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志强 陈明仿 徐甜莉
摘 要:大企业、大项目通常采取组合捆绑担保模式,但由于担保链涉及的企业众多、金额巨大,一旦出现风险,很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波及区域经济,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山东省威海市在处理大企业、大项目的担保链风险时,采取了在政府信用深度介入,实施采取风险资产分离、担保链切割和分类救助等方式,将辖内涉及多家优质企业和多家金融机构的XR集团担保链风险成功化解,为防范和化解担保链风险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担保链风险;政府担保;金融稳定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5-0053-05
一、引言
信用担保作为一种可以绕开抵押物缺乏障碍、通过提升企业信用等级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融资方式,近年来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满足企业日益旺盛的信贷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由担保规模不断扩大而形成的担保链风险也逐步显现,部分区域由担保链风险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经波及区域经济,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担保链风险已经成为当前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后,全国担保链风险案例频发情况下,及时寻求化解担保链风险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显得十分迫切。威海市在政府信用深度介入后,采取风险资产分离、担保链切割、分类救助等方式,将涉及多家优质企业和多家金融机构的XR集团担保链风险成功化解,为防范和化解担保链风险提供了新思路。
二、威海担保链风险个案描述
XR集团是一家集水产加工、船舶修造、港口服务于一体的民营企业,是“全国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威海市“出口创汇十佳企业”之一。截至2012年6月末,企业有资产总额26亿元,负债总额11亿元,近几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在1.2亿元和5000万元以上。
(一)担保链风险形成过程
1. 项目投资遭遇政策障碍。2009年,国际海运业务全面萎缩,由此导致的大量船舶闲置使船舶保养和维修需求增加。据调查,威海市每年约有1000多条不同船舶需要保养和维修,而全部相关企业只具备500多条船舶保养和维修的能力,仅占需求的50%左右。因此,作为船舶保养和维修的投资项目,干船坞项目具有较好的投资前景,在此情况下,XR集团决定先后投资兴建20万吨和30万吨的2个干船坞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2012年底完工,预期年利润为2亿元左右。另外,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求,企业还同时启动了5万载重吨和7万载重吨的2个通用泊位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6亿元,2013年底完工,预期年利润可达2.5亿元以上。
由于上述投资项目属于资金密集型项目,需要大量信贷资金予以支持,但经济危机爆发后,各金融机构普遍把船舶相关行业列入风险行业,干船坞和泊位项目在申请中长期贷款时遭遇信贷政策障碍,加上2009年初银监会在《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出台后,对金融机构发放固定资产贷款的管理更加谨慎和严格,XR集团的上述两个投资项目要想申请中长期贷款已无可能。
2. 试图通过信用捆绑弱化违规操作风险。由于投资项目前景诱人,而且已经投入大量自有资金,企业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筹措资金完成项目投资。在申请中长期贷款无望情况下,企业尝试通过申请流动资金贷款后挪用作项目投资,再通过自身利润或从小额贷款公司临时借款对到期贷款“先还后贷”,以此达到“短贷长用”的目的。而涉贷的8家辖内银行和4家域外银行虽然明知企业贷款用途有悖于政策限制,考虑到XR集团经营现状较好、净资产达15亿元、抵押充分的实际情况,仍决定予以信贷支持。但为弱化违规操作风险,涉贷银行要求XR集团与辖内的JH集团、XK集团、YD集团、GD公司、SF公司等7家优质企业的贷款提供互相担保,形成担保链,试图通过捆绑式信用担保减少信贷风险。
