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借鉴日本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经验

2013-07-04 08:52安炳丽
对外经贸 2013年11期
关键词:日本银行中资分支机构

安炳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24)

一、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是指现代银行出于扩大利润、降低成本和规避风险等一些动机,到海外建立分支机构,将经营业务的区域范围由国内不断拓展至海外,从而形成国际化经营格局的过程和状态,主要包括业务国际化、机构国际化、管理国际化、监督国际化等,从而实现银行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

(二)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历程看,中国银行1997年在香港设立第一家分行,最先迈出国际化步伐,是迄今为止境外机构网络分布最广的中资银行。截至2012年年末,中国银行已在全球设立了613家境外机构(如图1),海外资产总额高达31342.31亿元(如图2)。从1992年建立新加坡代表处以来,中国工商银行先后以新设和兼并重组的方式在香港、东京、汉城、纽约、法兰克福、卢森堡、伦敦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和我国经贸往来地区建立了252家境外分支机构,客户贷款平均收益(海外部分)高达4766.54亿元。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新加坡、首尔、东京、约翰内斯堡和法兰克福等地设有10家分行,并拥有2家代表处和4家境外附属公司,客户贷款平均收益(海外部分)高达3938.78亿元。中国农业银行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地设立了4家分行,并在东京、纽约等地设立了代表处,客户贷款平均收益(海外部分)高达1643.08亿元。此外,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迈出了国际化步伐。

二、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因

图1 我国各行境外分支机构情况

图2 中国银行海外经营情况

(一)垄断优势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H.HYMER)在其博士论文《一国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他认为,保证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利可图的必要条件,是这些企业应具备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垄断优势,而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又源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在市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存在着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或者造成市场不完全的政府对企业竞争的干预,而使跨国企业在国内获得了垄断优势,并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加以利用。对商业银行来说,影响其经营国际化的市场不完全或不完全竞争有以下情形:金融产品市场的不完全、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和政府政策带来的市场不完全。

日本在进行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之初,美国的跨国银行早已遍布全球,西欧国家的海外机构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面对这样强劲的对手,“新来者”日本须拥有雄厚的竞争优势和独特的手法,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日本银行利用自己潜在的经济效益和国内的高储蓄率,大胆采取了低利息、大规模的战略:即以低于竞争对手的利息率扩展资产业务,选择市场中对数量敏感和价格易变的产品或者区域作为突破口,实行大业务量来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两种手法的结合使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自2006年12月11日起,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纷纷通过参股国内银行或设立分行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对中资银行来说是一个政策支持,同时中国也具有日本高储蓄率这一优势,中资银行在2006—2012年间的海外扩张中取得了质的飞跃。

(二)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理论是由伯克莱(Pete J.Buekley)和卡逊(Mark C.Casson)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用于系统说明跨国公司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化是企业内部化过程超越国界的表现,跨国公司就是在将其资源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内部转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罗格曼(Rugman)等人开始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国际银行活动。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着特定的差异,国际化银行成为这些不完善性内部化的载体。他认为,由于国际市场上各个市场之间的不完善性和差异性,国际化银行可以利用国际多样化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国际金融市场上内部化利益要大于国内市场。在内部化过程中,国际化银行能比在国内市场上经营的国内银行获得更多的收益,而且由于跨国公司在外国市场上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要负担生产成本及其他额外成本,而跨国银行仅在外国市场上从事金融服务业务活动,其成本较低,因此,跨国银行业的潜在优势要远远大于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跨国公司。

中资商业银行通过在世界金融中心建立分行,可以共享便利的金融环境、高端的金融人才和良好的金融氛围;通过在南非、南美等新兴市场设立海外机构,可以扩大客户群体;通过在政策放松的东道国设立海外机构,可以享受东道国政策的优惠,再加上跨国银行在海外市场从事金融和销售活动负担的成本较低,因此,中资商业银行通过建立海外机构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三、日本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

(一)竞争战略

日本居民的储蓄率一直高居发达国家之首,平均达20%以上。战后相当长时期内,证券金融发展滞后,使银行处于资金分配的主渠道地位。资金几乎完全通过银行储蓄注入国内经济循环。1973—1975年危机之后,日本经济转入低速增长,国内吸收储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巨额的贸易顺差资金也要寻求出路。如果这些资金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不但会扰乱国内经济秩序,还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不良影响。结果,大量资金流入日本银行的国际活动中,给日本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布局战略

日本银行网的分布相对集中,具有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集中于各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巴林及东京离岸金融市场;二是集中于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拉美、东南亚、西欧和中东。

地理分布特征反映了日本银行国际化中的布局战略:既要维护与日本企业的传统关系,又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种有利机遇。日本倚重伦敦的重要原因有取得外币资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来提高知名度、熟悉先进的国际金融市场、以此为中心向欧洲市场的其他地区辐射。日本银行还逐步深入英国经济内部,向英国公司及英国地方当局提供信贷,涉及的部门包括金融服务、商业、建筑业及制造业等。在美国,日本银行集中于两个区域:在纽约参与国际金融交易,在加利福尼亚州集中于工商客户的金融服务。因为加州是日本企业最密集的地区,是整个亚太地区对美贸易的重要口岸,也是美国众多小银行的根据地,日本有意通过兼并这些小银行来拓展其业务。从总体上看,日本银行在美国偏重于工商客户服务,因为美国是日本商品的最大输入国。在中东,作为日本所需石油的重要供应地,日本银行在中东设立分支机构,其目的是保证石油供应稳定。

