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世春 魏巍(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包虫病是棘球蚴绦虫幼虫寄生于羊、牛、猪和人等哺乳动物的肝、肺内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寄生虫病。羊、牛等牲畜发病后,严重影响生产性能,患病动物生长速度比健康动物降低30%,毛、肉、奶的数量减少,食品安全性和质量降低。病人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随着病情加重,棘球蚴囊占位所致压迫、刺激、或破裂会引起一系列症状,严重的则会导致死亡。农业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卫生部将该病列为重点寄生虫病。包虫病在我国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的牧区及半农半牧区广泛流行,严重威胁人畜健康。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包虫病防治工作,2007年10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政协委员张建国致家宝同志的信》上批示“要重视和支持高寒地区包虫病防治工作”,2008年4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新华社动态清样第1353期上批示“要继续加大对高寒牧区包虫病防治工作力度,给地方以支持”。2010年11月,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等14个部门联合下发了《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2010—2015年)》,启动了多部门联动的全国包虫病防治工作。
兽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部分流行地区,羊的平均感染率为55%左右,重疫区阳性率超过80%。2007年全国发病家畜在5000万头以上。据卫生部调查,包虫病流行地区人血清阳性率为12.04%,患病率为1%。2012年,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四川等包虫病综合防控试点项目区开展防治工作,调查羊3440只,阳性797只,阳性率23%;调查牛1834头,阳性112头,阳性率6%;犬1999条,阳性117只,阳性率5.9%。其中四川若尔盖县家畜棘球蚴病乡(镇)发病率为100%,村(场)发病率为89.10%,户发病率为81.20%,甘肃玛曲县牛棘球蚴的感染率达26.6%,新疆阿勒泰地区羊棘球蚴的感染率达35%,青海玉树州流浪犬的感染率为70%。重点省区具体情况为:
青海省:青海省牦牛、藏羊是支柱畜种,2012年羊存栏1500余万只,牦牛750余万头。1991—2011年,牛棘球蚴平均感染率为27.09%~60.36%,羊的平均感染率为33.89%~53.72%,犬棘球绦虫感染率为24.04%~35.95%,2010年,玉树州流浪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为70.5%。对屠宰场动物进行血清学检测,共检测牛、羊、猪血清3597份,其中牛血清1532份,ELISA检出阳性率0.8%;羊血清1704份,ELISA检出阳性率0.5%;猪血清361份,ELISA检测检出阳性率83%。犬粪细粒棘球绦虫抗原检查,全省共采集犬粪便1590份,阳性68份,阳性率4.30%,其中阳性率最高的大通县感染率为80%。
四川省:示范区若尔盖县基线调查显示,2乡4村共饲养牛42517头、羊10457只、犬3487只。4个村有854户4688人,其中46户中有46人感染棘球蚴病。2002—2011年十年间,人、牛、羊、犬的棘球蚴病感染率逐步上升,流行面也在缓慢扩大。到2011年,若尔盖县家畜棘球蚴病乡(镇)发病率为100%、村(场)发病率为89.10%、户发病率为81.20%;剖检牛、羊、犬,阳性率分别为20.75%、16.46%和38.27%;B超检查,人阳性率为1.48%。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对屠宰场500头份牛肝、肺检查,阳性23头份,阳性率为4.6%;氢溴酸槟榔碱泻下法检测犬31只,10只阳性,阳性率为32.26%;粪便虫卵法检测犬34只,12只阳性,阳性率为35.29%;粪抗原ELASA法检测犬粪样本213份,阳性84份,阳性率为39.44%。检测结果表明,牛、羊棘球蚴病感染率,犬棘球绦虫病感染率都比较高。
甘肃省:示范区玛曲县现有9个乡镇和1个马场,41个行政村,牧业人口38400人;家畜存栏牛50.86万头,羊49.40万只,犬数量为9583条。2012年6~9月对四个屠宰场450头牛和104只羊进行调查,阳性牛28头,阳性羊13只,感染率分别为6.22%和12.5%。11月26~28日,在玛曲县尼玛镇农产品交易市场屠宰点调查牛64头,羊84只。其中牛肝包虫感染率26.6%,牛肺包虫感染率21.9%,羊肝肺包虫感染率14.3%。示范点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2011年采集161份犬粪样,阳性19份,感染率11.8%;2012年采集60份,阳性7份,感染率11.6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牧业以饲养牛、羊、马为主,截至2011年,最高饲养量达48.08万头(只),年末存栏30万头(只)。选定2个乡,每乡3个村,在定点屠宰场共检验绵羊300只,羊肝包虫感染率为35%,羊肺包虫感染率为10%。共检测牛100头,牛肝包虫感染率为10%,牛肺包虫感染率为4%。对32只犬粪样本检测,槟榔碱下泻法虫体检查阳性数6份,阳性率为18.75%;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阳性数6份,18.75%;虫卵检查阳性7份,阳性率为17.24%。采集258份粪样,ELISA检测细粒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数27份,阳性率为10.47%。
新疆兵团:兵团农四师76、77团地处新疆伊犁昭苏县境内,2011年牲畜存栏13.44万头,其中牛存栏1.46万头,羊存栏10.15万头,家犬1526条。2011年调查报告显示,绵羊平均感染率22.25%,其中4岁以上绵羊平均感染率31.46%。在2个团冬季屠宰场,共计检查了1142头牛,阳性49头,阳性率4.29%;羊3056只,阳性680只,阳性率22.25%。检测了185份犬粪样本,阳性14份,阳性率7.69%。
根据农业部、卫生部等十四部委印发的《防治包虫病五年行动计划(2010—2015)》精神,建立切实可行的各部门协调合作机制,尤其是加强农牧部门和卫生部门的协调合作,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合理分配防控物资和经费等资源,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使人间和畜间的包虫病得到有效的防控。
1.条件苦。包虫病流行地区多在边远落后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监测诊断设备落后的情况,加之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防疫室条件简陋,地方财力有限,工作生活条件差。
2.人员少。基层工作苦、待遇低,导致了专业人员“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县、乡(镇)两级技术人员更是严重缺乏,给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3.工作难。包虫病流行地区多数地广人稀,县乡、镇乡距离较远,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车辆严重缺乏。农牧民传统养殖意识根深蒂固,对包虫病防控重视度不高,很多牧民工作不够支持,不愿意接受疫苗免疫,免疫工作开展十分困难。
4.经费缺。包虫病防制专项经费较少,严重阻碍了包虫病监测、免疫、治疗、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
1.增加防治经费。由于包虫病流行地区多在发展落后地区,地方财力不足,棘球蚴病防控经费投入有限。建议国家逐步加大对动物棘球蚴病防控经费的投入,为棘球蚴病的防控提供有力保障。
2.控制传染源。控制家犬数量,加强家犬管理,定期驱虫(月月驱虫、犬犬投药),家犬尽量拴养,消灭野犬,淘汰病犬。
3.加强饲养管理。一是不到污染的草地上放牧,保障定居点家畜饮用水安全。二是注意环境卫生,管理好犬和牛羊的粪便。三是研究推广健康饲养管理模式,提高羔羊屠宰率。
4.严格屠宰环节管理。科学处理家畜内脏,淘汰病畜,加强饲养管理,让牲畜饮用干净的水等;在生产和防治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
5.加强宣传和培训。强化防控棘球蚴病技术的宣传,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防疫意识,转变生产方式和改善生活习惯。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棘球蚴病防控水平。
6.建立长效机制。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尤其畜牧、卫生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全面参与棘球蚴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