3. 虚构交易圈实现资金“空转”的过程中风险因素增加。2010年2月,银监会发布《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后,山东省银监局对辖内金融机构流动资金贷款的用途和流向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企业申请的流动资金贷款,80%以上必须采用“受托支付”,即直接支付给原材料和设备供给企业(上游企业)。在此规定下,XR集团继续维持贷款“短贷长用”遇到操作障碍。为绕开这一障碍,企业于2010年与潍坊某水泥厂和威海某渔业公司协商,通过虚构三方互相交易方式构建资金回流渠道,最终实现“短贷长用”目的。即虚构潍坊某水泥企业向XR集团供给水泥等原材料的情况,使企业申请的流动资金贷款流向该水泥企业,再次虚构该水泥企业向威海某渔业公司购买产品的情况,使资金流向威海某渔业公司,最后虚构该渔业公司向XR集团购买渔类产品的情况,使资金最终流回XR集团账户,继续挪用作项目投资。这一虚构的交易圈虽然变相实现了流动资金贷款的“短贷长用”,但在防止资金被截留甚至损失过程中,XR集团支付了较高的协调成本,仅2011年9月份,XR集团为继续使用9笔到期的1307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在“空转”过程中支付差旅费、资金汇划手续费等10万多元,风险因素进一步增加。
4. 企业资金链趋紧使信贷风险初步暴露。2012年,随着投资项目进展加快,企业向银行借款的规模继续扩大,截至2012年6月末,XR集团从12家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保理、承兑汇票的余额分别达81000万元、7668万元、8045万元(其中,担保合同金额79400万元、抵押合同金额74055万元、质押合同金额10552万元)。借款规模的扩大使企业财务费用明显增加,当年仅利息支出就接近7000万元,已经超过企业年均5000万元的盈利能力,加上企业虚构交易圈实现“短贷长用”过程中支付较高成本,XR集团的资金链明显趋紧。2012年6月,因资金周转困难,XR集团开始拖欠银行利息,截至2012年末,已拖欠5家金融机构正常利息349.5万元,同时,多笔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后无法及时支付,形成银行垫款1000多万元。
5. 担保企业撤保意愿增强使信贷风险升级。2012年9月,XR集团原副经理在该公司网站上发布了JH集团的负面消息,随后JH集团以公司准备上市为由,向各金融机构发函,停止为XR水产集团提供担保,致使随后到期的17500万元贷款面临脱保。XK集团因担保风险过大,于2012年9月和10月两次提出不再为XR集团提供担保,尽管随后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企业同意暂不撤保,但XK集团提出,如果政府不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措施,并尽快消除XR集团的风险因素,企业在担保贷款到期前必然撤保,则2012年底到期的22800万元贷款也面临脱保问题。SF公司、YD集团在经济危机影响逐步加深情况下,自身经营压力较大,资金链日趋紧张,无力支付XR集团可能出现的承兑垫款和违约利息,加上XR集团自身信用受损,不能继续为上述2家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互保关系演变为单方担保,导致SF公司、YD集团数次提出撤保请求。GD公司受上级部门的政策限制,无法继续为XR集团的1亿元贷款提供担保。截至2012年底,XR集团有近8亿元的贷款面临脱保问题,信贷风险升级。
6. 金融机构集中维权使信贷风险濒临爆发。随着企业欠息和银行垫款增加,涉贷金融机构更加关注信贷资产安全,均已制订资产保全策略,两家银行因垫款问题开启了司法程序,查封了该企业及担保单位的账户,在担保企业支付银行垫款后最终退出了XR集团信贷市场。其他涉贷的10家金融机构,除几家区域性金融机构外,对XR集团的信贷审批权均上收至上级行,并将XR集团的贷款等级调为关注类。尽管当地政府、人民银行全力协调,但涉贷的金融机构均表示,如果企业继续拖欠银行利息和垫款,将随时中止与XR集团的信贷关系,并通过向担保企业追索债务等手段进行资产维权,而大部分担保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经营形势已大不如前,难以承受资金被冻结、扣划甚至损失的风险,由XR集团的信贷风险引发的担保链风险濒临爆发。
