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剑锋
(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内一科,湖南 永州 425006)
非甾体消炎药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内镜及临床特点分析
蒋剑锋
(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内一科,湖南 永州 425006)
目的采取措施对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内镜及临床特点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方法从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病例中随机选取40例,其中男性有26例,女性有14例,他们的年龄在19~75岁之间。根据疾病病因将患者划分成非甾体消炎药(NSAIDs)相关性组与非NSAIDs相关性组,其中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每一组有20例患者。利用统计学理论对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内镜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性分析。(P<0.05)。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溃疡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服药时间、服药种类、服药剂量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两组患者在内镜下的表现是广泛性的胃肠黏膜病变。结论在临床中合理规范化用药是有效预防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科学方法。
非甾体消炎药;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内镜;临床特征;研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寿命的增加,老年性骨关节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非甾体消炎药作为治疗骨关节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药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但随着非甾体消炎药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内镜及临床特点的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1.1 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40例上消化道黏膜损伤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随机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26例,女性有14例,他们的年龄在19~75岁之间。根据病发前有无口服非甾体消炎药将患者划分成非甾体消炎药(NSAIDs)相关性组与非NSAIDs相关性组,其中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每一组有20例患者。其中十二指肠球溃疡7例,巨大溃疡有3例,单一溃疡有1例,胃部多发溃疡有20例,胃黏膜出血糜烂有6例,球后溃疡有3例。两组患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多个方面没有明显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类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如说患者的自然资料、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史、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程度、临床病症、住院时间以及胃镜表现等。其中上腹隐痛就诊有10例,黑便与呕血就诊有15例,纳差与恶心就诊有7例,体检有5例,其他非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有3例。
临床患者所口服的非甾体消炎药包括:阿司匹林、双录芬酸、消炎痛、芬必得、安乃近等。在临床就诊的患者中,服药至上消化道黏膜出现损伤的时间为2d~17个月。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主要采取使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进行检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利用统计学理论对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内镜及临床特点进行系统性研究,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知: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且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服药时间、服药种类、服药剂量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两组患者在内镜下的表现是广泛性的胃肠黏膜病变。
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在内镜中的特征是黏膜溃疡的面积不均匀,以小溃疡为主且周围黏膜较光滑平整,溃疡面和周围正常黏膜的境界清晰,周边整齐,呈现出凿壁形状的凹陷,巨大溃疡面的周边具有增生的现象[3]。
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在临床中的特征包括:一是非甾体消炎药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消化道出血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临床并发症之一;二是非甾体消炎药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临床表现为多消化不良与无规律性的疼痛等溃疡症状,多是因为出血而就诊;三是非甾体消炎药的服用可能会引发胃肠道黏膜出现糜烂症状、消化不良、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其中不同剂量的非甾体消炎药对患者胃肠道黏膜的损伤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3]。
非甾体消炎药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症状中消化性溃疡是其中最为主要的疾病之一,其具有以下五点临床特征:一是非甾体消炎药引发的常见消化不良症状包括上腹饱胀、上腹疼痛、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反酸等;二是胃溃疡的病变部位是胃窦部与胃体大弯;三是大剂量服用非甾体消炎药与加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出现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可能性较大;四是消化性溃疡极易出现穿孔与出血等并发症;五是消化性溃疡在内镜下的表现是十二指肠与胃存在多灶性或多发性的糜烂或出血症状,黏膜受损的部位较浅[2]。
非甾体消炎药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病理机制是有效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活性,浸润黏膜上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体内生子因子与血栓素A2的合成,进而消弱上消化道黏膜对外界侵袭因子的抵抗防御能力,导致溃疡、糜烂以及出血症状的发生。
表1 两组临床表现状况的对比
在临床治疗中,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患者以往的用药史,有没有慢性疾病或者溃疡病史,严格明确用药指征与适应证,严禁长期大剂量地使用非甾体消炎;其次是对于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类与非甾体消炎药类药物的患者,要掌握患者的消化道临床反应,定期定时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内镜、大便潜血检查;三是嘱咐患者餐后服用对上消化道有刺激性作用的药物并尽量选择对胃肠道刺激小的肠溶片;四是根据患者的临床具体表现,具有针对性地使用抑酸药、抗酸药以及黏膜保护药等;五是根据药物的药性特征科学安排用药量,剂量不能过大,必要时可缩短联合用药的时间;六是对于高危人群需仔细权衡用药后的利与弊,必要时可给予PPI制剂或者米索前列醇药剂,以降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概率[4]。
[1] 赵玲芬,罗培元,梁波,等.非甾体消炎药致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内镜及临床特点[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7):58-60
[2] 李军婷,李乐申,刘厚钰.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3):151-152
[3] 刘德萍,史大敏.非甾体类消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内镜特征[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7):1679-1681
[4] Slattey L,Warlow CP,Shorrock CJ.Risk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during secondary prevetion of vascular events with asprin-analysis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during the UK-TLA tria[J].Cut,2007, 37(4):509-512.
R57
B
1671-8194(2013)17-0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