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 罗方述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心任务为目标,以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为核心内容,以建设“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建设、管理、应用、运维等各个环节十分复杂。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统筹规划、统一建设、集中运行、分步推进”的原则。
建设全面覆盖、功能齐全、安全高效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立终身使用的学生教育卡,形成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系统的全国联网和数据的交换与共享,提升教育监管与服务水平,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网络化,全面保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重点建设覆盖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三大类基础数据库,形成从中央到省、地市、县和学校的布局合理、权责清晰、运行顺畅、集层次化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分布式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
重点建设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其他业务等五大类共20个管理信息系统。6个学生管理类信息系统:学前教育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含营养改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2个教师管理类信息系统: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教师专项业务管理系统;4个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信息系统:学前教育机构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中等职业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3个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类信息系统:教育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教育决策支持系统;5个其他业务管理类信息系统:涉外管理信息系统、语言文字工作管理与服务平台、科技评价与专利服务系统、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与安全保障系统 、纪检与监察管理系统。
教育管理门户:集成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资源,面向内部管理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入口,用以访问各个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处理来自外部门户的业务和服务请求。
教育公共信息服务门户:以教育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面向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建设以教育部门户网站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服务网站群,实现教育部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属单位、学校、公众之间的信息互动。
教育技术服务平台:统一建设全国覆盖中央、省、地市、县和学校的教育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快速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教育部教育数据中心:在教育部建立中央级教育数据中心,部署和运行中央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集中统一的省级教育数据中心,部署和运行省、地市、县和学校四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云服务模式,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网络、计算、存储、应用和安全的保障与服务,支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
建设教育管理数据交换系统,一是建立中央、省、地市、县和学校基础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体系,形成从学校到县、地市、省和中央的数据逐级上报、交换和共享;二是完成教育部系统和地方、学校已建系统的数据交换;三是实现与财政、发改、公安、社会保障等其他部门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交换平台由教育部统一开发,在部省两级教育数据中心部署与运行。
逐步为所有学生建立基于学生全国统一编号和学生数据库信息的学生教育卡,终身使用,存储学生基本信息、学籍信息、学习成长经历、资助信息等,结合全国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为学生、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全方位服务,提供学生在全国范围的转学、升学、升级等业务管理与服务功能。在中央和省两级建设和部署学生教育卡管理与服务支持体系,支撑全国学生教育卡的管理与服务。
(1)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2)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3)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运维服务体系。
(1)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体系架构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架构是与我国行政区划和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网状结构。体系架构共分为五级,即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和学校级,各级系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关键是构建“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两级建设是指在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建立中央和省两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数据集中、系统集成的应用环境,五级应用是指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均同步建设中央、省、地市、县、学校五级系统(中央级系统部署在中央级教育数据中心,省、地市、县、学校级系统部署在省级教育数据中心),供中央、地方和学校使用,实现系统在全国的全面覆盖,确保系统数据的全面和完整。
(2)技术架构
技术架构是支撑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的底层技术结构,主要通过选择和规定软件平台技术、硬件技术等来支撑应用系统的运转。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均采用统一的技术架构。
(3)数据架构
①编制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标准,建立配套的数据编码规范。②建立全国教育机构、学生、教师、专业、设备等统一编码体系。③在教育部、省、地市、县、高等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基础数据库,在本级实现数据的集中、统一和共享。④实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统一的数据同步和交换。 ⑤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通过教育基础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⑥建立归档数据库,存储历史数据;建立数据仓库为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服务。
(4)基础设施架构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数据中心采用集中管理和运行的物理架构。总体上以中央(教育部)和省两级教育数据中心为主的模式,为其他机构的管理信息化提供网络、计算、应用、存储和安全保障。高等学校和部分有条件的地市、县、中等职业学校可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建立数据中心。
①云服务技术体系;②统一身份认证;③统一门户管理 ;④统一数据中心。
①中央级教育基础数据库;②中央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③中央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④教育部教育数据中心;⑤数据交换平台;⑥学生教育卡管理服务体系;⑦系统应用与支撑体系 。
①省级教育基础数据库;②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③省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④省级教育数据中心;⑤数据交换平台;⑥学生教育卡管理服务体系;⑦系统应用与支撑体系 。
①地市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基础数据库;②地市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③系统应用与技术服务体系。
4.县级系统应用
①县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基础数据库;②县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③推进系统应用,建立系统应用与技术服务体系。
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教育基础数据库的主要数据来源。各级各类学校通过使用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信息系统,明确系统应用责任人员,将系统应用与日常管理工作深度融合,纳入工作流程,及时完成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基础数据的采集与更新。同时根据学校自身需求开发应用学校自己的信息系统。
①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推进;②推动地方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规划设计; ③完善配套制度,优化工作流程;④明确建设任务,突出工作重点;⑤强化示范引领,辐射带动落实。
2012-2013年重点建设学生类系统,2013-2014年重点建设教师和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类系统,同时根据需要适时启动其他两类系统的建设工作。
到2013年底完成全国学生和学生资助等管理系统建设,建成全国学生基础数据库;到2014年底完成全国教师和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全国教师和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围绕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标与任务,目前重点启动了学前教育、中小学生学籍(含营养改善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生资助、学生体质健康、教师、中小学校舍、教育机构等12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其中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含营养改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和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已完成一期开发,正在进行数据采集;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全国教育机构管理系统、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系统已完成一期建设和数据采集。
初步建成了全国教育机构数据库(56多万个教育机构数据)、中小学校舍数据库(全国中小学213万栋校舍数据)、农村义务教育营养餐学生数据库(1577万名学生数据)和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4.7亿条学生体质健康数据)。
教育部数据中心一期建设已完成并投入使用,数据中心二期工程和管理信息门户系统建设进入尾声,将于今年年底建成。
一是加强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含营养改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全国教育机构管理系统、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系统等目前一期开发已完成系统的应用,到明年两会前,基本建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餐学生数据库、学前教育数据库、中小学校舍数据库、全国教育机构数据库和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二是启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和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①推动地方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规划设计;②推动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③推动教育部开发系统的部署和应用;④推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工作机制;⑤推动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完成教育部数据中心二期和教育管理应用门户系统建设。其中今年12月底将完成门户系统主要功能开发和部分数据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