(二)通过资产分离和担保链切割方式有效化解担保链风险
XR集团所投资的两个项目中,干船坞项目由于现有存量船舶对维修和保养需求较大,属市场短缺项目,预期前景较好,如果能通过救助顺利渡过风险期,使干船坞项目投资如期完成,投产后将可实现年利润2亿元左右,足以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张问题,并对该区域的相关行业产生积极影响。通用泊位项目虽然因国际国内海运业务持续萎缩,投资前景难料,政府救助的意义不大,但由于该项目风险通过担保链与其他7家优质企业捆绑,风险一旦爆发和蔓延,不仅会损害包括XR集团在内的8家优质大中型企业和涉贷的12家金融机构,危及社会稳定,导致银行信贷资产的损失,还会破坏区域金融生态形象,引发信贷资金外流,削弱区域经济发展后劲。基于此,地方政府、人民银行等部门对XR集团的信贷风险高度重视,并通过以下手段开始风险救助:
1. 资产分离。市政府在财政出资担保情况下,协调3家企业组建A公司,将XR集团20万吨、30万吨两个干船坞投资项目以赠与方式转让给A公司。而前景难料的通用泊位投资项目仍由XR集团所有和掌控。
2. 担保链切割。干船坞项目和通用泊位项目分离后,当地政府协调涉贷银行和相关部门彻底解除了干船坞项目贷款中原有的担保关系,用A公司的13亿资产抵押、协调某国有企业出面担保、地方财政提供再担保等方式替代原有的担保关系。干船坞项目从XR集团分割后,由于XR集团剩余的通用泊位项目年融资成本仅3000余万元,企业主营业务的年利润5000多万元,足以正常支付相关利息和费用,而且XR集团约15亿元的净资产可以充分覆盖该项目6亿元的信贷风险,因此,当地政府协调涉贷银行和相关机构,用XR集团的净资产作抵押,替代原有的担保关系,切断风险传播和蔓延途径,使信贷风险由“面”变“点”。
3. 分类扶持。由于干船坞项目的预期收益较高,属于优质资产,威海市政府采取全力扶持策略:一是协调相关机构将干船坞项目的承贷主体由XR集团变更为A公司,通过A公司资产抵押、某国有企业担保、财政再担保方式向农商行申请贷款9000万元,解决拖欠的承兑垫款和利息问题。二是协调涉贷银行做好存量贷款的到期“过桥”工作,确保投资顺利进行。三是针对该项目投资尚存1.5亿元资金缺口的实际,协调涉贷银行组成银团,按各涉贷银行在原存量贷款余额中的比例,新增项目贷款1.5亿元,通过专款专用、封闭运作的方式合理运用贷款,确保干船坞项目顺利竣工。四是协调涉贷银行将存量贷款和增量贷款利率全部调整为基准利率,减轻融资压力。对于通用泊位项目,由于市场前景难料,地方政府采取了有限扶持策略:在协调涉贷银行做好存量贷款“过桥”工作的同时,将存量贷款利率调整为基准利率,尽可能帮助XR集团减轻融资压力,顺利完成项目投资。至于项目投资完成后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政府不再介入,由XR集团自行承担。
在上述一系列措施下,干船坞项目和通用泊位项目的资金需求基本得到满足。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各金融机构为上述两个项目融资累计续贷、续签52笔,金额67982万元,其中,贷款20笔,金额34392万元;国内保理5笔,金额8760万元;承兑汇票27笔,金额24830万元。金融机构将项目贷款利率调整为基准利率后,为A公司和XR集团节约融资成本约700万元。目前,两个投资项目进展顺利,干船坞项目已接近尾声,市场前景较好;通用泊位项目2013年上半年即可竣工,虽然在海运业务持续萎靡的情况下前景难料,信贷风险尚存,但信用担保链被切断后,该风险已由“面”变为“点”。由XR集团超负荷投资引发的担保链风险得以顺利化解。
三、担保链风险成因分析
(一)博弈信贷政策是担保链风险形成的根源
从博弈视角看,理性市场主体的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一种博弈策略。上述案例中,金融机构、XR集团作为信贷市场主体与信贷政策展开博弈。金融机构面对信贷政策限制下的优质信贷主体,同时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对企业不予信贷支持;二是对企业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三是为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这三种策略中,第一种收益为0;第二种策略会受到监管部门惩罚而使收益为负的概率较大;第三种策略既不违背信贷政策,又能以较大概率获得收益。显然,作为理性金融机构而言,对XR集团予以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的策略是最优策略。但该策略对XR集团而言,并不能同时满足企业项目投资的中长期贷款需求,因此,金融机构和XR集团要想同时实现各自的收益,还必须在策略上再次展开博弈。