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英,马正蓉,蔡少莉(四川省江油九0三医院儿科,四川 江油 621700)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输血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重要手段,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规的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操作[1]。为了减少多次穿刺带来的血管损伤和静脉炎性反应,加上临床上患儿好动不易配合,目前多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方式。静脉留置针即可减少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又可保护血管,并对维持血液药物浓度起到帮助。为了提高临床患儿静脉置针的护理质量,提高患儿治疗效率,减轻治疗过程中所受痛苦,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认为应给与患儿综合细致的护理。对2010年6月~2011年5月行静脉留置导管的患儿给予悉心、细致的综合护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1年5月在我院需静脉留置导管的患儿64例,男37例,女27例,年龄12 d~11岁。静脉置管,头皮静脉21例,正中静脉13例,颞浅静脉9例,足背静脉11例,额浅静脉10例。选用24G 3/4im/0.7×19 mm型留置针(德国贝朗)。将64例患儿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2例患者,试验组患儿静脉置针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对照组患儿未给予综合护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置针部位、病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并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心理护理:留置针的穿刺及成功固定不仅是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也与患儿家长的维护、患儿穿刺部位的活动有关。穿刺前患儿哭闹、害怕,再加上家长对此的担心和疑虑,对护理人员的操作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术前应该跟患儿和家长积极沟通,告知穿刺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耐心、细致讲解。也可让同病房患儿告诉其置针感受,减少受穿刺患儿和家属的紧张、焦虑。还可利用小儿喜欢鼓励、表扬的特点,安抚患儿,消除患儿恐惧感[2]。最大可能的争取家长及患儿的配合,并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在放松的状态下一次穿刺成功。
2.2 血管选择:选择相对粗、直,并富有弹性的血管,且应该避开静脉瓣[3]。小儿静脉穿刺因患儿不易合作、静脉较细,难度较大。从解剖上来说,首选头皮静脉、手背静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这些静脉表浅,皮下脂肪少,慎用颈外静脉和股静脉[4]。长期临床工作中我们总结认为:1岁以内的患儿多选用足背静脉、大隐静脉和头皮静脉,留置时间长时也可选手背静脉;1~3岁以内的患儿常规选用手背静脉和头皮静脉;3岁以上患儿宜选用四肢静脉。
2.3 穿刺护理:术前准备好敷贴、留置针、胶带、消毒器械和肝素盐水。穿刺前按无菌要求洗净双手,观察血管搏动及颜色,选择合适的血管后局部皮肤消毒,排净穿刺针内空气,以5°~15°进针,见血回流后适当降低角度,并缓慢退出针芯,针管继续送入血管少许,观察有无渗漏,无渗漏即可取出针芯,固定。无菌敷贴粘贴,较活泼患儿可采用网套套住头部或包扎四肢穿刺部位。记录置针时间,肝素盐水封管并用碘伏消毒接头部位。
2.4 并发症护理
2.4.1 静脉炎:留置针常引起静脉炎,包括机械性静脉炎、血栓形成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和感染性静脉炎[5]。机械性静脉炎多由患儿好动或留置针处于关节部位,留置针在血管内反复刺激血管引起;小儿血管较脆弱,受损后易形成血栓,堵塞后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滴注高渗药液或刺激性较强药物时可引起化学性静脉炎;感染性静脉炎多由穿刺无菌操作不严格,穿刺点感染后引起。
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应以预防为主,穿刺时消毒彻底,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减少较强刺激性药物的使用,或将其稀释后输注。每天更换输液器,并使用75%乙醇消毒。当出现患儿穿刺局部红、肿、热、痛及静脉如条索状时,可判定为静脉炎,及时停止输液并拔除留置针,24 h内冷敷,其后使用50%硫酸镁湿敷[6]。
2.4.2 导管堵塞:导管堵塞表现为液体不滴或流速过慢,回抽不见血。主要由血凝块、导管清洗不彻底药液结晶残留、留置针导管扭曲折叠等引起。出现导管堵塞时不可强推,以免栓子进入血液。寻找堵塞原因,肝素盐水冲洗导管,必要时可更换穿刺针。
2.4.3 药液渗出:当操作不当,穿刺针刺破导管,或因静脉炎引起导管损伤时出现药液外渗。穿刺时应该谨慎,穿刺角度5°~15°,降低损伤静脉壁的几率。对药液渗出引起的局部红肿、疼痛,可采取湿敷[7]。
2.5 留置期间护理:留置期间需加强检测患儿的生命体征,置针部位的皮肤每天定时使用碘伏消毒,上可盖无菌敷贴。肝素帽每周更换,注意留置针是否通畅,若出现堵塞,及时清理或更换。注意输液的速度,防止过快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或循环负荷过重。输液完成后使用肝素盐水封管,对有凝血障碍的患儿使用生理盐水封管。留置时间一般为3 d,拔出时先去除敷贴,棉签压住针眼后拔出,按压至不出血[8]。
2.6 健康教育:告知患儿家长,洗澡时穿刺部位注意防水,需用塑料薄膜包裹穿刺部位,若洗澡时穿刺部位不慎淋湿,消毒后更换无菌敷贴,并保持穿刺部位的洁净干燥;保持患儿安静,减少哭闹,以免哭闹时触及穿刺针引起损伤;发现固定绷带弄脏时及时找护士重新包扎;四肢留置针的患儿减少置针肢体的活动,防止引起导管脱出、扭折或嵌入,出现时及时报告医生。
试验组患儿出现静脉炎4例,导管堵塞2例,药液渗出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9%。对照组患儿出现静脉炎7例,导管堵塞5例,药液渗出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9%。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的一项操作,护理人员在患儿静脉留置针护理过程中,不仅要以强烈的责任心、无私的爱心和积极饱满的热情赢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而且还要具备精湛的穿刺技术、丰富的护理经验做好手中的工作。我们护理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不能在患儿哭闹、家属不解时降低护理质量,而是找出问题关键,解决问题。留置针输液操作时,根据患儿不同状况选择合适的血管,告知注意事项,最大限度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本研究中给予综合护理组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9%。对照组未给予综合护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9%。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的采用极大降低了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中护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提高临床技能,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护理质量,为患儿的治疗提供贴心的帮助。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例)
[1] 甘 英.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现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0):42.
[2] 唐 莉.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使用中的问题探讨[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9(11):2.
[3] 吴利英.新生儿不同部位留置针的应用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83.
[4] 赵风杰,曹 伟,韩瑞娟,等.小儿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护理[J].全科护理,2009,7(58):1233.
[5] 陈海燕,谭启明.影响小儿静脉留置针保留的原因及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2):1482.
[6] 张永合,刘玉环.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河北职工医学,2007,24(4):44.
[7] 游淑君.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巧[J].家庭护士,2008,2(6):423.
[8] 蒋冠华.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及体会[J].全科护理,2009,7(12):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