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农村金融排斥

2013-07-04 02:53隋艳颖夏晓平
金融发展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违约风险农村金融

隋艳颖  夏晓平

摘 要:本文构建了不同收入层农户的借贷违约风险结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深入分析了不同收入层农户的违约风险、对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和不同收入层农户所遭受的金融排斥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农户高、中、低三个收入层中,金融资源倾向于流入高收入层,高收入层最不容易受到金融排斥。中收入层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却最容易受到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排斥。低收入层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需求不足,受到的金融排斥更多地表现为自我排斥。因此建立一个多元化格局、适合不同收入层农户金融需求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提高农村金融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农村金融排斥的一个合理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资源; 违约风险; 金融排斥;收入分层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5-0008-06

一、引言

我国的农民承担着自然、市场、政策等多重风险,贷款是农民抵御风险、缓解流动性约束和平滑消费波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并不理想,金融资源错配、信贷分配失效、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低、金融排斥严重等问题使金融资源支持“三农”的功效大打折扣。我国农村金融供给采用的基本方式是政府主导带补贴性质的指令性信贷方式。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村金融机构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在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难以权衡。从需求角度分析,不同收入层农户的资本积累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金融资源的需求强弱不一,但农村金融机构通常将其统一定义为高风险、低收益群体,从而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排斥农村,割裂了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联系。

国内关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研究多集中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是否有效,配置效率对农业经济增长、农民收入提高的作用效果等方面,如钟笑寒(2005)、朱喜(2006)、杨栋(2007)等人的研究。鲜见有人对不同收入层农户的金融资源配置进行研究,而专门对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引发的金融排斥的研究更是一项空白。当前金融机构面向农村市场时,无视不同收入层农户金融需求的差异,先验地统一定义农户“高风险、低收益”的信贷特征假设,可能恰恰是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错位、利用低效的症结所在。基于此,本文拟从农村金融(本文研究中的农村金融仅指农村正规金融,并未涉及到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出发,分析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同收入层农户的违约风险和借贷收益,对不同收入层农户的金融需求和金融机构的供给优先进行配对,并根据配对结果来揭示不同收入层农户的金融排斥类型,进一步从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缓解农村金融排斥的角度提供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学术界纷纷围绕农村金融相关的问题展开研究。特别自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以来,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更加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低效也已成为各界共识。相关的研究表明,一个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在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但是,经济转型的国家由于缺乏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国家的财政、金融部门对农村资源的配置效率是低下的。OECD(2001)通过对我国农村经济体系进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他们认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问题是农村信用和风险管理市场不完善,地方政府的趋利行为、寻租行为造成财政、金融资源低效配置和大量转移。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资金配置功能,我国缺乏合适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已经成为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政府常常被赋予扶持农业信贷的重任,指令性的农村信贷模式导致他们为农民所提供的越来越低息的信贷对于刺激农业发展的效果微乎其微。在缺乏稳定的农业资本形成机制的大环境下,支农资金的增加不仅无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还起到了抑制作用。农业对政策信贷依赖性强,金融机构的农村贷款投入在长期与农民收入、农村投资之间不存在均衡关系,在短期也未能有效地促进农村投资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和资金配置效率低的双重瓶颈。另外,地方政府“政绩至上”所引发的投资冲动和不规范行为往往使大量的农业信贷资金和财政支农资金从农业流向其他行业或者被挥霍浪费掉,造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状况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缓解。特别是在农信社的改革中,当地方政府介入后,农信社的信贷资金供给出现明显的“错配”现象,“错配”的程度也随着地方保护主义的强化而加重。在农业信贷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中,二者之间的弱相关性、单向传导性及农业弱质性与信贷资金逐利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农业对信贷资金缺乏吸引力,阻碍了信贷资金流向农业。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不仅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加剧了农村受到金融排斥的程度。农村金融机构为了缓解资源配置低效率的压力,大幅度地撤并其基层分支机构,导致了农村金融的空白。由于这一空白未能被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填补,“撤并事件”对农村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脱农变异”、信贷配给不足现象普遍。据银监会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07年末,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户数占到全国农户总数的32.8%。但在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中,仍有近40%农户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大量农户被农村金融机构排斥在外。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涉及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各个方面,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为本文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经验和方法上的借鉴。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对农村资源配置的影响上,研究视角和切入点也大多集中于农村金融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针对农村金融资源的直接配置对象农户的影响分析较少,对不同收入层农户金融资源配置分析也仅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出现过。因此,在现行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对不同收入层的农户制度安排是否适当?哪一个收入层最容易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受到排斥?回答清楚上述两个问题,可能对重新设计农村金融的供给方式、提高农村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更有意义。所以,本文研究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从不同收入层农户的信贷资金需求特征这一视角出发,探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对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及其受到金融排斥的状况。