(三)组织战略

以什么方式、通过哪种途径、以何种组织形式进入市场,对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进入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内外部众多因素。从内部来看,主要包括银行自身的经济实力、承担成本费用的能力、业务特长、客户的地理分布和业务需求、人才的配备、管理水平和经验等。外部因素包括目标市场的结构、竞争程度、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经济前景。日本银行在其国际化发展初期,主要采用设立附属机构的形式向美国扩张,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则凭借其巨额贸易盈余和剩余资金在境外进行并购。并购迅速高效地解决了日本银行国际化人才匮乏、技术水平落后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将日本银行国际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三点重要启示:第一,竞争战略选择方面。日本利用当时国内资本充裕的有利条件,进行大规模的低息战略,为其国际化打开了通道,赢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第二,布局战略选择方面。日本银行在国际化过程中,注重选择与日本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并且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既保证本国对外贸易的需要,又使日本银行充分参与世界的金融活动。第三,组织战略选择方面。在进入方式的选择上,日本银行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和结合进入市场的目的,采取不同的进入方式。通过这些多元化路径的选择,日本银行成功地以较合适的方式,进入了别国市场。

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策略

(一)建立境外机构

1.建立境外机构的组织形式

(1)建立分行、子银行、境外附属公司和境外代表处

中国农业银行境外机构采取的方式是分行、子银行、境外附属公司和境外代表处;中国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境外机构采取的方式是分行、子银行和境外代表处;中国银行是中国首家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截至2012年年末,各行境外机构总数及选择的方式如表1。

表1 我国各行建立分支机构情况

(2)并购

银行海外并购一般是指兼并和收购。兼并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银行合并组成一家银行,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银行吸收一家或者多家银行。收购指一家银行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银行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银行的控制权。

表2 中国银行业近年部分海外并购案

2.建立境外机构的区域

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大部分分布在亚洲地区,而在国际金融中心的海外机构数量还比较少(见表3),如何改变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布局,李咏梅(2007)提出,银行国际化一般都按桥头堡式—重点式—全球式布局的演变顺序由简单到复杂地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国际业务。桥头堡式布局,只在少数几个国际金融中心或对外业务量集中的地方设立分支机构,作为母行与国际市场联系的桥梁,起进一步发展国际市场的前哨作用。重点式布局,在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设立分支机构,有重点地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全球式布局,在全世界各个金融和贸易地区,广设分支机构,开展全球式的业务活动。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布局应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确定区域重点。

(1)以香港市场、新加坡市场为中心辐射亚洲市场

香港、新加坡都是亚洲地区经济金融中心,金融市场相当成熟,市场规范、法律健全、监管严格、与国际接轨,居住的群体大部分是华人,且都实行自由港、低关税制度,另外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

(2)向欧美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推进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在欧美地区建立的海外机构数量较少,原因是欧美有些地区对中资商业银行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设置了较高的进入门槛。欧美市场拥有世界最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丰富的金融资源,充裕的融通资金,先进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金融创新能力,努力发展欧美市场将有助于我国银行进入国际主流金融市场,全面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在欧美地区建立分支机构,可以使得中资商业银行享受到国外最发达的金融市场、相对健全的金融制度和自由的金融竞争环境,得到最健全的发展。

(3)以日韩为区域国际化经营重点

银行海外扩张的主要动机是跟随客户,也就是说跟随其客户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并为之服务。由于银企之间这种密切联系,FDI的增加必然会刺激跨国业务的发展,带动银行网络的扩大。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韩国际贸易也在快速增长。因此,在日韩两国设立经营机构是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在今后一段时期的目标。同时,我国加入WTO以后,日韩政府也打破以前的种种限制,采取对等开放的原则,欢迎我国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在本国建立分支机构。

(4)关注南非、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

南非、南美、中东等地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前景广阔,近些年,中国开始与这些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因此,中资商业银行也应该关注南非、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

表3 我国各银行境外机构覆盖区域

资料来源:各银行年报

(二)境内外业务的有机联动

现阶段中资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有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覆盖范围较广。但是除了中国银行已经达到了国际化进程的第三阶段,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的境外机构数量和服务,距离跨国银行的标准还相差甚远,并没有全方位开展业务,市场份额较小。因此,中资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锁定特定目标群,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扩张海外业务,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扩大市场份额。这样也可以实现目标范围的差异化或者低成本。

1.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全面开展各项金融服务,扩大市场份额

(1)亚洲新兴国家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同中国贸易往来频繁。在亚洲新兴国家全面开展各项金融服务除了具有区位优势以外,还由于观念、文化等的相似降低交易成本。

(2)对外贸易密切,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在亚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民币已成为边贸重要的结算币种,并非正式地成为边境地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货币。

(3)亚洲国家除了新兴市场以外,其他国家的银行业并不发达,竞争力相对较低,增长势头良好。

2.拓展欧美市场及其他新兴市场,开展批发和投资业务

在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初期,竞争优势不突出,只能根据企业国际化的要求和东道国的国际中心优势,有目的地设立分支机构,开展批发投资业务,熟悉市场,积累一定的经验。随着本国跨国公司日益增多之后,国际业务和客户基础越来越大,在时机成熟时,利用发达国家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进行大规模的收购扩张,全面进入当地市场。

[1]吴晓云,陈怀超,李辉.中资银行跟随客户的国际化动机与区位特征:基于2005—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2012(2).

[2]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课题组.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研究[C].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调研报告评选获奖论文集,2005.

猜你喜欢
日本银行中资分支机构
承德银行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实施细则
起底中资房企海外债
中资美元债券责任管理:流动性压力下的主动应对
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举行分支机构工作推进会
2016年中资海外矿产能源投资报告
用人单位分支机构的职工如何确定缴费地
日本银行独立性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