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例非化疗药致白细胞减少的回顾性分析

2013-07-07 15:12杨少松陈崇泽陈晨钟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5期
关键词:药源性巴坦头孢哌酮

杨少松* 陈崇泽 陈晨钟

(福建省长乐市医院药剂科,福建 长乐 350200)

102例非化疗药致白细胞减少的回顾性分析

杨少松* 陈崇泽 陈晨钟

(福建省长乐市医院药剂科,福建 长乐 350200)

目的探讨非化疗药致白细胞减少的特点和规律,以预防或减少其发生,促进临床合理使用非化疗药。方法通过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收集的非化疗药致白细胞减少的102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整理、汇总分析。结果泮托拉唑钠、奥美拉唑、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致白细胞减少病例数居前3位(占50.00%),静脉用药发生率(84.31%)最高。结论严格用药指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量用法使用,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及加强血常规检测。减少非化疗药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的发生。

非化疗药;白细胞减少;分析

药源性白细胞减少是药物所致最常见的造血系统损害,随着新药应用不断增加,由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的报道越来越多[1-2]。为此,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收集的非化疗药所致白细胞减少的102例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表1 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

表2 患者原患疾病分布情况

表3 引起ADR药物种类及构成比

表4 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转归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收集的非化疗药致白细胞减少的102例ADR报告。

1.2 病例选择标准

用药前白细胞正常,用药后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9/L病例入组。

1.3 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类、统计,对入选病例的年龄、引起ADR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病情转归进行总结分析。

2 结 果

2.1 病例一般特征

102例中,男性47例,女性55例,年龄6~93岁,平均51岁。各年龄组病例数及构成比见表1。

2.2 患者原患疾病分布

102例报告中,原患疾病分布见表2。

2.3 给药途径分布

102例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发生86例,口服给药发生12例,皮下注射给药发生3例,肌内注射给药发生1例。

表5 药物致白细胞减少发生时间

2.4 药物剂型分布

102例报告中,粉针剂79例,注射剂11例,片剂10例,胶囊剂2例。

2.5 药物种类分布

102例报告中,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种类共33种,见表3。

2.6 病情转归及不良反应类型分布

102例报告中,治愈18 例,好转84例,无死亡病例发生。“一般”不良反应有64例,占62.7%;“新的一般”不良反应有25例,占24.5%;“严重”不良反应有13例,占12.7%。严重不良反应情况见表4。

2.7 用药情况

102例报告中,单一用药87例,占85.3%;联合用药15例,占14.7%。3种药物联用3例: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甲硝唑+依替米星3例。2种药物联用12例:替硝唑+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例,康艾注射液+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1例,泮托拉唑钠+奥美拉唑1例,依诺沙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例,奥美拉唑+复方氨基比林1例,头孢地嗪钠+左氧氟沙星2例,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1例,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1例,格列齐特片+厄贝沙坦1例,丙戊酸钠+苯妥英钠1例。

2.8 非化疗药物致白细胞减少发生时间

102例中,非化疗药物致白细胞减少发生时间1~160d,见表5。

2.9 治疗及转归

所有病例均停用所致药物,常规使用口服维生素B610mg,3次/d,利血生20mg,3次,鲨肝醇 50mg,3次/d等升白细胞治疗,对于粒细胞缺乏、骨髓增生受抑制的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特尔立) 150μg;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惠尔血)150μg,1次/d,皮下注射;刺激骨髓增生,每周监测2次外周血象;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后好转或痊愈。

3 讨 论

药源性白细胞减少是药源性血液病中的一种,预防是更为重要的环节,首先要杜绝滥用;其次应详细询问病人的用药史、家族史与过敏史;最后。一旦选用可能导致白细胞的药物,要密切观察病人变化,定期检查血象,监测血药浓度。治疗时立即停用致白细胞减少药物,强有力地升白细胞药物、人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通过治疗,多数药源性白细胞减少患者预后良好。

