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玉,许汝贞
(临沂大学商学院,山东临沂276000)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农村工商业快速崛起的背景下,专业市场在中国遍地开花,涌现了诸如义乌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吴江东方丝绸市场、柳市低压电器市场、永嘉纽扣市场、海宁皮革城等一大批著名市场。作为一种规模化、专业化的交易组织,专业市场在降低中小企业交易费用、聚集经济要素、引发产业集群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形成和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从相关文献看,已有的研究主要以浙江大型专业市场为例,这类市场是典型的“产地型”市场,其产生条件和形成机制与“销地型”市场不能一概而论。另外,尽管不同学科从不同视角对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理论探讨,但缺乏对专业市场尤其是集群化专业市场形成机制的本地化理论研究[1]。
本文以临沂为例,探讨了主要作为“销地型”专业市场的集群成长路径与形成机制。临沂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闭塞山区,直到1986年仍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之一,工业不兴,商贸不活。然而,自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临沂在专业批发市场的带动下快速崛起,今已成为江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全国著名的商贸物流城,2011年被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授予“中国物流之都”称号。从舟车不通的“四塞之崮”到商贾云集的商贸之都,临沂专业市场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980年代初,原临沂汽车站周边因客流聚集而自发形成了群众摆摊现象,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临沂汽车站以北的西郊城区很快形成了一个小百货市场。1982年,临沂县工商局投资18.96万元,购地27.5亩,在西郊小百货市场垒造台位、盖起大棚,时称“西郊大棚”。1986年,临沂抓住昌邑县纺织品商户大批南迁的历史机遇,由城关镇水田村出地150亩、临沂县工商局与水田村联合出资60万元创办了全省第一家纺织品专业批发市场[2]。当时,国家布匹市场尚未开放,省有关部门曾做出予以取缔的决定,临沂地方政府认真研究后采取了“放水养鱼”的管理政策,纺织品专业市场得以保存和发展。之后,在“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引导下,毗邻“西郊大棚”的水田村和西关居委掀起了专业市场建设高潮。至1992年,临沂西郊已经形成了小商品、纺织品、服装鞋帽、文体用品、箱包、药材、副食、塑料制品、土杂产品等区位相连的专业市场群,拥有固定摊位1.3万个,日上市14万人次,年成交额16.4亿元,成为当时鲁南、苏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专业市场的良好经济效益激励着西郊周边的前园、宋王庄、林庄、李庄等村居继续跟进,一系列不同类别的专业市场相继诞生,市场覆盖区域也以西郊为核心不断向西、向北蔓延。
随着专业市场交易规模的持续扩大,传统大棚式专业市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表现为场地狭小、交通拥堵、经营设施老化、配套功能不完善,等等。2005年,临沂市政府颁布《中国临沂商贸城总体规划》,对连片占地6平方公里的老市场和规划13平方公里的新建商贸物流园区进行资源整合和整体布局,少部分专业市场就地改造升级,大部分专业市场逐步向外搬迁并按规划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商城。改造升级后的各类专业市场鳞次栉比,临沂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现代商城。截至2011年,临沂已建成各类专业批发市场93个,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专业市场58个,年总交易额近千亿元。根据《2011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的数据,在全国43个专业市场类分类中,临沂有16个专业市场进入全国同类市场前20名(表1),其中华东胶合板市场和临沂灯具城位居全国同类市场首位,临沂小商品城和家电厨卫城位居全国同类市场第2位。[3]
区位商可以衡量某一产业在某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N1为研究区域某部门产值,N0为背景区域某部门产值;A1为研究区域所有部门产值,A0为背景区域所有部门产值。Q值越大,表示专业化程度越高,一般来说,如果研究区域某一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5,则表明该产业在当地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我们以专业市场交易额为衡量指标,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背景指标,分别计算2010年临沂及代表性省市专业市场的区位商情况,结果(表2)表明:临沂专业市场的区位商为2.01,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其集群程度不仅远高于山东平均水平(区位商为1.07),也高于专业市场非常发达的江苏省(区位商为1.66),与全国专业市场最为发达的浙江省(区位商为2.26)差距甚小。与典型地市相比,临沂专业市场的集群程度分别是济南的3倍和青岛的2倍,但与全国专业市场最为发达的义乌(区位商为5.12)和绍兴(区位商为4.12)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因为临沂还缺乏诸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和绍兴“中国轻纺城”这类交易额巨大的龙头市场。但是,若以亿元以上专业市场的个数为衡量指标,则临沂专业市场的区位商(2.52)超过了义乌(2.35)和绍兴(1.6),表明临沂专业市场的集群特征非常突出。
表1 临沂位居全国同类市场前20名的专业市场(2010)
表2 临沂专业市场集群与部分省市比较(2010)
