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2013-07-05 01:15娄晓黎林凡珺
地理教学 2013年24期
关键词:日照长春学情

娄晓黎 林凡珺

(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奥苏伯尔曾说:“如果要我只用一句话说明教育心理学的要义,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研究并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具有的先备知识,配合之以设计教学,从而产生有效的学习,就是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由此可见,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预定教学内容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能会存在的认知偏差或认知困难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关注点,才能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做到科学分析,从而为有效的教学设计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在现实中,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学情分析上严重弱化,依靠主观经验而不是客观调查,常常导致“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山雾罩”的低效或无效教学。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昼夜长短的变化”一节为例,以大学生教育实习中教学设计指导为基础,谈谈如何开展学情分析及其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问题。

一、学情分析过程

本文的学情分析是以中学生先备知识调查分析为重点进行的,侧重了解学生先备知识掌握情况及空间思维能力水平,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

1.调查目的

依据“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内容要求,侧重从三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先备知识。一是了解学生对学习掌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所需下位知识的理解情况;二是了解学生对“昼夜长短的变化”的相关生活经验;三是诊断学生学习本节知识所具有的空间思维能力水平。

2.调查方法

学情分析通常采用观察、问卷、测验、谈话等方法。本次学情分析基于教育实习的特殊情况,采取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两种方法。

3.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授课对象。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长春一所县域普通中学的高一学生。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班级全体学生,以保证对学习情况了解的广度。

个别访谈在班级部分学生中进行,根据以往学习成绩,按好、中、差三类各选择2~3名学生进行访谈,保证对学习情况了解的深度。

4.调查内容

问卷内容紧紧围绕“昼夜长短的变化”主题,并结合学生所在地实际,设计了开放式问答题。同时,采用二阶式设问,进一步保证了对学情了解的深度。调查问卷具体内容如下:

①你了解我们长春地区一年中昼长的大致变化吗?大致变化规律是什么?

②一年中我们长春地区有太阳直射吗?请说出理由。

③写出北半球夏半年的起止时日。请说出理由。

④写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的纬度。

⑤标出下列三幅图中的晨线与昏线。

5.调查过程

利用学生自习时间,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独立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然后进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二、学情分析结果

1. 学生对“昼夜长短的变化”内容的相关生活体验情况

尽管“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每位学生对此都有一些直观的感受,97%的学生能够回答出“长春夏季昼长、冬季夜长”的特点,但基本没有学生深入思考过这一现象,理性的认识很少,如果单凭对生活体验的回顾,难以归纳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 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下位知识的理解情况

掌握地理规律的前提就是要对构成规律的所有下位知识有所了解,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学生必须了解冬夏半年、太阳直射、昼弧夜弧以及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关系等下位知识。然而,调查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学生对于冬半年、夏半年的划分存在极大的认识误区,有30%的同学完全不清楚,学生意识中的冬夏主要是以冷热感受为依据的,有55%的学生将夏季与夏半年、冬季与冬半年混淆。

二,对于“长春有没有太阳直射”的问题,有40%的同学回答说有,在阐述理由的时候很多同学认为能看见太阳就说明有直射,访谈中也有同学认为有没有直射只和天气的阴晴有关系,反映出学生对太阳直射、太阳高度等概念理解不清,学生对太阳光线、地心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关系缺少明确的认识。

三,部分同学对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范围不清楚,也就是说,学生对黄赤交角的大小以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还不够清楚。

四,部分同学对长春的纬度位置不清楚,认为长春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3. 学生学习本节知识所具有的空间思维能力水平

为了测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水平,笔者通过一道对三种日照图进行晨昏线判别的题目对学生进行了考查(题目如前面所示)。测试结果表明,90%的学生能够在三维侧视日照图上正确辨别晨线与昏线;57%的学生能够在二维侧视日照图上正确辨别晨线与昏线;对于俯视日照图的认识程度很差,只有15%的学生能够在俯视日照图上正确标注出晨线与昏线,反映出学生尚缺乏对以极地为中心的俯视日照图的认知能力。

三、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教学活动知识回顾复习导入【提问】1. 什么是太阳直射?2. 太阳直射点与地心以及太阳光线的关系是怎样的?3.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什么规律?【板图】在黑板上画出在二分日时的三维侧视日照图,并对学生所在地长春进行标注。【提问】1. 据图判断二分日长春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2. 推测夏至日时长春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看图思考回答问题。1. 引导学生回顾太阳直射点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教学做必要的知识铺垫。2. 在三维板图上可直观看出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在立体图中对长春定位是为有效进行后面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合作探究规律1. 介绍合作探究需要用到的教具—自制太阳光线可移动二维侧视日照图板。将教具上的每一个重要点的意义以及其与三维侧视日照图与三维可拖动地球模型课件进行对照讲解。2. PPT展示需要学生探究的题目:(1)以长春为例,说出长春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的昼夜长短情况。(2)根据长春冬半年、夏半年昼夜变化情况,探究北半球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规律。1. 观察教具的组成,明确教具的作用,掌握教具的使用方法。2.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问题(每组一项任务),并将探究结果记录到学习单上。1. 告知学生三维立体日照图与二维日照图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突破三维向二维转换的障碍,提高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2. 之所以选用简易教具,是因为书上虽然有标注了部分纬线昼长和夜长具体时间的二分二至日侧视日照图,但是静态的图像无法反映“变化”形成的动态过程。

