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静,薛宏交,周建新,魏玉芳,吕 琳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1)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作者分析
胡 静,薛宏交,周建新,魏玉芳,吕 琳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1)
将《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自1981至2012年,分为3个时间段,统计并分析了自创刊以来的作者情况。通过对作者发文量、合作情况、作者频率的分析,确定了3个不同时间段的期刊发展特点,并通过对3个阶段核心作者群及来源单位的研究,得到了期刊发展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作者分析;文献计量学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创刊于1981年,从创刊起至2001年,刊名为《地壳形变与地震》,2002年更名为《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刊物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等8家单位联办的,是中国唯一一份报道大地测量学在地球动力学领域研究和应用成果的学术刊物。现该刊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测绘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科技精品期刊库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摘录期刊等。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2007年获全国测绘优秀期刊一等奖[1]。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创刊30多年以来,经历了许多困难,才取得了现在的成绩。所有这些成绩凝结了历任主编和编辑人员的辛勤劳动,当然也离不开业界同仁的支持。对创刊以来的作者进行分析有利于对该刊的发展历程进行一个回顾和对将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参考意见。
选择的统计时间范围是自创刊至2012年12月31日止,共32年。分为3个时间段进行研究,第一个时间段为1981-1991年,共11年;第二个时间段为1992-2001年,共10年;第三个时间段为2002-2012年,共11年。这样时间分段的原因是刊物在2002年更名,所以笔者综合考虑平均时间段和2002年这个时间节点,旨在研究出在创刊初期、稳定期和更名后各阶段的作者特点。所以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在不同时期的发文量、作者论文数、作者合作度和合著率,以及核心作者和高产单位。
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样刊,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截至2012年12月,《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共出版147期,包括7期增刊。
2.1 发文量分析
创刊至2012年第6期,《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共发文3 189篇。笔者统计的发文量与CNKI中统计的略有出入,因为统计的发文量扣除了一些没有作者署名的诸如总目次和通知类的文章,彻底地以发表的学术文章为研究对象。其中1981-1991年发文641篇,1992-2001年发文611篇,2002-2012年发文1 937篇,每年发文量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期刊更名前,年发文量变化不大,年平均发文量基本在60篇左右;期刊更名后,即2002-2006年,年发文量仅以小幅度增加,年发文量基本在100篇左右,其中2003年发文量小幅出现增加,因为这一年期刊第一次出版了1期增刊。从2007年期刊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并在2007年开始每年出版1~2期增刊,增刊期数的变化,导致发文数量波动较大。
2.2 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论文作者的合著率和合作度从不同角度反映作者的合作程度。合作程度高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2-3]。从这两个指数的分析,不仅可以得到作者在该学科领域的合作程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论文的学科交叉程度。从表2可以看到,自创刊以来的32年,本刊的合著率的大趋势为稳步上升变化;合作程度在不断加深。
2.3 作者频率分析
按照3个时期分段统计作者的发文量(只统计第一作者),即不同发文量的作者数量与其所占的比例[4](表3)。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总发文量的增加,各个发文数的作者数也在增加,但是作者频率变化不大(图1),3个阶段的作者频率基本一致。
表1 1981-2012年发文量统计
表2 1981-2012年论文合著率和合作度
图1 1981-2012年作者频率比较图
2.4 核心作者和来源单位
以第一作者的发文量确定核心作者,仍分为3个阶段,使用公式
分别进行统计。其中nmax为最高产的作者发表的文章量,核心作者为发表论文数为M以上的作者。计算得到1981-1991年、1992-2001年、2002-2012年的M值分别为3.09、3.00、3.09。取最接近的整数值3作为识别该刊核心作者的分界点。3个阶段的核心作者的发文情况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清晰地看到,3个阶段的核心作者数量分别为56、61、179,分别占统计时间内作者总人数的15.86%、18.21%、16.14%;人均发表论文数分别为4.98、4.73、4.64。
但随着发文量的增加,除了发文量在3~5篇的作者有大幅增加以外,发文量在6篇及以上的一些高产作者也大量产生。说明刊物对作者的吸引力在增加,出现了大量的忠实作者。
3个阶段的核心作者来源单位数分别为15、22、45,都是研究单位和高校。
从图3(a)~(c)可以看到,核心作者来源单位中主办单位所占的比重日益降低,由创刊之初的70%变为49%,再减至33%。核心作者单位由过去几家独大的局面变得日趋多元化。“其他”类比所占比例也由13%变成18%,最后变成24%。图3(a)~(c)说明创刊之第一阶段,文章主要依赖于地震系统之兄弟单位,特别是作为主办单位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在创刊阶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二阶段,主办单位的所占比重虽然有所降低,但仍依赖于地震系统兄弟单位的支持;第三阶段,核心单位的大量增加说明期刊得到了更大范围研究者的认可与支持,期刊才开始走向它所代表的科学研究领域,不再是行业性期刊。
表3 1981-2012年作者论文数
图2 1981-2012年核心作者发文情况
通过以上的统计数据,《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创刊以来的作者情况可以归纳为:发文量在稳步攀升,作者间的合作程度在提高,作者集中程度只有小幅波动,核心作者来源单位集中度降低。结合前面分析的内容,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及其说明的情况。期刊更名后,发文量有小幅增加,后更改发行周期,发文量有大幅提高,并趋于稳定。随着学科的发展,合作研究越来越普遍,合著率和合作度上升。作者集中程度变化不大,即作者频率没有较大波动,这是符合普赖斯定律的。核心作者绝对数量大幅提升,来源单位日趋多样化。这说明,随着期刊影响力的提升,以前大部分依靠主办单位人员稿件的情况已经变化,期刊得到了来自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支持,处在一个比较稳定、良性发展的轨道上。
图3 核心作者来源单位
[1]周建新,薛宏交,魏玉芳,等.《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主要指标统计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47-49.
[2]杨睿,曲安京.美国《物理评论》成熟时期作者分析及比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214-218.
[3]邵晓军,颜志森.《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创刊以来的作者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589-591.
[4]李远明.“民族高校图书馆”主题研究核心作者分析[J].情报探索,2013,184:62-68.
(责任编辑:陈 旷)
G252.8
:A
:1673-0143(2013)04-0072-04
2013-07-01
胡 静(1983—),女,编辑,研究方向:科技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