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户收入异质性视角的农村道路供给效果评估——来自晋、陕、蒙、川、甘、黔农户的调查

2013-07-11 01:37:02唐娟莉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供给农户道路

唐娟莉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农村道路是农村居民必需的最为关键的公共产品之一,具有不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直接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通向外界的桥梁,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成奎和桂大一,2009;朱玉春、唐娟莉和郑英宁,2010)。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农村道路建设和维护包括村内、通往邻村以及通往乡镇的道路建设和维护。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农村道路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实践证明,国家财政投资的增加显著改善了农村道路状况,基本上解决了农村地区行路难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这些成绩能否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否提高了公共支出的效果呢?这是本文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民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农民对道路的需求会随之增加,那么道路供给能否满足农户的需求,是否符合农户的意愿,就成为农户评价道路供给效果的重要因素。虽然道路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作用,但是道路供给的最终目的是使整个农村地区居民的福利得到改善和优化,使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及预期效应。由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对农村道路的需求存在明显的目标差异和心理偏好差异,对道路供给效果的感受和评价会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衡量农村道路供给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理想目标,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考虑农户收入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农户视角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作为农村道路的最终消费者,农民要使自己的真实想法得以真正的体现,就必须对政府投资提供的道路情况给予评价,这也是农民评价政府部门成效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充分考虑不同收入层次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评价,充分尊重农民的需求意愿,对于健全和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文献综述

(一)农村道路供给对农村发展影响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农村道路供给对农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农村道路建设降低了农民购买生产资料与出售农产品的成本,即直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农业收入(彭代彦,2002),显著促进了农业总产值的增加(方鸿和曹明华,2006),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朱玉春等,2010)。同时,农村道路供给状况的改善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尤其是农村道路投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的边际回报率要高于发达地区(樊胜根和张林秀,2003)。另一方面,农村道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能显著促进农村地区非农部门的发展,并有利于增加农村非农就业机会(彭代彦,2002;樊胜根和张林秀,2003)。因此,道路供给状况越好的村庄的非农就业劳动力更愿意选择在本村、本乡以及本县实现非农就业(邓蒙芝等,2011),以间接增加农民收入。

(二)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满意度的研究。如何从农户的角度评估道路供给在农村发展中所发挥的功效并进一步提高其效用,需要建立以农户为中心的道路建设体制,运用科学的方法测评农户满意度。研究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的满意度,对于提高农村道路供给效率,修正并优化道路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慧,2006)。有研究表明,农民对农村道路供给的满意度较高,均超过74%(骆永民和樊丽明,2008);也有学者认为,农民对农村道路供给的满意度较低(王明昊和赵阳,2008),但农民对农村道路供给的投资意愿却是最高的(朱玉春和唐娟莉,2009),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道路投资都是农民最需要的,因为农民对道路的需求和村级实施的道路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易红梅等,2008)。因此,政府在加大对农村道路供给投入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王明昊和赵阳,2008;张林秀等,2005)。

(三)农村道路对减缓贫困作用的研究。近十年来,中国在减缓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农村道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最高(刘承芳等,2007)。从地区分布看,道路投资使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产生了最高的GDP经济回报,对于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道路投资对减缓贫困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道路的等级看,低等级道路(多数是农村道路)对GDP的效益—成本比是高等级道路(高速公路、等级路)效益—成本比的四倍左右(樊胜根和Connic,2006;Fan和Connie,2008),且对减缓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起着重要作用(谭清香,2003;吴国宝,2006)。

综上,目前关于农村道路对农村发展影响及其对减缓贫困作用的研究,更多地强调政府公共投资的宏观效果;对农村道路供给农户满意度的研究虽从微观角度出发,但多数研究未能体现不同经济社会地位的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的满足程度。本文试图从农户收入异质性视角出发,探寻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以寻求农村道路有效供给的途径。

