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旅游一体化模式研究

2013-07-05 01:06吴大明张明珠薛献伟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皖江示范区主体

吴大明,张明珠,薛献伟

区域旅游一体化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旅游各方面合作的过程与状态,该合作是通过实施区域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品牌共享和信息共享等来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区域内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双赢”,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发挥旅游规模效益[1]。旅游业是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在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以便应对激烈的经济竞争。国际上的欧盟、亚太地区以及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旅游区都是旅游一体化比较活跃和成功的区域。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开发区域,是国家级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契机,借鉴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开展旅游一体化,树立大市场、大联合、大统一的思想,可以促进区域旅游业的深度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

1 皖江城市带示范区旅游一体化的条件

1.1 资源互补

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占安徽省面积的54%,有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而且形成了很好的互补之势。如凭借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巢湖、花亭湖、金孔雀温泉等景区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游;凭借铜陵淡水豚、升金湖、扬子鳄等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农业旅游区开展生态旅游;凭借徽园、安徽省民俗村、宣酒文化博物馆、肥西县三河古镇等景点开展文化旅游;凭借藕塘烈士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王稼祥纪念园、芜湖市烈士陵园等景点开展红色旅游;凭借芜湖奇瑞、铜陵铜都、中国宣纸文化园等开展工业旅游。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人文资源相互补充,不同的旅游类型相互补充,成为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基础动力。

1.2 文脉相连

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地域相连,文脉相通,大部分城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底蕴深厚,形成了古皖文化、宗教文化、戏剧文化、名人文化、吴文化、淮扬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并留下了“和县猿人”遗址、徽园、逍遥古津、九华山、明教寺、黄梅戏、花鼓戏、傩戏、青阳腔、李白墓园、明皇陵、李鸿章故居等人文资源和景点。开展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旅游合作,可以将宝贵的精神财富世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1.3 客源庞大

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大约有人口3058万人,占全省的45%。2011年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不含六安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国内生产总值10128.6亿元,比2010年增长14.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该区人口密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额占全省的比重都超过1/2。拥有如此庞大的潜在客源市场,该区域各城市可共享客源、减少障碍、启动内需,促进消费,盘活旅游经济,深化旅游合作,增强区域实力。

1.4 交通便利

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内区位优势明显,公路、铁路、水运、航空构成了立体交通网络。主要有合肥骆岗国际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和在建的池州九华山机场;有合肥港、芜湖港、马鞍山港、池州港、滁州港等港口;有沪渝、合安、合芜、宁芜、芜宣、沿江等高速公路;有京沪、陇海、京九、宣杭、皖赣、宁西、宁铜、沪蓉、铜九、合九等铁路线以及京沪、合宁、合武、合蚌高铁,还有正在抓紧建设的合福、沪汉蓉、宁安城际铁路和即将开工的商杭、郑徐、黄杭客运专线。便捷的高铁将使合肥成为全国性铁路枢纽,未来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上海、杭州,3小时到武汉、郑州,4小时到北京、福州,再加上正在谋划的皖江城市带城际轨道交通,可以将市市相连,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内各城市以及与其他区域之间实现了全方位对接,能极大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1.5 实力提升

根据国家和安徽省旅游局的有关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底),安徽省拥有五星级酒店22家,旅行社950多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突破100家,而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九个城市(注:为了统计的方便,用六安市代替了舒城县、金安区的数据)拥有五星级酒店数达到16家,旅行社600多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70多家。2011年九个城市的旅游总收入达到1278.56亿元,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为14154.9万人次和1229.6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67.6%、62.8%、67.7%。总体来看,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九个城市发展势头迅猛,实力与日俱增,旅游市场化水平较高,大大加快了区域旅游的一体化进程。

2 皖江城市带示范区旅游一体化模式

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部分学者是从空间结构的角度提出发展模式。潘冬南[2]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可以采取点-轴式、双核联动式、核心-边缘式、网络型等模式;赵建强[2]根据区域空间结构模型的五种发展模式,提出京津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属于单核辐射模式。笔者从区域旅游一体化利益主体的角度构建以政府为引导、旅游企业为主体、非政府旅游组织为补充的网络式发展模式,各利益主体只有在全面、深入合作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地位及其作用,资源、资金、人员、信息、技术等旅游要素才能畅通无阻,达到最优配置,获得最大效益,最终的理想是构建一个高效、互信、友好的无障碍旅游区。

