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长仙(吉林省珲春市中医院,吉林 珲春 133300)
儿童肺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小儿呼吸道疾病,多数患儿的发病原因是上呼吸道发生感染。在我国,肺炎患儿人数占住院接受治疗患儿总人数的50%左右,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1]。对96例肺炎患儿展开分组护理,并对比分析了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肺炎的患儿9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2~11岁,平均(4.8±1.2)岁;干预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2~11岁,平均(4.3±1.3)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和干预组患儿均接受临床常规肺炎治疗,在治疗期间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①心理:将医院的具体环境、相关制度、作息时间向患者进行介绍,将原发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病程、预后等向患儿进行讲解,语言要亲切、态度要诚恳,使患儿感到安全和亲切,以取得患儿及其家长的配合,对治疗必要性有充分的了解,使患儿的恐惧和焦虑等不良心理消除,使其能够以愉快的心情完成治疗计划。对输液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有初步的了解,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医疗纠纷;②有效咳嗽:对于一些能够合作的年龄稍大一些的患儿嘱咐其深吸一口气,并用力咳嗽。如果为有痰无力咳嗽或一些还不会咳嗽的患儿,可以对胸骨上窝气管进行按压,这样对咳嗽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③体位:左(右)上肺叶肺炎患者,先取半卧位,然后右(左)侧前倾和后仰位;左(右)舌叶和中叶肺炎患者,可以采取右(左)侧卧位;如果患儿的病变位置位于两下肺基底部,年长一些患儿可以直接置于床上,将床尾太高30°左右,左侧头低位-俯卧头低位-右侧头低位;对于一些婴儿,护理人员可以坐在椅子上,两腿处于一屈一伸状态,双脚着地,将患儿的头及胸部放在处于伸直状态的腿上,而将其腰及臀部放在另一条腿上,体位引流可以根据患儿每天的具体耐受情况进行3次;④叩击胸背部:护理人员五指处于并拢状态,掌指弯曲呈120°,屈曲成勺状,大小鱼际及指腹着落于发生病变部位相应的胸背部。每次扣击的过程中,手与扣击部位的震动距离应该保持在不超过12 cm的位置,利用腕关节力量在发生病变的部位由外周向肺门方向,均匀的进行有节奏的扣击[2]。对比分析这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观察指标包括:肺炎症状治疗效果、治疗时间等。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治愈:患儿临床症状表现和体征彻底消失,X线显示肺部阴影完全消失;有效:临床症状表现和体征明显减轻,X线检查结果显示肺部阴影明显缩小;无效: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以及体征同治疗前进行比较未发生任何改变[3]。
1.4 统计学处理: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系统进行处理,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肺炎症状治疗效果:对照组患儿肺炎症状治疗有效率为77.1%,干预组患儿肺炎症状治疗有效率为93.8%。显然干预组较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肺炎症状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实际接受治疗时间: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时间为(10.41±2.68)d,干预组为(6.86±1.92)d。干预组治疗之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综合护理干预对呼吸道痰液的排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的体位护理,对排菌、排毒、排痰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使呼吸道保持通畅,使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改善更加迅速,使肺炎的症状减轻,对患儿的胸背部进行扣击产生的震动,可以通过物理震动,对肺部血液循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炎性反应的消退速度加快[4]。
[1] 谢艳玲,杨 勤.湖北省5岁以下儿童肺炎死亡对策的研究[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9,14(14):118.
[2] 翁秀银,杨斐敏.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感染的排痰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12(13):172.
[3] 龚春兰.肺切除术后有效排痰方法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8,11(15):108.
[4] 梁 玮.阻塞性呼吸道疾病体位引流的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2010,10(1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