二、数据来源及特征说明

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2010年3~6月的实地问卷调查及与村委会主任等相关人员的访谈。此次实地调查范围涉及四川、陕西、贵州、内蒙古、甘肃和山西6 个省(自治区)22 个市(县、区、旗)。调研采取多阶段随机走访的方式进行,分别走访了6省份经济发达、中等和落后的22个市(县、区、旗),每个市(县、区、旗)按照经济发展水平随机选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选取3个自然村,再在每个抽样的自然村中随机选取10~12个农户进行调查及访谈。此次调查共获有效问卷2140份,有效率为92.64%,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一)村庄基本特征。统计结果显示,村庄以传统典型村庄为主,乡镇驻地或者城郊结合地的村庄很少,未涉及既是乡镇驻地又是城郊结合地的村庄。农户居住村庄距县城的距离分布在1公里至65公里之间,村庄距县城的平均距离为19.52公里。

(二)农户基本特征。在2140个被调查农户中,以男性为主,占64%;年龄(研究中剔除了65岁以上者)分布呈倒U 形态势,以中青年为主,占85.2%;在受教育程度上,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占53.3%;在家庭规模上,大多以3~5人的中小型家庭为主,占73.6%,体现了当今农村家庭平均人口规模的基本水平;在所调查的农户户主中,7.3%是村干部,12.8%是党员,90.1%从事农业生产。

表1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三、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评估

(一)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评价。参照《中国统计年鉴》中对农户人均年收入的划分标准,将本次实地调查结果中农户人均年总收入划分为五个等级,即3000元以下为低收入户,3001~4000元为中低收入户,4001~5000元为中等收入户,5001~10000元为中高收入户,10000元以上为高收入户。按照这一划分标准,在此次214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被调查者的家庭人均年总收入在当地农村主要处于中等和中高收入水平,占有效调查总数的一半以上(64.95%)。

1.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整体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评价结果为“不好”和“很不好”的占比为59.72%,评价结果为“很好”的占比仅为6.12%。可见,农村道路的供给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道路的供给水平还很低。

2.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评价(见表2)。从收入分组情况看,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评价结果为“不好”的占比最大,都处于50%左右;而评价为“很好”的占比较小,并呈现U 形态势。

表2 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评价结果(%)

(二)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具体表现

1.制度环境。农户对政策支持的满意度较高,其中“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45.6%;农户对乡镇政府评价的满意度较低,不满意度超过一半(55.3%),表明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府,在农村道路提供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对农户的实际需求意愿不能做出较好的反映。

2.农户参与满意度。农村道路供给农户参与满意度呈现下降态势,不满意度较高,“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2%、14.3%、24.3%、23.1%和37.2%。农户是农村道路的直接和最终消费者,但大多数农户并未亲身参与农村道路供给过程,农民的需求意愿未能得以顺畅表达,弱化了农民的满足感。

3.供给情况。村内道路主要以泥土路为主,占36.5%,柏油路和水泥路的比例分别为15.7%和23.1%;40.7%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农村道路可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道路的管理维护较差(无人管理维护,严重毁损的占60.9%,而管理维护较好的仅占16.2%)。近年来,我国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农村道路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资金主要用于道路建设,道路建成之后,大多处于无人管理与维护的状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即没有设道路管理与维护资金,没有派专人进行管理和定期维护。

4.环境比较。农村道路与五年前相比,变差的比例最高,为42.3%,明显变好的比例仅为5.5%;比较优势(本村与直属县中其他地理位置相近村庄的道路供给状况相比较而产生的比较结果)结果以“中等”为主,占39.8%,最好的比例仅为5.6%,表明大多已建道路由于缺乏管理与维护而出现退化现象,导致农民不满。

5.农户对交通状况的满意度。农户对交通状况满意度的评价结果近似趋于倒U 形态势,以“满意”的结果居多,为33.4%。

四、农村道路供给效果评估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的设定与指标选择。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评价是在对道路供给状况发生变化感知的基础上,对道路供给状况作出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选用Heckman-Probit两阶段模型进行分析。由于篇幅所限,并根据研究目的,省略了第一阶段的模型形式和估计结果,只给出了第二阶段的模型形式和估计结果,即农户感知道路变化后对其供给效果评价的影响因素模型如下:

其中,Y*是潜在变量,代表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评价结果,xj(j=1,2,…,k)代表k个影响农户感知道路变化后对其供给效果评价的因素,包括农户性别、年龄、政策支持、农户参与满意度、变化情况、比较优势、农户对交通状况满意度等,是随机误差项。所有变量的定义见表3。

