新兴媒介已经非常发达,但是很多年龄稍大的农村群众还是习惯接受纸质媒介,应当添置文学、社会、哲学、技术、自然科学等各种类别的书籍。要配备好文艺活动的相关设施,比如音响、服装等,为群众文化演出提供支持。
我国群众文化以培养良好人性品德与思想,歌唱美好的传统习惯,追叙历史良性的历史积淀,致力于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文化的思想内容主线,以多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形式。我们要重视挖掘农村民间民俗文化历史意义,探究其包含的思想价值,来打造具有历史深度民间民俗文化精品,刺激民间文化的内生,回归民间文化的本体。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来宣传社会人生价值的高度。形式上,要注重农村群众文化的开展形式,各地探索出本地实际相适应的群众文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