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2013-07-08 02:17李晶晶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7期
关键词:磁共振造影检出率

李晶晶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山西 长治 046000)

关于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李晶晶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山西 长治 046000)

目的观察比较CT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意义。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神经内科临床确诊为颅内动脉瘤进行血管造影的患者30例,其中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患者15例,CT血管的造影患者15例,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30例患者均进行DSA检测。结果核磁共振的检出率为88%。CT检出率为84%。核磁共振的检出率与CT检出率无明显的差异(P>0.05),二者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二者检出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磁共振;CT;颅内动脉瘤;诊断;比较

颅内动脉瘤是发生在人的头颅内动脉血管管壁上的膨出物,本病可以引起多种危及重症,例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还可以引起脑血管的意外[1]。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段,尤其是40到60岁的中老年妇女发生较多。鉴于其多发性和严重性,加强对本病的诊断十分必要。而现今阶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被公认为诊断本病的金标准,但此种技术是有创性的,故若有更好的方法对本病进行诊断,应减少使用数字减影技术。本论文即将磁共振技术和CT技术血管造影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病例30例,将患者分为两组,磁共振组和CT组,每组15例,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运动受限、失语、畏光、烦躁、意识障碍等等,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2例,有脑梗史的患者4例,有心脏手术病史的患者4例。磁共振组患者男7例,女8例,年龄41~60岁,平均(52.3±4.1)岁,CT组男6例,女9例,年龄45~61岁,平均年龄(53±3.8)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主要方法

1.2.1 DSA法

本方法主要采用Seldinger’s法进行[2]。局麻或全麻后将插管从气管插入,经过股动脉穿刺,在电视监视下,行左或右侧颈内动脉、椎动脉造影,观察动脉瘤的形态、大小、部位等,必要情况下还要同时进行同侧或对侧颈动脉压迫试验来进行造影,以此判断所示动脉血供情况的清晰的血管数字减影图像。

1.2.2 磁共振

磁共振组血管造影,定位矢状位和横轴位,扫描断层为56mm,层间距为0.2mm。

1.2.3 CT组

CT扫描机行颅脑CT平扫,由前臂静脉处建通道,注射造影剂,速度为3mL/s,延迟扫描的时间为(8±2)s,扫描从鞍底下30mm到其上60mm,共计90mm。

1.3 观察指标

观测磁共振、CT和DSA血管造影法颅内动脉形态、瘤体形态等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要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t值检验;技术资料则采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统计资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将两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磁共振和核磁的总检出率方面都低于DSA方法,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三种检测方法瘤体直径和瘤体颈宽度数值较为接近,P>0.05无统计学差异。

表1 两组检测结果比较

3 讨 论

颅内动脉瘤是以颅内自发性出血、头痛、等为首发症状,以先天性为主,本病在脑部动脉管壁先天性局部缺陷和压迫所致颅内压升高基础上,科引起脑血管动脉硬化、高血压、血管炎等等[3]。本研究中多名患者有高血压、脑梗等疾病史,所以要求患者应及早的积极介入治疗当中,以及时发现患者疾病情况。

血管造影技术在在临床是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影像技术的进步极大的带动了医学事业的发展,提高了诊断的水平,成为现代医生诊断不可或缺的手段[4]。DSA方法在动脉瘤的诊断汇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检出率科高达96%以上,现阶段一般认为此方法的诊断为本病的金标准。此方法对本病的诊断检出率,从上表可以看出明显高于磁共振和CT血管造影后的诊断,但在颅内血管瘤的形态显示上,三者并无较大差异[5]。核磁共振的造影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对患者进行结构图像显示,又有人称之为“磁共振显像”。CT造影是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查,通过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将造影部位置于检测机器下,观测造影剂在血管内运行情况,形成血管影像。

由以上可以看出DSA方法检出率高,而磁共振和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形态直观影像与DSA无明显差异,且两种方法具有无创性,也都较为方便[6]。最近几年CT成像技术不断突飞猛进的发展,与造影技术相结合使得其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不仅可以对各种器官进行观察,还能够进行血管形态观测。核磁共振技术起初是主要应用于骨骼方面,现在也可以多种手段相结合,检测颅内血管形态。这两种方法都很有前景,值得继续关注。

[1] 王春霞.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DSA)的比较[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08.

[2] 于伟东,赵丛海,刘德华,等.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12):541-545.

[3] 朱玉森,张丽娜,徐克,等.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造影血液铸型诊断颈内动脉系颅内动脉瘤的优势[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 38(4):377-381.

[4] 贺宇平,王眺,田民,等.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4):792-793.

[5] 张政.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21): 3332-3334.

[6] 范晓,罗天友.CT及MR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重庆医学,2008,37(18):2108-2111.

R739.4

B

1671-8194(2013)17-0131-02

猜你喜欢
磁共振造影检出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输卵管二维超声造影与碘剂X线造影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