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虞振贤
人生就是一场修炼
——一名援青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的感悟(下)
文/虞振贤
援青干部都会碰到同样一个问题,如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处理好关系。开始时人地生疏,不知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交往方式,不清楚少数民族干部群众风俗习惯,只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慎之又慎。其实,过分拘束反而适得其反,更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我的经验是要了解对方的欲望,尊重对方的行为方式,寻找对方的相同频道。
满足交往对象的欲望。人际沟通的欲望理论告诉我们:人有被尊重的欲望,希望自己是重要人物;人有向上的欲望,希望自己是最优秀的;人有被抚慰的欲望,希望听到表扬和欣赏;人有快乐的欲望,希望自己开心和高兴;人有被注意的欲望,希望有人倾听的思想。卡耐基说:“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我们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交流时,要接纳和认可他们,我们要从心底里赞赏他们。因为,每个人都是非常关注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价值。
要学会尊重交往对象。人都希望得到尊重,例如:屠格涅夫在一次外出散步时碰到一个穷人向他乞讨,他伸手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抱歉地说:“兄弟啊,实在对不起!我没带吃的东西,钱包也丢在家里了。”穷人突然紧紧地握住屠格涅夫的手:“谢谢您,谢谢您,谢谢您!”屠格涅夫说:“你谢我什么呢?我什么帮助也不能给你啊。”穷人说:“我本想找点吃的东西然后就去自杀,没想到您竟然称我为兄弟!还向我表示歉意。您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要寻找相近相同频道。人与人在交流交往时,有五个频道。一是打招呼,二是谈事实,三是讲观点和方法,四是谈感受,五是谈真实意图和内心想法。人与人交流时要么在同一频道上,你遇见同事领导时双方都可以打招呼问候,但不能他人与你打招呼,而你谈感受。如对方问候“早上好”,你不能说“我感觉上班没意思”。人与人交流要么在相近频道上,对方向你打招呼“你好”,你可以谈事情“今天工作总结会议是几点”,对方还可以讲观点“总结会议怎么开,应注意什么”,你也可以谈感受“会议太长我很焦虑”,最后谈真实意图“上午自己有事希望会议越短越好”。其实与人交流一定要注意这五个层次,在你的引导下,可以由浅至深,从打招呼慢慢引向讲出自己的内心想法,不能跳跃。也可以由深至浅,两人谈得很好时,如果想早点结束,就从谈意图想法引向谈事实或打招呼式平淡的语言。这是非常管用的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实用方法,当然作为技能都是要练习的,就像学车,没有一个人看看书就能开车。
东方IC供图
生活中,多多少少会碰到一些不愉快的人和事,怎么样去调整自己很重要。俗话说:快乐与痛苦同时存在,看你是选择快乐还是选择痛苦。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老妇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鞋,二女儿卖伞。每逢下雨时她就为卖鞋的大女儿发愁,每当晴天的时候她就为卖伞的二女儿烦恼,整天悸悸慌慌。智者告诫她说,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呢?下雨时你为卖伞的女儿高兴,晴天时你为卖鞋的女儿快乐,你应该天天快乐才是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快乐与痛苦自己是可以选择的。援青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经常会有三难或者说是自己难以接受自己的。
比较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人类是在比较中进步,社会是在比较中发展,事物是在比较中变化,人生是在比较中度过。有人说:享受你自己的生活,不要与别人比较。有人说:只有“比”才能激发人的潜能。有人说:人比人气死人,越比越痛苦。有人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的观点是,不同比法会产生不同命运,不同结果,不同心态。关键是选准比的对象,选准比的角度方向,选准比的内容和比的方式。怎么比?如何比?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一群动物聚在一起,彼此羡慕对方的优点,抱怨自己的缺点。于是,决定成立一所学校,希望通过训练,使自己成为一个通才。它们设计了一套课程,包括奔跑、游泳、飞翔和攀登等七项。所有动物都选修所有科目,所有动物训练都非常刻苦。最后的结果是:小兔奔跑名列前茅,但一到游泳课就浑身发抖;小鸭游泳成绩优异,但奔跑与攀登成绩糟糕;麻雀飞翔轻松愉快,但不能正常奔跑,碰到水就精神崩溃;松鼠爬树高人一筹,奔跑成绩不错,飞翔却一塌糊涂。大家越学越迷惑,越学越痛苦。终于决定:停止盲目学习别人,好好发挥自己的长处。他们不再抱怨自己、羡慕别人。只有正确地与他人比较,才不至于使自己在比较中产生无谓的烦恼和不安,才能真正喜欢并快乐地接受自己。
人际的问题。这是援青干部工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清楚,你喜欢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喜欢你都是不可能的。要把握三条原则。一是交往要以对方为中心,要换位思考,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想问题。二是不要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对待他人,你认为牛肉好吃,不等于别人都爱吃。三是人际交往是有标准的,特别是与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交往,一定要遵守该民族的风俗习惯。
完美的问题。许多人喜欢追求完美,很想把工作做得无可挑剔。其实,人的本性就是不完美,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追求完美就像用一把刀将一个人劈成两半,扔掉缺点的一半,只要优点的一半,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的。追求完美实际上就是把一个人活生生地分裂,其痛苦可想而知。相反,人如果放弃对完美的追求,承认自身的不完美,也就能回归真实的自我,变得完整起来,人就会轻松。
生活让我们积累了许多正面和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就是人的能量。情绪、能量要实现自我升华。升华就是把受挫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引向崇高的境界。通过自己的心理能量,情绪能量凝聚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例如:著名大文豪歌德在失恋之后,把失恋的情绪能量升华到文学创作中,写出了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而文学家普希金则相反,在得知妻子婚外情后,愤怒地与情敌决斗身亡,留下千古遗憾。我们每人都要善于把负面情绪,升华为前行的能量。
(作者系浦江县县委常委,援青干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