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国荣 任建平
干扰素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
高国荣 任建平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干扰素;高三尖杉酯碱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属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 oliferative disease)[1]。其外周血总容量绝对增多,血液黏滞度增高,常伴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升高,脾大。发病率不高,不正规治疗可于1~2年内因血栓栓塞、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部分患者可转变为白血病。由于本病呈慢性过程,经济花费较大,因此,选择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案对PV患者至关重要,本研究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应用干扰素联合高三尖杉酯碱及单独应用羟基脲两种方法治疗进行比较,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5月~2012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36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诊断及疗效判定依据符合国内的标准[1]。36例患者均有皮肤黏膜紫绀、球结膜充血及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常合并有各种并发症,其中并发高血压10例,脾大9例,皮肤瘙痒4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0~84岁;对照组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8~8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羟基脲,起始剂量25mg/kg•d,达到完全缓解后调整剂量至10mg/kg•d,维持用药或进一步减量维持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高三尖杉酯碱1~2mg/d,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持续用药7~14天,每月1次直到完全缓解(CR)后停用或进一步减量维持。同时联合应用干扰素-α(IFN)起始剂量300×104 U /次,隔日1次。病情缓解后进一步减量维持,继续应用IFN,达CR后调整IFN用量至(300~600)×104U/周维持治疗。所有患者治疗1个月内每周复查1次;1个月以后每月复查1次;6个月后每3个月复查1次。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量(HGB)、红细胞比容(HCT)等血液学指标的变化。
1.3 统计学分析上述资料为计量资料,两均数间比较采用通用的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观察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RBC、HGB、HCT比较,见表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比较(±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RBC(×1012/L) HGB(%) HCT(%)观察组(n=18) 6.89±1.51 4.07±1.67 189.00±18.23 127.00±12.78 68.23±0.51 45.89±2.71对照组(n=18) 7.01±1.47 4.23±1.78 182.00±19.01 131.00±15.13 66.34±1.01 42.78±3.09
2.2 近期疗效观察组18例,16例完全缓解,2例好转,有效率l00.0%,完全缓解率88.9%。治疗开始至完全缓解用药时间平均32天(15~51天)。对照组18例,12例完全缓解,6例好转,有效率l00.0%,完全缓解率66.7%。
2.3 远期观察患者随访l~6年共有12例,每例均有复发的情况。两组所有复发病例应用同样方案均能短期内完全缓解或明显好转。观察组在以干扰素复发时间平均12.5个月(8~30个月)长于对照组7.9个月(2~15个月),P<0.05。
2.4 不良反应观察组11例在用药初期有发热、乏力、关节痛等感冒样症状,经非甾体抗炎药物对症治疗后可好转,此后均可耐受。对照组5例出现轻度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对症治疗后能坚持用药。由于两组患者及时监测血象调整药物剂量,均未出现骨髓抑制现象。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克隆性疾病,其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失控,从而导致以红细胞异常增多,也可伴有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增多。由此引起血液瘀滞、血栓形成并有可能转化为白血病[2]。因此本病治疗的关键是选择有效药物抑制骨髓的恶性克隆,维持血细胞稳定在正常范围,降低骨髓衰竭及转变为白血病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
传统治疗方法有静脉放血、红细胞单采术、烷化剂等。静脉放血后可使血小板和红细胞反跳,对于老年及血栓史患者,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羟基脲的治疗,WeinfeId[3]报道,应用羟基脲患者致白血病作用发生率为10.5%,15例在维持治疗期间出现未预料血小板增多(>600×109/L),40%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4例最终死亡。Rain前瞻性临床试验的报道中,用羟基脲治疗150例患者随访13年,其中继发白血病风险为10%,19%出现副作用,其中半数因无法耐受而被迫停药。烷化剂治疗有致突变、继发肿瘤发生,目前已很少使用。
高三尖杉酯碱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化疗药物,治疗肿瘤的原理是抑制肿瘤细胞的DNA、蛋白质合成。其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机制是抑制骨髓红细胞系的DNA合成,对造血干细胞有部分的杀灭、抑制作用。自从1984年吕联煌最先创用高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并获得完全缓解率后[4],本文结果再次证明高三尖杉酯碱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治疗的良好效果。真红治疗过程中易反复,在疾病复发后再使用原剂量高三尖杉酯碱,仍然能获得再次缓解。如何进一步延长缓解期,提高生活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在本研究中体会,应用小剂量、长疗程持续治疗,可望延长其缓解期。
干扰素-α最早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但体外实验证明,IFN还可抑制骨髓红细胞系的造血,并通过对巨核细胞系的作用,抑制骨髓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形成[5]。有报道称IFN还可抑制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异常的克隆,减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白血病的转化风险,从而提高远期疗效[6]。约80%的患者应用干扰素后可获得血液学反应,并能减少脾肿大,同时减轻瘙痒和其它症状。
本研究中,二者联用,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RBC、HGB、HC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目前的研究已证实,90%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有JAK2V617F基因突变,在检测到JAK2V617F基因突变的病例,应用高三尖杉酯碱治疗缓解后,继续予长期的干扰素维持治疗后,大部分病例JAK2V617F基因转为阴性[7],患者的临床缓解、遗传学缓解率、生活质量均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本研究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对JAK2V617F基因进行检测,但干扰素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组的患者CR率达88.9%,且CR后继续予干扰素维持治疗可使缓解时间明显延长,疗效确切。
综上,干扰素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疗效较单用羟基脲效果好,特别是干扰素能抑制异常克隆的造血祖细胞及骨髓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减轻骨髓纤维化,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值得在基层医院开展。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18-319.
[2]Najean Y, Dresch, Rain JD.The very-long term course of polycythaemia vera a complement to the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of the polycythaemia vera study group[J].Br J Haematol, 1994,86:233-236.
[3]Weinfeld A, Swolin B, Westin J.Acute leukaemia after hydroxyura therapy in polycythaemia vera and allied disorders: prospective study of efficacy and Leukaemogenicity with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Eur J Haematol,1994, 52:134-139.
[4]吕联煌.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2例疗效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1984,23(7):413.
[5]Castello G, Lerza R, Cerruti A, et al.The in vitro and in vivo effect of recombinant interferon a-2a on circulating ha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in polycythaemia vera[J].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 1994,87:621-623.
[6]Taylor PC, Dolan G, Ng JP.Efficacy of recombinant interferonal-pha(rIFN-α)in polycythemia vera:a study of 17 patients and an analysis of pubished data[J].Br J Haematol, 1996,92:55-59.
[7]Kralovics R, Passamonti F, Buser AS, et a1.A gain of function mutation of JAK2 in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J].N Ensl J Med, 2005,352(17):1779.
R555+.1
A
1673-5846(2013)08-0079-02
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山西临汾 0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