(3)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根据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等地的昼夜长短情况,探究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3. 先演示第一个问题,并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确思维的角度以及探究的方向。4. 组织学生分组展示探究成果。5. 全班共同总结规律,并板书规律。6. 引领学生分析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3. 学生表达交流探究的成果,并要利用教具将得出结论的过程演示出来,同时要求所有学生将所有探究任务完成。4. 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3.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4. 问题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5. 教给学生演示的方法,有助于降低问题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6.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迁移能力以及地理过程的分析与预测能力。验证规律应用规律1. 利用能够将太阳直射纬度、地球绕日公转轨迹、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同步演示的课件对学生总结的规律进行验证。2. 请学生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明确规律。1. 观看PPT中所展示的动画,判断图中所看到的现象与得出的结论的一致性。2. 自己动手感知实际的变化。1. 让学生看到三维的立体动画,完成由二维向三维的转换,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2. 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用现代技术,丰富体验,提高兴趣。【提问】1. 北半球夏至日,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昼长比较;2. 未来一个月长春地区的昼夜长短会如何变化?学生积极思考回答 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设置问题,学以致用。总结 总结本节课知识点,突出重点 聆听、记忆动手操作 巩固本节知识点

四、对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反思

1. 立足学科本体,注重地理思想方法的渗透

地理学科的本质是研究地理事物、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最终指导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地理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了解地理规律,更要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地理思想方法。就本节课而言,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作为地理教师,不但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更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时间变化与空间变化两个维度来分析和掌握地理事物,即从“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分布、变化”和“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分布、变化”这两个根本点了解地理现象,掌握地理规律。就本节课的设计来说,教师要通过对同一地点(长春地区)不同时间的昼夜长短变化,比较得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通过对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变化,比较得出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2. 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该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前测了解学生的“前认知”,关注学生经历过什么、学过了什么,了解他们知道了什么、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对学生拥有的经验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教学起点,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针对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巧妙唤醒学生深藏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激活、优化和转化,不是简单、直白地将已经学过的知识呈现出来,而是通过复习导入环节的巧妙设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回忆、体验和探究时间,帮助学生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为新知识的学习建立“认知停靠站”。本节课教师针对学生对太阳直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等概念以及规律认知不清的现状,教学伊始就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通过读图唤起学生的记忆,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从而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奠定基础。

二,及时扫清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障碍。地理规律的获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规-例法,一种是例-规法,不论哪种方法,都要求学生对构成规律的所有下位知识理解掌握。因此,在本节课学情分析时着重对该方面内容进行了解,并在学生对规律探究之前加以澄清和说明。如在教学中强调冬夏半年时段的划分,在三维板图上对长春进行定位都是为学生扫清学习障碍。

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所在地长春出发,在让学生对长春的地理位置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以长春为基准点提出关于昼夜长短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性问题,最后在教学内容结束之时,又以一个“请预测未来一个月长春的昼夜长短变化趋势”的问题回归到长春,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对原始问题的转化,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生活”的思想,引领学生在生活世界与地理世界中畅快游走,符合“教学要向学生身边的世界回归”的理念。

3.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突破空间思维能力瓶颈

依据之前进行的学情分析,感到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水平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突破空间思维能力的瓶颈,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为此,在教学设计中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力求有效提升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水平。

一,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媒体有机结合。教学伊始,教师用手绘的三维侧视日照板图进行长春定位以及知识回顾,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二维侧视日照可移动教具进行合作探究,教学结束时利用可同步反映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关系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规律的总结。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二维侧视日照图的立体感知能力,有效实现二维与三维的转换。三维日照图是三维空间的一种透视图形,可以完整地呈现昼半球与夜半球、晨线与昏线、昼弧与夜弧的分布状况。透视三维日照图,可以进行广阔的全境式的空间想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难度。然而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承担着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重任,如果一味地用三维日照图进行讲解的话,无疑对学生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二维侧视日照图,将其与三维可拖动地球模型、三维侧视日照图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明晰三维立体日照图与二维平面日照图的各个点之间的对应关系,积极消除二维侧视日照图的阅读与使用障碍。

三,由教师用技术向学生用技术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运用传统的教具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悟学习过程和方法,强化对“地理过程”的主体体验,从而实现对“地理过程”的内化和本质的把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对有效教学的追求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近年来,教师也认识到在提升教学有效性过程中必须关注学情。然而目前看来,对于学情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内容尚待进一步完善。就本节课而言,学情分析还仅仅停留在“知识与能力”层面,有待于在“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此外,对于学情的分析也不能仅局限于课前的设计,从纵向看要贯穿于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可见,只有不断深入地对学情进行分析研究,才能保证地理教学设计在更加科学、客观的基础上进行,保证地理教学活动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开展,进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奥苏伯尔著,余星南,宋钧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日照长春学情
心之向往,便是日照
沧海桑田话日照
有一种生活叫日照
初夏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印语长春
在日照(节选)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