三、不同收入层农户借贷违约风险结构模型

(一)Black-Scholes-Merton违约风险结构模型

1973年美国金融学家布莱克和斯科尔斯(Black和Scholes)首次提出了后来被称为B-S模型的期权定价公式。1974年默顿(Merton)提出了将期权定价理论应用于公司价值评估的方法,并利用期权理论进行了定价分析,形成了Black-Scholes-Merton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基础。在该模型中,对违约风险的测度表述为:如果只存在单一的账面价值为D、到期日为T的债券,假设在T时刻,当AT≤D时发生违约。其中,AT为公司总资产价值的买方期权。该模型认为,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资产A的总价值大约等于股票市场价值和债务账面价值之和。在时间t向T运动的过程,从资产价值在到期日T的概率分布中就可以得出违约概率(见图1)。

(二)不同收入层农户借贷违约风险结构模型

金融机构信贷决策是一项复杂的金融工程,金雪军等(2008)通过研究违约风险与贷款定价的内在关联、贷款定价中违约风险的理论、违约风险与贷款定价的实证分析等问题发现:违约风险通过降低信贷市场效率和信贷合同价值影响金融机构贷款定价决策。因此研究不同收入层农户的违约风险,对分析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构建不同收入层农户借贷违约风险结构模型基于两个基本假设:

假设1:农户资产总值符合对数正态分布。

对数正态分布的机理是当某个随机变量受到许多独立的随机变量“均匀”影响时,该变量是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相关研究证明反映系统规模大小的社会经济指标可以用对数正态分布来描述。其中,社会经济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系统状态的特征量,其绝对量可以从总量上反映系统规模大小,如人员总数、产值、资产总值等。农户资产总值可以作为描述农村社会经济指标的绝对量。依据上述推理,可以认为农户资产总值符合对数正态分布。

假设2:农户是厌恶风险的。

2. 放宽假设条件,仅假设[μ1=μ2],由于[A1=A2],相同额度的生产投资,较低收入层的农户需要借入更多的资金满足生产,即[D1

四、不同收入层农户金融需求与供给配对及金融排斥类型划分

相对经济效益而言,“三农”事业的社会效益更为明显,但是金融机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追逐经济效益也无可厚非,利益驱使农村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资源服务的过程中,明显排斥低收益的农村地区。即使服务农村地区,金融资源也倾向于流入高收益低风险客户群、排斥低收益高风险客户群,重视商业化最优、忽视社会化最优。在初始资本、风险收益、信贷成本三大因素影响下,农村金融资源需求主体对金融资源需求差异化特征明显。所以同质化的金融资源供给和差异化的金融资源需求无法达到合理匹配,需求与供给的严重错位,使本来就遭受金融排斥之苦的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程度愈发严重。

(一)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供给方面

(二)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需求方面

假设农户的借贷违约概率为[ρ(X,m)],其中[ρ(X,m)∈[0,1]]是[X]和[m]的函数,则农户借贷者取得预期最大收益的概率为[1-ρ(X,m)],需要支付的利息成本为[i],交易成本和其他隐性成本为[z],收益为[R]。为了分析简便,假设农户借款数额为1。

农户不同收入层的借贷需求决策为:

(三)小结

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在农村金融交易市场上,最容易达成的交易组合为([E1,R1])。此时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高收入层均达到了效用最大化,这也解释了在农村金融信贷配给中,富裕农户更容易获得贷款的现象。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高收入层相对其他收入层显然更不容易受到农村金融机构的排斥。

2. 最难达成的交易组合为([E3,R3])。由于最低收入层农户违约风险最高,农村金融机构对其提供借贷也更为谨慎,申请条件也较为苛刻。比如提供抵押物,低收入层一般都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物作担保。对于低收入层,他们获得信贷的目的可能更倾向于平滑消费,而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农户的生产投资资金需求。从供给角度看,低收入层的金融资源供给明显不足,受到了严重的信贷资源约束。农户中的低收入层出于对借贷收益性和风险规避性的考虑,即使投资机会有利可图,也不愿意向农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不足。这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形成了一个“真空地带”。巴德汉和尤迪曾经提出,农村居民越是贫困,利用信贷平滑其波动收入流的动机就越强。但是,由于“真空地带”中缺乏金融资源运动,这种平滑作用可能会无法实现,这也就大大降低了农户中低收入层的借贷动力。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低收入层存在双向金融排斥,一方面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机制排斥,另一方面是低收入层的自我排斥,自动放弃获得金融资源的机会。

