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军
【摘 要】当前,全国各地城乡中学的课改浪潮中,老师们都在积极地构建高效课堂,尤其是思想品德这样的课程,由于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决非易事,很多思品课上,把学生上得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整个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不是老师的“一言堂”,就是随便找一些多媒体课件或准备几个生动的案例,自认为本堂课效果颇佳。结果呢?学生们被弄得云里雾里的,不知道在学什么,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了。笔者虽已从事中学思品课教学二十余年,就如何真正才能构建一个高效的思品课堂,常常会觉得力不从心,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想无论怎样上思品课,应该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关键词】高效课堂;思考
一、调动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生命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然而笔者认为,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仍是“灌输---接受”,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思品课又不同于其它课程,本身理论性就较强,再加上中学生本身的理论知识储备较少,对有些知识点即使老师讲得再透彻,他们也只是一知半解,长此以往,必然导致知识与能力相脱离,教学与做人相脱节,使大部分学生逐渐成为机械记忆的容器,养成依赖的学习心理和习惯,无法在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也很难对思品课的学习产生欲望和兴趣,久而久之,思想品德课固有的科学内涵会被淡化并丧失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最终必然会导致他们在思品课的课堂上昏昏欲睡,即使老师准备得再充分,上得再精彩,对他们当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当然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不是件易事,要求我们教者深入研究教材,专研教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处处留心,随时随地都可利用一切手段来调动他们的兴趣。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相亲相爱一家人”,我在导入时播放了歌曲《让爱住我家》,学生的身心随着音乐得到缓解,自觉不自觉地感到家庭的温暖。融入情感体验,把音乐和教学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教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时,我就会根据教材中一个“法律家族会”因势利导,让学生扮演宪法、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等成员在大会上纷纷发言,进而明确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们在笑声中凝思解疑,可谓“乐在其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由情入景,由景入学,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我想这比教师在讲台上一千遍一万遍的讲述的效果要强过百倍,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是举不胜举,有时可巧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有时也可利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总之,我们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一个观念,要想构建高效的思品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生命线。
二、清晰的教学思路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因此,简单是高效课堂的第一要素。所谓简单,就是要求教学力求做到教学内容清晰、简约;教学环节和程序要简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必要环节上踏踏实实、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否则,就会出现:“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局面。而我们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或观摩课上,教学的手段是层出不穷,犹如“花式篮球”一样,动作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连声叫好,但重点却不知道放在哪里,认为手段多多益善,样式越新越好,结果是一堂课下来,自己累得腰酸背痛,而学生却收效甚微,而要做到简洁,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须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要求能高屋建瓴、由浅入深;其次,教学还应做到深刻,这是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所在,所谓“深刻”,笔者认为它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文本内容有精确的归纳与提炼,并能适当地加深与拓展,当然不是教师来“故弄玄虚”,而是学生积极充分学习的生成。初中阶段的思品教材内容知识性不是很强,且往往又是话题式展开,所以学生学习中,势必有发散思维后的新收获;第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体验、思考和分析,从而能判断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三,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即运用所学道德知识,在健康的道德情感的引导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情感问题,并能在课后自觉实践在课堂上初步确立的道德信仰。
总之,只有教师对所上的每节课之前需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然后来由浅入深地付出实施,而不是象把一只猴子放到一块玉米地里那样,看到了玉米,它就会乱抓,这里一把,那里一把,到头来,是杂乱无章,无目标无重点,心里想着是每颗玉米都要,结果却什么都没得到。
三、师生的有效互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步骤
课改后的思想品德课堂,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意味深长的人生启迪,让人耳目一新,师生互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欣赏之余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活动只是“认真地走过场”“为活动而活动”这种追求时髦,不切实际,忽视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做法,是永远不结果实的花朵,而真正的师生有效互动,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莫用“满堂问”取代“满堂灌”
经常参加一些观摩课或公开课的活动,在教师点明所学目标之后,问题如炮弹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跑出来,让学生应接不暇。他们或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教师也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简单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整堂课学生疲于应付,身心交困。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教师严格按照课本的知识体系教学,很少顾及学生的能力层次,思维特点和认识结构,忽略学生的个性特征,师生缺乏必要的沟通,课堂气氛往往沉闷、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挫,主体地位难以发现,但如果象上面的那种“满堂问”模式,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因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而显得繁而无序,琐而无纲,一节课下来,教师一问到底,似乎轻松自如、游刃有余,这种课堂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实际上,提出的问题多数针对性不强,主次不明,难以切合不同学生的水平,仅有少数同学能够作出回答,其他学生提心吊胆,神情紧张,教与学只能定格在肤浅的一问一答上,师生有效互动无法实现。