本案例中,金融机构的博弈策略是:只能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且要求企业贷款用途的80%必须采用“受托支付”。XR集团作为博弈的另一方,所采取的博弈策略是:一方面采取流动资金贷款多次“过桥”,通过“短贷长用”满足项目资金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虚构三方交易构建流动资金贷款回流渠道,满足贷款用途“受托支付”的政策要求。XR集团的上述博弈策略虽然同时满足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条件和企业自身的中长期贷款需求,使双方趋于合作,但该策略也给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带来了安全隐患。作为理性金融机构,要维持预期收益,只能从防范风险角度再次提出博弈条件,即要求XR集团与另外7家企业形成互保关系,以此分散信贷风险,而7家担保企业同样为获得自身的信贷资金,也只能与银行和XR集团进行合作,并通过互保关系最终形成担保链。由于该担保链是金融机构、企业与信贷政策博弈的结果,且XR集团作为担保链企业的“短贷长用”策略随时面临信贷中断问题,企业虚构的三方交易策略还面临资金被截留以及高成本风险,因此,该担保链自形成之初就存在巨大的风险。
(二)超负荷投资导致的信贷风险在简单的捆绑式信用担保下升级
企业扩大负债投资是经济景气时期的普遍现象,但负债投资规模必须依赖于企业本身的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案例中,XR集团作为担保链企业之一,在项目投资过程中向银行借款规模高达9亿多元,仅利息支出年均近7000万元。虽然XR集团约15亿元的净资产表面上足以覆盖9亿多元的信贷风险,但从资产结构看,企业流动资金余额仅保持在5000万元左右,利息支付尚存在缺口,加上企业在虚构交易实现资金“空转”的过程中还要支付较高的协调成本,企业流动资金已不能维持正常周转的需要,负债规模已经超过自身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以致2012年拖欠利息349.5万元,并导致2家银行的承兑汇票到期后无法及时给付,形成银行垫款1000多万元。而欠息和欠款的出现,使XR集团本身的信用受损,不仅导致担保企业萌生撤保意愿,也导致企业项目贷款“短贷长用”过程中,贷款到期后从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或其他企业进一步筹集资金进行贷款“过桥”的难度加大,信贷风险增加。而该风险在简单的捆绑式信用担保下,很可能通过担保链波及其他优质企业,使信贷风险进一步升级。
(三)维权行为加速担保链风险爆发
在信贷市场中,面对市场前景好、预期收入可观的承贷项目或企业,如果出现临时性风险因素,涉贷金融机构不是集中收贷,而是进一步输入资金,贷款担保企业不是集中撤保,而是继续予以担保支持,这样企业完全可能走出困境,实现各自收益的最大化。理论上,如果项目投资中涉贷的金融机构只是一家,担保企业也只有一家(即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理想结果完全有可能发生。但目前的情况是,案例中涉贷的金融机构多达12家,互保企业多达7家,不同金融机构和担保企业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导致各金融机构和各担保企业的短期利益博弈行为,难免会有部分金融机构只为当前利益而采取一次性博弈策略,从而使其他金融机构明知压缩企业信贷规模会加速企业破产,危及信贷安全,却仍然争先恐后地收贷收息。同样,担保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竞相撤保行为。而竞相收贷和撤保都会加速担保链风险的形成和爆发。
四、担保链风险化解的有效性分析
(一)政府信用深度介入后,信用等级提升使信用担保更加有效
本质上,案例中的担保链风险是由XR集团的有效信用资源不能覆盖银行信贷风险,简单的捆绑式信用担保无效而引发的。因此,如果引入外部信用为企业增信并升级,使总体有效信用资源足以覆盖项目贷款风险,担保链风险的诱发因素就会因此消除。政府信用具有主体的权威性和强大的财政背景,比较优势明显,在优质企业出现临时性信贷风险,并已经波及区域经济时,政府信用的介入会大幅提高企业的整体信用水平,从而有效降低和消除信贷风险。案例中,当XR集团投资项目出现风险、市场力量无法解决时,地方政府采取财政扶持政策,利用政府掌控的其他资源优势和权威协调作用,通过财政再担保和A公司资产作抵押的方式,对存量贷款及时“过桥”,并按存量贷款份额对优质项目新增贷款1.5亿元,对存量和增量贷款实行基准利率。上述措施从本质而言,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政府介入,不仅能有效发挥财政担保作用,还能充分利用政府掌控的其他资源变相为项目融资提供增级服务,使信用担保更加有效。