3.1 本统计结果显示,ADR例数男女比例1∶1.17,表明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因不同年龄的患者其血浆蛋白与药品的结合能力、药品代谢速度及肾脏排泄速度均不同,因而ADR的发生率也有所不同。从年龄分布看,由表1可知,≥70岁29例,发生ADR的概率最高占28.43%,这是由于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代偿能力的降低,使得老年人发生的不良反应的危险性[3]逐步增加,且相关研究也证实药品不良反应和患者年龄的关系[4];对药物耐受性较差。因此,临床应加强对老年患者实施个体化用药,加强血常规检测并及时处置所致的药源性白细胞减少。

3.2 102例非化疗药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共涉及的原患疾病呈多样性,几乎涉及所有的系统-器官,其中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占59.80%),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慢性阑尾炎、慢性胃炎病例数居前3位(占31.7%),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占:12.75%),其中肺部感染、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病例数居前3位(8.82%)、循环系统疾病(占8.82%);所涉及的药品种类主要为抗感染药(44.12%),其中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头孢美唑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病例数居前3位(占22.55%),;消化系统药 (占42.16%);神经系统药(4.90%);为可能由于这些药物广泛应用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故应引起临床医生广泛关注。

3.3 静脉滴注给药发生ADR比例最大(84.31%),口服给药次之,这与上报的病例绝大多数是住院病人、而住院病人基本采用静脉给药有关。

3.4 要重视合并用药,由此引起的不良反应有15例,占14.71%。虽然不能确定本组资料中合并用药和ADR之间的关系,但有资料[5]表明,合并用药种数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用药品种越多,越容易发生ADR。当一位患者同时患有几种疾病或者单用一种药物难以控制疾病的症状时,合并用药就不可避免。因此提示我们要重视药物的合理配伍,减少因联合用药不当而造成的ADR。

3.5 102例非化疗药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中,一般”不良反应有64例,占62.7%;“新的一般”不良反应有25例,占24.5%;“严重”不良反应有13例,占12.7%;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都呈现好转或治愈。严重的、新的严重不良反应共7例,从表4可以看出,最快在5d内就发生,最迟的在131天内发生,经对症治疗后都好转或治愈。提示临床用药时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血常规检测,一旦有任何不适及血常规检测出现白细胞减少或缺乏,应立即停药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

[1] Montero JA,Sanchis E,Ruiz-Moreno JM.Drug-induced leukopenia in a diabetic patient with larvate endophthalmitis[J]. Eye,2004,18 (2):211-212.

[2] 陈富超,朱军,李开俊.药源性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减少)症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19):1495-1496.

[3] Petrone K,Katz P.Approaches to Appropriate Drug Prescribing for the Older Adult[J].Prim Care,2005,32(3):755-775.

[4] Gallagher LP.The Potential for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Elderly Patients[J].App Nurs Res,2001,14(4):220-224.

[5] 朱立勤.36例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1999,19(3):191.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02 Patients with Non-chemotherapy Drugs induced Leucopenia

YANG Shao-Song, CHEN Chong-Ze, CHEN Chen-Zho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Fujian Changle Hospital, Changle 35020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non-chemotherapy drug induced leukopenia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in order to prevent or reduce its occurrence, and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non-chemotherapy drugs.Methods102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 reports col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5 to June 2012, non-chemotherapy drug induced leukopenia finishing pooled analysis.ResultsPantoprazole sodium, omeprazole, cefoperazone sodium- and tazobactam sodium induced leukopenia number of cases among the top three highest (50.00%), intravenous drug use incidence (84.31%).ConclusionStrict drug indic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mount of usage of the package insert, close observation of the reaction after administr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blood test. Reduce non-chemotherapy drugs caused leukopenia occurred

Non-chemotherapy drugs; Leukopenia; Analysis

R730.5

B

1671-8194(2013)15-0068-03

*通讯作者:E-mail: chongze@126.com

猜你喜欢
药源性巴坦头孢哌酮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人源性药物代谢及其介导的药源性毒性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发展历程简介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使用注意事项探讨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分析与预测模型构建
西药药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临床应用疗效观察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老年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浅谈他唑巴坦的合成工艺创新
老人慎防药源性疾病
买糕德~女子37岁生38娃 10个女儿28个儿子
三联疗法致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