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恩斯·哈列力
摘要:我国作为古老的文明大国,保存有数量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传承华夏文明的必备基石,更是构建精神文明社会的重要步骤。本文将从其概念出发,详细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为展示民族风采开创国家崭新面貌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
在论及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理由时,总离不开对它的价值分析,非物质文化当然也不例外。由于人是非物质文化创造及发展中能动的主体,因而非物质文化的价值取向又总是由人的动机及目的所决定的。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不同的思维特点则形成不同的行为理念。因此在中国非物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就特别地体现了人的物质目的与精神需求相共生的行为理念和原则。这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体现,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实用与审美,正是非物质文化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价值体现的重要内容。
1 基本概念
相对于可传承的物质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游戏、神话故事、宗教礼仪、风俗等等,它与有形的物质文化不同,它是艺在人身,艺随人走,人在艺在,人亡艺绝。非物质文化遗产促使我们必须对“人类遗产”给予全新解读和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公约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工具、实物、手工艺和文化场所。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2.1 非物质文化表现和传承的非物质性或无形性
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不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层面上说的,而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是否依赖于物质形态而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指文化存在的本质形态。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如文物、古建筑等;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则是精神文化,如思想、知识等。而非物质文化不是物质形态文化的否定式,而是指无须以物质形式为表现和传承的文化。精神文化虽然不是物质形态文化,但也不等于非物质文化,大部分精神文化是通过物质媒体进行表现和传承的,只有部分精神文化才是非物质文化。
2.2 非物质文化表现和传承的动态性或活态性
任何一种文化总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表现出来,否则就不可能存在;任何一种文化总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传承,否则就会消失。物质文化是外化并凝结在物质材料上的,并通过物质材料来表现、传播和传承,因而,物质文化是静态文化、固化文化。而非物质文化无须外化和凝结在物质材料上,也无须通过物质材料来表现和传承,而是通过口头讲述及亲身行为等来直接表现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和传承的动态性或活态性虽然不具有物质文化的表现和传播那样大的规模与范围,但却具有物质文化表现和传播所不具有的优点。
2.3 非物质文化属于民族民间文化
一般说来,非物质文化都是民族文化并存在于民间,从而就具有民族性和民间性。民族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拥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及共同宗教信仰、共同习俗的特定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具有民族地域性和历史渊源性。民间文化是指在民众中自发产生和流传的文化,它区分于官方文化、上层文文化,有些民族文化可以上升为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可以说,非物质文化总是民族和民间的,绝大部分的民族和民间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
2.4 非物质文化属于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的民族性和民间性就表明了它不属于现代文化,而属于传统文化。大众文化是现代文化的突出代表。大众文化是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在特定时间内在大众媒体和广大人群中普遍流行的文化。但大众文化缺乏深层性、持久性和稳定性,人们接受一种大众文化更是出于从众和外在的冲击力,而不是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需求。非物质文化的民族性和民间性决定了它不会像大众文化一样在大范围内很快流行起来,它缺乏大众文化流传的普遍性、快速性、时尚性和强大性。但非物质文化深深根植于民间和人民的心灵深处,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是特定民族在同自然、社会和人的长期交往中所凝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及理想信念。
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3.1 加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
《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的尊重和它所面临的威胁。应当在社会信息的集散地积极地宣传保存文化遗产的工作,这对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完善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服务体系
根据各个地方自身的具体情况(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制定出完善的服务体系,制定适宜的收集与保存策略,并主动向非物质文化的生产者提供保存手段并可向公众提供学习和利用的服务。
3.3 组织并参与非物质文化的活动
发达的科技为知识与人类的桥梁和纽带,可以利用起来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播。比如利用图书馆的报告厅、会展厅等服务设施场所为非物质文化的承载者提供展示的服务,从而支持和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这种服务形式不仅可以借助图书馆显著的公众影响力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而且反过来也可以为图书馆文化意蕴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3.4 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工作
对于某些不属于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应当采取鼓励帮助的政策,使其积极地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去,尤其是对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的个人或者组织进行此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建立档案,整理调查结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
4 总结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靠音像资料的保存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使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活起来。实际上,正是文化和知识的传承使人类的文明如此绚丽,非物质文化就是其中的一朵盛开的奇葩。要真正有效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在于使那些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保存和传承下来,而且更在于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交流,扩大其影响。非物质文化一旦被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和认同,非物质文化的民族性意义和作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就是非物质文化在其民族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世界性的含义,对世界其他民族都发生着深刻的影响。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敏中 论非物质文化 2005,(5)
[2] 弥晓平 非物质文化的不灭之路 2008,(18)
[3] 金恩渠 论非物质文化的实用与审美 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