自以水田村为主兴办第一个专业市场开始,临沂绝大多数专业市场都是在社区(村居)或其所属企业集团的主导下建立的,这一点与我国大多数地区专业市场的发展明显不同。我国早期的专业市场都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其他投资主体为辅,所以专业市场从一开始就具有国有性质,政府的主导地位比较明显。直到1990年代中期,国家要求工商部门对所开办的市场实行“建管分离”,我国专业市场才走向多元投资和多种性质的发展道路。例如,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就是在这一时期由义乌市政府在整合工商管理部门所属的各类专业市场的基础上组建的国有控股公司,地方政府对市场拥有所有权,市场规划、调控、改造提升、日常管理甚至价格制订,政府都拥有绝对主导。对于临沂而言,如图1所示,在市场建设早期,社区(村居)居委在政府引导下直接投身市场建设,市场是社区的市场;在市场发展的中后期,社区(村居)纷纷成立企业集团经营市场,市场是企业的市场。不管某一专业市场之前属于哪一社区还是之后属于哪一企业,都是集体性的,政府没有所有权和控制权,也恰好因为这一点,临沂专业市场才在社区之间的激烈竞争下呈集群化发展。
板材产业是临沂专业市场带动本地制造业集群的典型例子。1993年之前,临沂没有一家板材制造企业,1993年之后,临沂板材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皆源于胶合板市场的建立。临沂胶合板市场由前园居委于1993年投资建成,之后很快发展成为临沂交易额最大的专业市场,产品远销海内外。胶合板市场的巨大输出能力带动了本地板材加工企业的集群发展:以临沂城西义堂镇为中心、以327国道为主轴,周边的朱保、探沂、新桥、汪沟、刘庄、马庄、方城、胡阳等乡镇的板材加工企业星罗棋布,其中胶合板生产企业达3800多家,为制板提供配套的旋皮厂15000多家,目前年产值(200余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居中国四大人造板生产基地之首(1)。除板材产业外,小百货、小五金、塑料制品、建材、服装、化工、食品等很多产业都在专业市场的带动下实现了本地化制造和集群式发展。
图1 临沂地方政府、社区、企业和专业市场关系图
表3 临沂制造业集群及对应专业市场情况
专业市场的繁荣必然催生联托运的兴起。联托运即托运站(货运站)+运输业户,开始只是一些个体户在本地和外地市设立连接两地市的专线托运站,将市场上商户所需要托运的商品登记后,雇佣运输车辆托运到自己设在外地的接收站,再由接收站分拨到货主手中。随着托运、配载业务的迅猛发展,相关社区趁机投资建设货运配载市场,将分散的托运站聚集在一起,为之提供停车、仓储、配载、信息等基本服务功能。2000年前后由林庄社区建设的林丰货运配载市场、李庄社区建设的天源货运配载市场和水田社区建设的兰田货运配载市场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三家货运配载市场,也是现代物流园区的最早形态。随着2008年后专业市场的大规模搬迁改造以及国家推动现代物流产业政策的出台,临沂传统货运配载市场和货运站也纷纷向现代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转变,立晨物流、天源物流、金兰物流、林丰物流、荣庆物流等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企业迅速崛起,目前已形成大型物流园区21处,物流企业1545家,配载线路2000多条,每天发出配载车辆8000余车次,基于专业市场的物流企业集群基本形成。
专业市场本身就是众多销售相似或同类产品的经营业户和销售公司形成的空间聚集现象,如果把一个专业市场从总体上视为一个聚集型中间商或一个商贸企业,则众多不同类别的专业市场在一个地区的大量出现就是更高层次的商贸产业集群现象。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4]、韦伯(Alfred Weber,1909)的工业区位理论[5]、克鲁格曼(Paul Krugman,1991)的新经济地理学[6]以及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1990)的新竞争优势理论[7]都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经典解释,尽管上述理论主要是基于工业产业集群,但其揭示的集群形成和发展机制对于商贸产业仍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本文下面主要基于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临沂专业市场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作初步探讨。
克鲁格曼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区域生产活动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是产业聚集,而集聚一旦形成,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形成“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给集群内企业带来集群以外的企业无法取得的收益,这将诱使集群外企业纷纷携带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向集群靠拢,使得“路径依赖”更为强烈[6]。但是,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克鲁格曼认为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聚集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克鲁格曼将最初的产业集聚归于一种历史的偶然,初始的优势因“路径依赖”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Lock-in)效应,所以聚集的产业和聚集的区域都具有“历史依赖性”[6]。基于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我们认为临沂专业市场诞生之前的初始优势有:
第一,特殊的地理区位。临沂地处长三角、京津冀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结合部、北京至上海的中点位置,这样的地理区位一方面使之丧失了发达经济圈的涓滴效应和辐射带动,另一方面也为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内生型增长极提供了可能。临沂专业市场最初是“销地型”市场,基于节约运输成本的需要,一个区域的几何中心最有可能率先成为交易市场的中心。临沂的证据是:早期在西郊大棚市场经营的大部分业户来自义乌和温州,当浙江商人带着自家制造的“小商品”向外开拓“大市场”的时候,最初只不过在临沂暂时落脚,但浙商最终在临沂扎根生土,至今已有10万之众。周边地区的商人群体最初选择临沂而不是其他地区大规模落脚,其地理区位的“中转站”性质是首因,看似偶然事件的背后却是“经济人”基于地理区位节约运输成本的必然结果。之后昌邑县纺织品商户外迁过程中选择在临沂大规模落脚,地理区位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随着交通网络的改善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曾经“偏僻”的地理区位成为区域交易中心的可能性大幅提高,这也是后来临沂物流业能够迅速崛起的重要条件。