2.1 各利益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在该模式中,作为旅游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主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职能主要是:一方面是对区域旅游合作起着宏观指导作用,进行重大决策,制定相关政策;另一方面是对旅游市场起着监管作用,对各利益主体进行协调。除此之外,在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政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并不是旅游市场的主体,一定要避免对旅游企业干预过多、管得过死、替企业决策和管理、分享企业利益等一些行为。旅游企业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好比旅游业的细胞一样,看似微小,却是旅游市场的主体。旅游企业的作用主要是创新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组合旅游产品,招揽和组织客源,提高服务水平,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带动区域旅游业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非政府旅游组织是连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在沟通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制定旅游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开展旅游咨询和培训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 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实行旅游一体化模式后,区域内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将由相对封闭的单向联系(图1)变为开放的网络化关系(图2)。区域旅游一体化中各城市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具体分为城市甲的政府与旅游企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旅游企业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城市乙的政府与旅游企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旅游企业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多城市的三大利益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的关系。这种模式关键是消除了行政区划障碍和地域限制,各利益主体可以充分交流与合作,促使客源、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等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共享,推进区域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另外,这种模式除了强调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内各利益主体的联系之外,它本身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它区域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最终将对接长三角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图1 未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以区域内的城市甲和乙为例)

图2 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以区域内的城市甲和乙为例)

3 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实现旅游一体化的对策

3.1 政府为主导,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在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要强大有力,保证相关旅游方针政策和对策方案的制定与贯彻实施。首先,政府要准确把握区域旅游业发展方向,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相关旅游政策,鼓励区域内各城市之间进行旅游合作,制定并实施景区的整体规划。其次,运用政策和资金扶持企业发展,监督旅游企业行为,避免恶性竞争,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等的竞争条件,同时,政府要关注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状况,及时进行利益补偿[4]。第三,示范区内要成立一个紧密、约束力强的跨市级旅游一体化机构,由各城市的代表组成,每年举行若干次会议,方便各城市在旅游业上的信息交流、咨询与合作[5]。另外,要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协商会议、旅游论坛等,每年都制定和落实一个旅游合作行动计划。第四,政府要整合区域旅游形象,举行联合促销,通过旅游年、节庆活动、主题活动等提高区域知名度。最后,政府要完善旅游交通等设施,提供基础服务,并且关注区域整体利益,注重环境保护,达到旅游可持续发展[6]。

3.2 企业为主体,发挥创新开发作用

旅游企业是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为了追求更大效益,在旅游市场中主要发挥着资源、文化和产品整合的作用。在资源整合方面,八百里皖江,自然风光宜人,人文底蕴深厚,旅游企业要创新思路,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成观光游、休闲度假游、会展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常见的旅游类型以及工业旅游、名人旅游、科技旅游、修学旅游等新的旅游形态,避免雷同。在文化整合方面,在共同文化政策下,鼓励各城市进行个体文化创造,示范区内各城市已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发掘古皖文化、宗教文化、戏剧文化、名人文化、吴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开展传统文化游,促使各城市继续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在产品整合方面,旅游企业要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将区域范围内各城市的旅游景区景点、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交通、旅游饭店等产品进行有效组合,形成一条条经典、特色的旅游线路,并为旅游者提供一条龙的服务。

3.3 非政府旅游组织为补充,发挥沟通协调作用

非政府旅游组织以各类旅游协会、商会、联合会为代表,是政府和旅游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起着沟通协调的作用,主要职责是实现信息一体化和标准一体化。信息一体化主要是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与政府、各旅游企业、旅游高校等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搭建统一的旅游信息平台,公布旅游规划、最新技术、开发模式、管理方式、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专业咨询服务。标准一体化主要是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公布旅游行业的一些质量标准和服务标准,督促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接待服务质量,约束企业行为,实现行业自律,维护旅游业的市场经营秩序。

4 结束语

作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不同的利益主体经常存在矛盾和冲突,构建以政府为引导、旅游企业为主体、非政府旅游组织为补充的网络式发展模式,协调好各利益主体并完善其行为分工,可以实现资源、资金、人员、信息、技术等旅游要素高效配置,从而不断消除行政壁垒,加快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旅游一体化进程。但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在政治、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障碍,旅游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探讨。另外,受不同国家或地区制度和政策的影响,旅游一体化不能遵循统一的模式,再加上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关联性强,使旅游一体化变成一个复杂、缓慢的过程。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旅游一体化,要在借鉴欧盟、亚太、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地域特色,不断总结经验,最终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1] 黄泓杰.环渤海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1.

[2] 潘冬南.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2008(4):11-12.

[3] 赵建强.京津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9(12):90-93.

[4] 张补宏,徐施.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问题及对策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6):102.

[5] 冯学钢.欧盟一体化及其对中国“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联动发展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4(4):84.

[6] 孙洁,冯学钢.欧盟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与策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57.

猜你喜欢
皖江示范区主体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小鲟”过皖江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