(二)政府理性救助使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
作为理性的地方政府,其行为目的都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政府救助行为也不例外。面对企业项目投资中出现的风险,如果项目本身存在决策失误或没有市场前景,政府救助行为即使能帮助企业如期完成项目投资,也只能暂时延缓风险爆发,不可能从本质上消除风险隐患。但如果企业投资项目属于优质项目,市场前景广阔,当出现临时性风险,而市场力量无法解决时,政府及时有效的救助行为,不仅会使企业顺利完成项目投资,实现预期效益,还会因有效化解信贷风险,使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得以维护,增强区域经济对信贷资源的吸纳能力。
案例中,XR集团投资的干船坞项目是当前船舶行业的短缺项目,市场需求大,投资前景好,即使船舶需求和国际海运业务持续萎靡,大量闲置的存量船舶对保养和维修的巨大需求,也足以使该项目产生不少于2亿元的年利润,是典型的优质项目。正因为如此,当该项目出现临时性风险时,地方政府采取了全力救助的策略,通过资产分离、承贷主体变更、国有企业担保、财政再担保、协调涉贷银行降低利率等手段,使项目投资按期完成。而对于国际海运业务持续萎靡情况下投资前景难料的通用泊位项目,地方政府虽然也采取将干船坞项目分离的方式为XR集团减轻融资压力,并通过协调贷款银行降低利率等方式予以扶持,但考虑到风险隐患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地方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将项目贷款的原有担保关系彻底解除,用XR集团15亿净资产抵押对原有担保关系予以替代,切断风险蔓延途径,使信贷风险由“面”变“点”,即使日后因项目投资失误导致XR集团倒闭,风险主体也仅涉及XR集团本身和相关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的损失完全可以通过处置充足的抵贷资产得以弥补。可见,在地方政府的上述理性救助行为下,金融机构、投资项目、担保企业等相关主体不仅风险降到最低,也实现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五、结论与启示
本质上,案例中由企业互保关系形成的担保链,是金融机构、企业基于自身短期利益与信贷政策博弈的结果,由于企业为达到项目融资目的,在博弈中选择了“短贷长用”以及通过虚构交易实现托收支付等策略,虽然暂时满足了博弈各方的利益条件,但出现信贷中点以及资金被截留的风险明显增加,也加大了担保链风险发生的概率。
XR集团项目投资风险濒临发生时,如果涉贷的金融机构不集中撤贷,担保企业不集中撤保,担保链风险完全可能延缓甚至不发生,但理性的金融机构和担保企业往往会选择竞相退出XR集团信贷市场的博弈策略,从而加速了担保链风险的爆发。
地方政府利用政府掌控的资源优势和权威协调作用,对项目投资风险予以救助,从本质而言,是一种政府信用介入,只不过这种信用介入与一般的财政扶持方式比较,层次更深,可以明显提升项目融资的担保层次,使信用担保更加有效。
地方政府应根据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选择不同的救助策略,对于优质项目,通过资产分离、承贷主体变更、国有企业担保、财政再担保、协调涉贷银行降低利率等手段予以全力救助,而对于存在风险隐患的项目,采取适当救助的同时,通过协调相关机构解除原有担保关系,将风险由“面”变“点”,在使金融机构、投资项目、担保企业等相关主体风险降到最低的同时,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毓.企业资金链断裂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河北金融,2009,(1).
[2]张乐才.企业资金担保链:风险消释、风险传染与风险共享——基于浙江的案例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0).
[3]吕江林,郑丽莎, 童婵.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管控策略探析[J].武汉金融, 2010, (8).
[4]施春荣.金融抑制、民营企业担保链风险及金融深化——金融危机背景下绍兴民营企业遭遇分析[J].金融经济,2009,(9).
(特约编辑 赵映光;校对 XY,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