3. 介于中间的交易组合为([E2,R2]),主要体现了中收入层农户在农村金融交易市场中的地位。这一收入层有借贷的动机,但是受到了违约风险和借贷收益的限制。农村金融机构在其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给中优先考虑的是高收入层。因此,中收入层的借贷需求很难得到满足。现实的情况是,在农村金融交易市场上,高收入层有借贷需求并能够得到金融供给;低收入层没有借贷需求或借贷需求不足,并且也得不到金融供给;中收入层是有借贷需求,但是难以获得金融供给,成为当前农村金融供给排斥的主要对象。朱喜、李子奈(2007)的研究显示,从借款的收入分布来看,可用资金的分配明显偏向于富有的农户。收入最低的15%的农户得到的借款只占到总量的6.0%,而收入最高的30%的农户得到总借款的48.3%,借款向富有农户集中的趋势十分明显。借款对最贫困和最富有的农户的收入作用不明显,但是显著促进了中低收入农户产出的增加,其产出弹性约为0.08。以上表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资源的这种配置方式,导致了最有活力的中收入层难以得到信贷支持,受到严重的金融供给排斥,这明显降低了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置机制导致农户中占多数比例的中低收入层无法获得资金支持,迫使其在需要资金支持时更多地转向非正规金融。根据马晓青(2010)对5省1412个农户样本融资偏好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样本农户在具有资金需求时首先选择求助于非正式渠道,只有不到20%的农户会优先考虑向正式机构融资。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基于农户收入分层的视角,本文对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与农村金融排斥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收入层的农户信贷违约风险存在差异:高收入层农户的违约风险最低,低收入层农户的违约距离最短、违约速度最快、违约风险也最高。(2)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低收入层农户并不是受到金融排斥最严重的阶层。从金融供给方面看,低收入层农户受到的金融排斥最严重,但从金融需求方面看,由于低收入层农户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匮乏、风险承受力低、维持生活的意愿高于扩大生产的意愿,因此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较低。低收入层农户实质上不是受到了金融供给排斥,更多是源自于有效需求不足的金融需求自我排斥。(3)从风险收益性来看,中收入层农户是农村金融市场上最具活力的一个阶层,也是受到金融供给排斥最严重的一个阶层。一方面他们信贷需求旺盛、信贷边际效用显著,另一方面由于风险高于高收入层而使他们受到严重的金融供给排斥。与高收入层相比,中收入层农户主要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取得收入,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他们只有很少的个人财产,几乎无法提供正式的贷款抵押物。因此,信贷资源倾向于流向高收入层,中收入层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种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的错位,明显降低了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取决于农村金融资源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农村金融排斥无论是信贷约束还是自我约束都离不开对金融资源需求主体的特征差异分析。在没有明确不同收入层农户金融资源需求特征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的数量,而不考虑信贷分配效率,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对准确定位农村金融排斥主体、缓解金融排斥程度也是低效的。因此,建立多元化格局的农村金融体制、改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适应农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对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缓解金融排斥可能更为有效。

具体而言,对于高收入层农户,他们有一定的资本积累,能够满足信贷抵押要求,借贷资金多用于生产性投资,经营风险相对较小,更适用于现有商业性的农村金融模式。但是相对服务城市而言,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的比较收益仍然是较低的,这就需要政府按照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业绩提供一定扶助和补贴,调动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对于中收入层农户,他们资本积累不足,几乎无法提供正式的信贷抵押物但又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其借贷资金既要用来维持生产又需要平滑消费,不确定性较大,但是信贷的使用效率却最高。目前,我国农村地区设立的中小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的经营特点对这一阶层更为有利。但是,为了降低借贷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避免逆向选择问题,中小金融机构常发生“偏农脱农”行为。因此,需要通过给予政策性优惠,建立金融保险配套机制,降低中小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增强其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低收入层农户,他们的资金需求主要是用来维持生存性消费。对这一阶层,任何具有商业属性的金融模式都不适应,他们一方面表现为信贷需求弹性为零,不接触任何信贷资源,仅维持现有生存状态,变动意愿不强,另一方面表现为信贷需求弹性为无限大。为了平滑突发性消费,他们可以接受高成本的信贷资金,并且多数情况以违约而告终。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而言,这一阶层绝对不会是他们首选的目标客户群,扶贫式的资金支持模式可能更为有效。但是也要防止产生过度依赖行为,扶贫资金支持模式要从“输血模式”转化为“造血模式”。综合看来,只要理顺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过程,明确农村金融排斥的主要群体和排斥类型,也就确定了不同收入层农户受到金融排斥的程度和类型,从而可以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制、探索一对一的资源配置模式来有效缓解供需错位所导致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的现实压力。

参考文献:

[1]陈雨露,马勇.地方政府的介入与农信社信贷资源错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4).

[2]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J].北京大学中国经济中心讨论稿,2003,No.C2003026.

[3]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吴恒煜,张仁寿.结构化模型中违约概率的比较静态分析及实证[J].系统工程,2005,(5).

[5]杰弗瑞·A·杰里,菲利普·J·瑞尼.高级微观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Koester,Ulrich.CAP is Something We Can be Pround of,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Kiel,2000.

(特约编辑 齐稚平;校对 YJ,SJ)

猜你喜欢
违约风险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助学贷款制度的违约风险与防范机制分析
基于Logistic模型的校园贷违约风险因素分析
公司债券违约的财务预警体系
贵州高校助学贷款学生特征及还款违约风险初步分析
利率市场化程度对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