表3 变量定义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表4提供了不同收入层次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评价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回归结果显示,整体及其五组分组模型Waldχ2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0,表明六组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为理想;同时,六组模型的逆米尔比率都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表明六组模型均不存在选择偏差。由表4可知,从整体情况看,村庄类型(x1)、政策支持(x7)、农户参与满意度(x9)、村内道路类型(x10)、维护状况(x12)、变化情况(x13)及比较优势(x14)是影响农户评价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重要因素,其系数分别为0.072、0.139、0.159、0.179、0.312、0.122和0.141。从收入分组情况看,虽影响因素有异,但影响农户评价农村道路供给效果共同的关键因素是维护状况(x12)。

表4 不同收入层次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评价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

1.村庄特征。五组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居住在优越村庄类型中的贫穷人群对道路供给效果的评价较高。村庄距县城的距离对低收入组农户评价农村道路供给效果带来了较显著的正效应,对其他收入组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距县城越远,农户对现在所处的道路环境比较适应,外出不多,对道路依赖度不高,所以对目前道路供给状况较满意,评价较好。

2.农户基本特征。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在五个模型中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农户评价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影响不显著。是否是村干部是高收入组农户评价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其余收入组农户的评价结果影响不大,说明村干部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前途,并为了得到高收入人群的支持,往往更多关注的是高收入人群的利益。

3.制度环境。(1)低收入组、中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高收入组、高收入组的政策支持系数分别为0.098、0.067、0.010、0.249和0.163。这说明虽然中央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利于普通人群,但是对于道路设施而言,高收入人群对道路的利用程度和依赖程度均要高于低收入人群,道路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更丰厚的收益,因此,高收入人群对其评价较高。(2)五组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农户对乡镇政府评价、对所有组效果评价的影响均不显著。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府,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具有主导作用,但实际上,农户对乡镇政府的满意度较低,主要是因为其在农村道路供给上并未完全履行其职责,而是将此负担转移到村委会和农民身上,由农民筹资筹劳分担解决,加重了农民负担,导致农民对其评价较低。

4.农户参与情况。农户参与满意度在中等收入组和中高收入组中通过1%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为正。可见,农户参与对农户评价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农户参与能使其需求意愿顺畅、真实地表达,道路供给更符合农民心意,农户的满足感增强。

5.供给情况。(1)村内道路类型的系数,以上组别分别为0.315、0.122、0.170、0.076和0.077,说明村内道路类型已成为不同收入水平农户评价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重要因素。(2)能否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对中等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农户评价农村道路供给效果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富裕人群对道路的需求程度要高于普通人群。(3)维护状况效果评价的系数,以上组别分别为0.141、0.592、0.488、0.220和0.175,说明维护状况是影响不同收入农户评价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关键因素,道路维护状况越好,越方便农户出行和农业生产,越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6.环境比较。(1)在五个效果评价模型中变化情况的系数,以上组别分别为0.168、0.112、-0.026、0.183和0.087。可见,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评价受到变化情况的显著影响,表明五年来农村道路的供给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进,满足了低收入和高收入农户的需求。(2)比较优势的系数,以上组别分别为0.093、0.064、0.136、0.162和0.195。可见,比较优势是影响不同收入层次农户评价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重要因素。这说明人们具有较强的攀比心理,即收入水平越高,农户的攀比心理越强,可能是因为道路对富裕人群的作用要强于贫困人群。增加贫穷人群对道路的利用程度以增加其收入也是国家投资修建农村道路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低收入农户的评价较好。

7.交通状况。农户对交通状况满意度的系数,以上组别分别为0.129、0.028、0.148、0.162和0.147,说明农户对交通状况的满意度是影响不同收入水平农户评价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可能是大部分高收入农户主要从事非农生产,或多数中高收入农户主要在县城或乡镇打工,经常往返于城乡之间,对交通的依赖程度较高;而低收入农户对交通的依赖程度较低,但是一旦感受到交通为其带来的便利,就会对交通状况作出较高的评价。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晋、陕、蒙、川、甘、黔六省份2140 户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Probit两阶段模型,针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从整体情况看,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评价较低,农户评价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影响主要来自村庄类型、政策支持、农户参与满意度、村内道路类型、维护状况、变化情况及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从收入分组情况看,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评价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即不同的农户会基于外部环境、制度环境、农村道路供给情况等因素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做出不同评价。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农村道路的供给水平,提高农民对其供给效果的评价,国家及各级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农村道路的管理与维护,不断完善和健全农村道路建设体制。

