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远方
(郑州市儿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重症手足口病治疗过程中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的探讨
申远方
(郑州市儿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治疗过程中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住院患儿56例(观察组),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20mg/(kg·d)静滴,连用2~3d,减量使用3~7d,与同期采用甲基泼尼松龙1~2mg/(kg·d)静点30例(对照组)患儿疗效相比较,对比两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肺水肿、肺出血、休克发生率及好转率。结果应用大剂量治疗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神经系统受累时间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小剂量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6个月~1年,均未发生任何药源性疾病。结论在严格掌握患者适应证基础上,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死亡发生,并无明显副作用。
重症手足口病;糖皮质激素;大剂量;疗效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婴幼儿,临床常见,目前已被纳入我国丙类法定传染病。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较快,可发生重症脑干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导致死亡[1]。糖皮质激素在手足口病中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证实,但对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剂量仍存在争议,争论焦点在于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能否减轻患儿炎症性损伤及改善预后。本文就我院近年来重症手足口病住院患儿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治疗过程中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住院患儿56例(观察组),男31例,女25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2.8±1.2)岁,其中≤3岁者54例,4~6岁者4例。平均病程(63.7±10.9)h。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呕吐、肌颤、呼吸困难、四肢端发凉、烦躁不安、腹泻及心衰、昏迷等。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升高49例,血糖升高37例,心肌酶升高42例。选取相同条件的患儿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个月~5岁,平均(2.4±1.3)岁。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2]
所有病例均按照卫生部2008年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的重症病例诊断标准:①有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的临床表现,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症;②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症。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初期均给予重症监护、酌情吸氧,同时给予抗病毒、降压、降血糖等对症治疗和发热、呕吐、腹泻等相应处理,预防高热惊厥。保持适当休息及清淡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做好口腔、皮肤等护理,防止继发性感染。对神经系统受累者积极控制颅内高压,泵入甘露醇0.5~1.0g/kg,每4~8h/次,持续20~30min,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总量2g/kg),分2~3d给予,予以奥美拉唑针保护胃黏膜。严重呼吸、肺水肿者及时给予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选择性地应用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活性剂。观察组:甲基泼尼松龙10~20mg/(kg·d)(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静脉滴注,连用2~3d,3~7d后减量或停用;对照组:甲基泼尼松龙1~2mg/(kg·d)静点,最大剂量为125mg,每4~6h/次,病情稳定后减量或停用。密切观察患儿心率、血压及循环变化,调整药物及剂量,检测血糖,严密监护重要脏器功能。
1.4 观察指标
观察评价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记录其发热天数、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神经系统受累时间,以及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分析
本组数据经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经5~11d治疗,观察组56例中治愈47例,好转5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3例,总有效率94.5%。对照组30例中治愈20例,好转3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6例,总有效率82.8%。所有死亡病例均于入院后24h内死亡,死亡原因均为肺出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χ—±s)
由表1可以看出,应用大剂量治疗与小剂量治疗患儿的发热天数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剂量治疗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神经系统受累时间均明显短于小剂量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2.3 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
随访6个月~1年,所有存活患儿均完全康复,并未发生任何药源性疾病。
重症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主要致病原为CA16及EV71,其传播范围广,传播途径多,传播速度快,短期可造成大量流行,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以3岁以下婴幼儿显著,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及生命安全。我院8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有9例死亡,病死率为10.5%,9例死亡患儿的死亡均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导致的肺出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可见加强预防及治疗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是减少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死亡的关键。
研究表明,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免疫,降低微血管通透性,促进肺水肿吸收的作用[3]。近年来国内有大量文献报道指出,对于重症手足口病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抑制机体过度的炎性反应,阻止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次研究中,笔者将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患儿与同期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患儿相比较,其结果表明,大剂量治疗的患儿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神经系统受累时间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小剂量治疗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未发生任何药源性疾病。
综上,在严格掌握患者适应症基础上,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死亡发生,并无明显副作用。
[1] 张咏梅,周沛珮.重症手足口病治疗过程中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的探讨[J].医药前沿,2011,1(23):24-26.
[2] 何颜霞,付丹,操德智,等.重症手足口病分组监护治疗80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9, 47(5):578-580.
[3] Zhao Y,刘晓林,Guo YH,等.25例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症的抢救治疗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4):1007-1009.
R725.1
B
1671-8194(2013)15-0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