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单位(一)
■方希专栏
方希,20世纪70年代生人,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硕士,专业出版人,作家。
如果不是我的一个小朋友因为相亲受到了点挫折,我几乎都要忘了一件事:现在还能理解老单位里的神逻辑和生活工作状态的人还有多少?他们还在我们这个轰轰烈烈的世界中扮演着一种奇怪而安分的角色吗?他们是否还像以前一样,认为他们过的生活就是全天下最合理的生活,除此之外的日子都不值得过?
据小朋友的描述,相亲时,男方的舅舅和妈妈都跟着相亲的孩子到场了。由于男方的妈妈打扮得非常出挑,小朋友在描述整件事的过程中,非常不合逻辑地忘了相亲对象长什么样。据说男方的妈妈穿了一件肉粉色的吊带长裙,眉毛的形状也几乎记录了当代中国的美容史,现在深细如《甄嬛传》里各位妃嫔的眉毛边儿上,能隐约见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刚开始美容革命时文过的卧蚕眉。虽多少能想象她风姿绰约的过去,但老太太毕竟上了些年纪,胳膊上的赘肉如浊浪滚滚,胳肢窝里的腋毛生动得可卧虎藏龙,总之,不像大太太,倒像一位依然能把控着老朽的姨奶奶。我不知道这个描述里,隐藏着多少小朋友因愤怒而加深的丑化,估计不管如何,这位姨奶奶也不可能太端庄。
如同一般相亲程序那样,大家在各自介绍情况的过程中要含蓄而中肯地介绍自己的竞争优势。相亲男介绍自己虽然没怎么念过书,在某高级研究所里做“行政工作”,但他父亲去世的时候,若干领导人专程送过花圈云云。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公司是做啥的。突然,姨奶奶惊呼一声:“啊?公司?你是个体户啊?!”在小朋友的震惊之中,姨奶奶的脸已经耷拉下来了。这场相亲在此处就已经画上了菊花一样充满棱角和毛刺儿的句号。
“个体户”,一个多么亲切的称呼,不了解“单位”这个词的神圣,不足以懂得单位人对“个体户”的怜悯和鄙视。还好,我足够大,知道和见证过“单位”奇葩的生态。
“单位”是分级的。最正宗的单位是机关,其次是事业单位,再次是国企,离钱越远但又能管着赚钱的人的,品秩就越高,至少在单位人那里是这样看的。那时候我还在国企,有一年出差,到浙江省的另一家国企,领导人既场面又真诚地说:“你们不一样啊,你们是从上头来的。”其实我所在的单位只是一家普通的国企而已,跟他所说的“上头”的关系,和他一样远,但在单位人眼中,这就是不一样。
说说20世纪80年代的老单位吧。老单位有一种入伙的氛围。人分为本单位和外单位的,如果没有单位,单位人会很替他们担心,不知他们如何能壮着胆活下去。没有国家保障,无异于流民,这是单位人想想都会半夜哭醒的事情。如果你有幸在学校的公共澡堂里淋浴,那么你大约能理解这种感情。你去得最早,抢占了一个水龙头,但是人越来越多,总有人必须要跟你分享。在外人讨嫌地站在你身边,提醒你把水龙头让给他的时候,你的心里充满了戒备和厌恶。但是当你不得不分享之后,你们针对其他的外人,又形成一个秘而不宣的小阵线,共同对意图闯入的人充满戒备和厌恶。
在我出生的城市,我还小的时候,流传着各种为了进入单位而用尽手段的牛人的故事。比如一位卖猪肉的,这在凭票买肉的当年,绝对是个任何人都不敢得罪的权力人物。甭管你是科长还是处长,买肉的时候,她这一刀下在哪里,决定了你家一个月改善伙食的质量。这位猪肉大娘就凭着这把刀,以及这个职业给她的其他便利,把四个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儿女,送进了人人艳羡的机关,最差的也进了一家杂志社。2005年,我去一家出版社联系合作事宜,社长告诉我,在他两三年前刚刚接手这家出版社的时候,惊讶地发现,编辑队伍中,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寥寥无几。要知道,这是一家以出版中小学教材和教辅为主的出版社,在漫长的时间里,它相当赚钱,各路神仙纷纷把亲友、孩子塞到这里。社长说,我谁都不敢得罪,就连那扫地的也好像来头不小。
这只是单位的入门特征,单位更是一种温暖而奇异、类似于家一样的所在。(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