第一,进一步提高农村道路的供给水平。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道路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农村道路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如解决了农民行路难问题,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等。但从调查情况看,农户对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评价较低,农村道路供求不均衡的现状比较严峻,说明农村道路供给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因此,针对农民对农村道路的巨大需求,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投向农民急需、与农户生活生产经营关系密切并具有较强连带效应的农村道路建设方面(王明昊和赵阳,2008),提升农村道路的供给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加强基层政府(乡镇政府)承上启下的功能,完善其治理机制。随着“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执行及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基层政府运转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职能也逐渐得以转变,即将其政治职能逐渐向经济职能转变,这有助于基层政府更好地提供农村公共品。但是,农户对乡镇政府评价的满意度较低,说明乡镇政府在农村道路供给上并未完全履行其职责,还存在着“养人”的问题,未能避免因运转负担加重而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基层政府职能,增强基层政府供给农村道路的能力。同时,在农村道路的供给方面,农户对乡镇政府评价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在中高收入组中的系数为负,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根本的就是要迫切完善乡镇政府治理机制。

第三,完善和健全农村道路建设体制。农村道路的供给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解决,很重要的一点还需要完善和健全农村道路建设体制,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供给体系。目前农村道路的管理维护较差,无人管理维护,严重毁损的占60.9%,而维护状况又是影响不同收入水平农户评价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关键因素,这说明加强农村道路管理与维护对于提高农户评价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也表明,农村道路管护状况越好,农村经济越能得到推动和发展,农村道路供给评价就越高。因此,需要设立农村道路养护基金,加强农村道路的管理与维护,提高农村道路的供给质量,不断完善和健全农村道路建设体制。

第四,完善农村道路需求的表达机制。由于不同类型农户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由此决定了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对农村道路的需求存在明显的目标差异和心理偏好差异,对政府提供的农村道路效果的评价也会出现明显的分化。从收入分组情况看,同一变量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户评价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通过各渠道了解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农村道路的需求,建立由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改进供给方式,提高针对性,扩大受益面,保证大多数农户的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从而达到供给的有效性。

[1]邓蒙芝,罗仁福,张林秀.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基于5省2000个农户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1,(2).

[2]樊胜根,Connic Chan-Kang.中国的道路发展、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樊胜根,张林秀.WTO 和中国农村公共投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方鸿,曹明华.西部地区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收入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高慧.乡村道路建设中的村民满意度研究[J].经济师,2006,(2).

[6]刘承芳,张林秀,Scott Rozelle.我国农村公共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道路、饮用水和灌溉项目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7,(2).

[7]刘成奎,桂大一.财政分权、民主、媒体意识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分析——以我国农村公路为例[J].当代经济科学,2009,(5).

[8]骆永民,樊丽明.农村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及农民满意度研究——基于山东省44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12).

[9]彭代彦.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经济学家,2002,(5).

[10]谭清香.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对减缓贫困的影响评估[D].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论文,2003.

[11]王明昊,赵阳.准公共品供给机制与需求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农村公路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8,(9).

[12]吴国宝.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对减缓贫困的影响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易红梅,张林秀,Denise Hare,刘承芳.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民投资需求的关系——来自5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11).

[14]张林秀,罗仁福,刘承芳,ScottRozelle.中国农村社区公共物品投资的决定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1).

[15]朱玉春,唐娟莉,郑英宁.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北五省1478户农户调查数据[J].中国人口科学,2010,(2).

[16]朱玉春,唐娟莉.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投资的意愿分析——基于陕西关中地区24个乡镇102个村的调查[J].华东经济管理,2009,(8).

[17]Fan Sheng-gen,Connie Chan-Kang.Regional Road Development,Rural and Urban Poverty:Evidence from China[J].Transport Policy,2008,(15):305-314.

猜你喜欢
供给农户道路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20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5:46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