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师生有效互动,并不反对提问,而是提倡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确立明确的提问目的,正确把握提问的艺术,恰当而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作答,点燃其思维火花,培养其创新思维,这样的互动才是有效的互动。
2.莫用“拼合”“掺和”取代“融合”
前不久,笔者听过一节“让生命之花绽放”的公开课,教学一开始,教师用“7-23”甬温线重大动车事故的视频导入新课,接着又播放了2010年8月5日发生在智利的33名矿工被埋69天全部生还的视频材料,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回答,再用多媒体展示答案,接着又开始播放小悦悦事件的视频———总之,一节课,教师展示图片几十张,视频五六个,声、光、影齐上,手忙脚乱,课堂上又是一番热闹景象,但学生无暇思考,对整节课的主旨很茫然。诚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辅助手段落后,教学容量小,课堂缺少开放性、生动性、形象性。而今天的多媒体为师生有效性互动提供了科学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认识的模糊,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拼合”“掺和”的现象十分普遍,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完全由多媒体程序控制,师生互动的过程逃不脱课件控制,僵化而无效。同时,教学问题的答案都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而不是采纳学生许多有创意的答案,长期如此,学生就会缺乏积极独立思考,消极等待教师的“标准答案”,学生获得的只是感官上的刺激,对于思品课中特有的理性思维和观点则陷入迷茫,更谈不上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要根治这种现象,必须使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不仅要在教学过程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而且还要使信息技术全面进入思想品德课,让二者实现双向互动,教学课件的设计,必须在“整合”上下功夫,而不是资源的简单拼凑,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效用,避免多媒体课堂的公式化、程序化,实现师生高效的互动。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远不仅我上面谈的两点,它不是在短时间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教师多动脑,勤于思考、钻研教法,善于从细节入手,应是我们多年努力的结果。
四、巧用教材资源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手段
现行的无论哪个版本教材,都是经过教学实践“千锤百炼”,反复打磨出来的精品课程资源,其文字语言表述都经过反复推敲,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几乎都是经典范例,每幅插图,每道例题都具有特定的教育功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可无视教材,在重组、改造教材时不能改变教材原有的意图和所承载的目标,要做到与教材共舞,使课堂教学实在、有效。以下就如何使用教材资源谈谈个人的体会,仅供参考。
1.直用教材资源巧设计,演绎教学精彩
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选用教材资源,不人为增加资料,自然,简单,科学,合理利用教材,在学生不知不觉中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如教学“同绘小康蓝图”时,就可直接利用教材中安排的新旧四幅照片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出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将课堂探究气氛引入高潮,把思维引申到更高层次,整节课有张有弛,没有太多拘束,只有流畅的想法与深度的思考,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随处可见,我们教师要学会利用它,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精彩,与教材内容一起翩翩起舞,不亦乐乎!
2.变用教材资源巧串连,创新课堂教学
如能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熟悉的情境串连起来,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精细加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组织,记忆与提取,有效实现学科教育价值。
要使问题情境的设计合理、适当、精炼、恰到好处,情境链是关键,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依法享有财产权利”时,围绕教学主题——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继承权引入学生的同龄人“张小明”家发生的生活故事,精心创设案例情境,辅之以巧妙的问题设计,一例多境贯穿全课,引导学生在阅读、探究、讨论反思、交流中体验和感悟知识,既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法律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整个课堂亮点纷呈,精彩不断。当然,情境链的设计要注意不为情境而情境,而不脱离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科学地构建知识结构,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方法与能力。
3.贯通教材意图巧领会,教学有的放矢
要用好教材,就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情境背后的问题和过程之中的方法,无论使用哪种教材,首先要研究它的编辑意图,包括整套教材及各个局部的编辑意图,区域的拓展点以及教材上的关键信息,让教材向前延伸,向后拓展,从而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源泉,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复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多元文化的地球村”一课时,很自然就会把它与九年级第五课“中华文化”一课联系起来,如果八年级这一课强调的是如何面对外来文化,那么九年级这一课就是强调如何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样就有机地将教材中课与课之间联系起来,对于学生的整体把握教材,吃透教材间的联系效果会更好,这样的例子在三个年级的教材中,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很多,如果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就会帮助学生有效构建知识体系。
总之,要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仅是做到上面我所谈的这几点就会高枕无忧了,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学应该都有其规律性,只有遵循它的规律,再结合时代特征加以创新,珍惜“每一个四十五分钟”,我想思品课教学一定会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一切也更需要我们教师处处留心,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刻苦钻研教学,了解教材,了解学生,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此,我谈的这些浅陋之识只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我们在新课改的大形势下,共同努力,为打造一个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