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珂 平晓冬 孙欣华 郑玉宝
摘 要:我国流动性在宏观层面是宽松的,在微观层面却是偏紧的。本文对这种“矛盾”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刺激政策和表外业务的大量发展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两大原因。基于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了解决上述结构性难题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流动性;主动管理;创新工具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5-0026-04
一、引言
1959 年,英国的“货币体系运行研究委员会”在其Radclife报告中较早提出了货币当局应当对流动性进行控制,“流动性”一词就此被人们接受。早期的流动性主要与“过剩”相联系,随着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我国流动性状况变得比较复杂。流动性的概念至今仍然存在争议,根据不同的层次,有的定义为三种:市场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银行体系流动性、货币流动性;有的定义为两种:微观流动性和宏观流动性,微观的流动性主要指资产变现能力,宏观流动性指银行体系的资金充裕程度。本文将流动性分为两个层次:微观层面的流动性主要指金融机构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调节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在确保微观流动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最大利润;宏观层面的流动性主要是特指一种货币现象,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即通常所说的信贷、狭义货币M1或者广义货币M2。为了进一步了解宏微观流动性存在的差异,本文通过收集相关的数据,从不同视角来比较分析近3年的流动性状况。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分析流动性状况得出的结论理应是相同的,然而比较分析发现得到的结论却恰恰相反。显然,这种违背一般规律的“矛盾”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二、宏观流动性与微观流动性的“矛盾”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备付金率等相关指标的数据全部来源于万得数据库;M2余额及增长率、GDP增长率、CPI增长率等相关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
(二)我国宏观层面的流动性
(三)我国微观层面的流动性
微观层面流动性的观测指标很多, 既有监管上常使用的较为粗略的指标, 也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过程中使用的较为精确的指标。我们在进行分析时, 限于数据的易获得性, 选取了备付金比例和存贷比作为微观层面流动性的衡量指标。
1. 备付金比例。备付金比例指标是指商业银行库存现金加上中国人民银行备付金存款余额与存款总额之比。该指标值越高,说明流动性状况越好。
2. 存贷比。存贷比即贷款余额(或平均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 或平均存款余额)之比。一般来说,该比率越高,流动性越差。
2010—2012年3年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人民币超额备付率情况见图3。从图中数据可以发现,超额备付率从2010年开始,始终是在下降的,同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却在不断增加。这说明,金融机构流动性在不断下降,而风险隐患和内在脆弱性却在不断积累。这种结论也可以通过微观金融主体的相关经营指标来进一步验证,见图4。这两组数据得出了一个微观金融层面的结论:微观层面的流动性是偏紧的。
也就是说,流动性受前期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滞后作用的影响,在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基础上,存在过剩问题,宏观层面整体上是相对宽松的。但是从衡量微观主体流动性的监测指标来看,微观金融主体的流动性总体上却是相对偏紧的。
三、流动性“矛盾”现象的解释
(一)前期的经济刺激政策
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的快速企稳回升,我国在2009年和2010年出现了信贷高速增长的局面,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达到9.6万亿和近8万亿。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经济社会,使得宏观层面整体流动性过于宽松。在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中,金融机构大量投放信贷,却放松了对风险的审慎管理,使得金融机构积累了较高的风险,出现不良贷款的概率不断增加,不良贷款的大量积累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通过数据,我们还会发现,2009年、2010年中长期贷款占比分别达到70%和78%。如果按照建设周期为3—4年来看,未来两年可能是还款比较集中的时期,这种流动性矛盾现象仍将存在。
(二)表外业务的大量开展
从央行统计数据来看,2002年以来,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在不断下降,2013年1季度比2002年下降了1倍以上。从万得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理财产品余额自2009年底的不足2万亿元,增长到2012年底的7.1万亿元,3年间增长了3倍以上。这两个与中国表外业务相关的数据都在创历史新高,说明了当前国内表外业务正在大量开展。
表外业务是一种过度的信用扩张,这种过度的信用扩张并不能与实体经济基本的融资需求相匹配,快速增长的融资需求也没有流入实体经济,只是将不同层面的流动性相互转换来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但转换过程中的风险却并未减少,出现损失的风险也在加大,损失的不断积聚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在顺周期过程中,只要中国经济在增长,这种风险就不会暴露出来。但是,如果经济出现逆转,表外业务存在的潜在高风险就可能会全面暴露。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宏微观层面存在的流动性矛盾较为突出,并且将长期存在,金融体系所聚集的流动性风险也越来越大。
四、主动管理流动性的条件
为了能够解决上述的结构性难题,货币政策需具备两大特点:主动性和丰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在主动管理流动性的过程中,使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来管理宏观层面的流动性,创新一批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来满足微观金融主体的流动性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将流动性管理纳入宏观审慎政策中,探索建立逆周期的“内在稳定器”的流动性管理机制,主动管理流动性。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