第二,庞大的区域人口规模。早在1978年,临沂区域人口就高达790万人,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也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之一。有需求才会有市场,一个地区人口越多,需求量越大,越有利于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全国最发达的交易市场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人口密度高的省域证实了这一看法,而曾经名噪一时的“临夏模式”(2)最终因受限于区域需求规模而陷入低水平区际贸易陷阱则提供了反面例证[8]。
第三,深厚的区域文化传统。临沂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讲“仁、义、礼、智、信”,强调宽厚待人,讲诚信,重义气,积极有为,这是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临沂深厚的文化传统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曾经孕育形成了以“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为核心的沂蒙精神,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儒家文化、沂蒙精神与现代市场意识的契合形成了临沂多元与交融的区域商业文化,勇于创新和积极有为的地方政府、艰苦创业的社区和企业都是这种独特区域文化的具体体现。
在具备以上“初始优势”后,对临沂专业市场集群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偶然事件有:
第一,改革之初,临沂地方政府将汽车站以北的西郊集贸市场改“逢五排十”为“天天成市”。这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无形中赋予了西郊集贸市场“批发”的功能,因为天天成市将比周边每隔5日成市的集贸市场更容易率先发展,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应,久之临沂西郊便成为周边集贸市场和农村“小卖部”的货源地。
第二,当昌邑县大批纺织品经营商户被驱逐而途经临沂时,临沂及时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趁机建立了全省第一个纺织品专业市场。
第三,当兴办市场热潮出现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时,地方政府及时提出“一品一市”的审批原则。在“一品一市”的审批模式下,一个社区一旦兴办了某类产品的专业市场,其他社区就只能另辟蹊径,建设其他产品门类的专业市场,这从根本上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对已经建立起来的专业市场起到类似于行政特许性垄断的保护作用,同时激励并逼迫其他社区不断发现并建设新的市场,这样,从核心到外围,临沂专业市场才在不同的社区(村居)之间持续扩散,集群发展。
上述历史偶然事件的出现并非完全偶然,一个“发展主义政府”是专业市场产生和发展的真正推动器[9]。改革之处,当很多地区还禁锢于计划经济的传统思维并对私有经济充满顾虑之时,临沂地方政府却积极推动西郊小百货市场发展并直接投资建设“西郊大棚”;当第一专业市场受到上级部门非议而决定予以取缔时,地方政府又敢当“挡箭牌”,坚持“放水养鱼”;2005年后临沂专业批发市场和货运配载市场的大规模搬迁改造,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势推动而仅靠社区、企业和市场的自我发展,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初始优势”和“发展主义政府”推动的一系列历史偶然事件致使专业市场在临沂率先发展并集群发展。专业市场基于交易方式专业化和交易网络共享化所形成的信息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了交易成本[10],较低的交易成本吸引越来越多的买卖双方聚集,也就是克鲁格曼所说的集群自我延续和“路径依赖”性。
注释:
(1)山东临沂、江苏邳州、浙江嘉善、河北文安并称为全国四大人造板生产基地。
(2)临夏回族自治州(古河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曾为汉唐时期“丝绸之路”驿站和明代四大“茶马互市”之一,有善经营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初期成为中国西部的“旱码头”,小小三甲集是全国最大的皮毛集散地之一,费孝通考察后称“东有温州,西有河州”。
[1]刘米娜,邱海雄.基于科学视角的专业市场集群形成机制研究述评[J].经济地理,2011(7):1134-1138.
[2]王泽远,谢华东.临沂商城创业发展历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
[3]国家统计局.2011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 press,1920.
[5]Weber A.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9.
[6]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3):483 -499.
[7]Porter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April 1990:73-91.
[8]王必达,赵伟.临夏模式:形成、发展与转型[J].经济地理,2005(5):698-701.
[9]Guiheux,Gilles.The Transformation of an Urban Economic Area in Hunan Province from State Enterprise to a Specialized Market[J].China Perspectives,2003(5):4 - 49.
[10]白小虎.专业市场集群的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J].财贸经济,2004(2):55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