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滢
为了孩子,吵得艺术点
文/李滢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对家中每个人的身心都有益,特别是稳定愉快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可是,正如再怎么小心舌头和牙齿也会偶尔“打架”一样,两个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人生经历都不相同的人朝夕生活在一起,观念不合是无法避免的。如果孩子不在,大部分夫妻都能床头吵架床尾和,可是孩子在场怎么办?是忽视孩子的存在,简单粗暴地吵架,一吐为快好;还是能忍则忍,绝不当着孩子的面有任何冲突好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两个案例。
小军,男,17岁,因为打架闹事而被送进咨询室。从他记事开始,父母就不停地吵架。随便一点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吵得天翻地覆。妈妈永远是一副委屈气愤的模样,从眼前的事可以扯到她和爸爸恋爱的时候。爸爸最初会和妈妈说道理,说着说着就吵起来。后来爸爸就沉默,忍到不能忍时就离家而去,不管妈妈如何哭喊。说到这里小军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他说在父母争吵的时候,他们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他躲在房间的角落里很害怕。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理解爸妈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凶,他很害怕这一切的错都是由他引起的,他很害怕这个家就会散了。同时他也恨妈妈啰唆唠叨、恨爸爸无情无义。如此多的恐惧和愤怒积在心头,小军就变成一座随时会爆发的火山。每次发火后,小军又非常自责,他恨自己不能控制自己。
昙昙今年28岁,长得眉清目秀,说话的样子乖巧可爱。别人都很难理解,为什么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连个男朋友也没有。其实昙昙从大学开始谈过四次恋爱,只是最长的一段也才半年,还没来得及曝光就结束了。每次都是她发现对方存在让她无法接受的缺点,就疏远对方,让男友们一头雾水地“被分手”。一般来说,亲密关系出问题的人往往原生家庭成员的关系也会有问题,所以咨询师试着了解她和父母及父母之间的关系。昙昙说她父母从来不吵架,甚至她都没有见过爸妈对对方大声说话。如果有意见不合他们就都不再说了,各做各的事,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而且她父母都很客气,“麻烦”“谢谢”“对不起”挂在嘴边,不像夫妻倒像同事。说到这儿,咨询师明白了昙昙为什么无法维持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谈恋爱是需要“谈”的,可她在和男友感情好时,她不知如何表达亲密,也不能接受和理解男友的亲密表达;在和男友有冲突时,她又不会处理,只会逃避、冷战。这样的互动方式下,关系自然不能长久。
通过小军和昙昙的故事,我们看到不管父母是长期随意的争吵还是长期刻意的压抑,都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和影响。
父母长期争吵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自卑。孩子(特别是三岁以下)面对问题往往用内归因模式。比如,被老师批评了,他们不会认为是老师标准过高或有误解,会觉得是自己没能力;如果父母争吵,他们会觉得是自己不好惹爸爸妈妈生气、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长期如此,孩子就会越来越自卑。
内化负向互动模式。孩子最初的人际交往模式往往就是从父母之间及父母和他的互动中学习到的。在有争吵的家庭,当夫妻意见不一致时,他们会相互指责埋怨,认为是对方的问题导致无法沟通。长期的耳濡目染,孩子面对和同学的冲突,他也会以语言或行为攻击的方式来应对。
向攻击者认同。在父母争吵的时候,孩子内心往往是害怕无助的。越小的孩子越无力承受这种恐惧。这时他会发展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就是去模仿吵得最凶打得最厉害的一方。他们会对身边的同伴恃强凌弱,或是在感觉到要被欺负之前主动欺负别人,这样让他觉得自己也和父母一样有力量,以此来减缓自己作为受害者的恐惧、焦虑和无助,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向攻击者认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
父母长期压抑情感、回避冲突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害怕冲突。在一个长期回避冲突的家庭,孩子无法学习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和别人协商、如何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当观点不一来临时,孩子会像父母一样更多地表现出冷漠、退缩、离弃,或试图击败对方,以此来缓解内心对冲突的恐惧。
情感淡漠。人的情绪有如钟摆,每个人对爱与恨、快乐和愤怒体会的程度是成正比的。试想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常地表达生气和担心,也就很难恰当地表达快乐和安心。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的情绪不够丰富,在与别人交往时也表现出情感相对淡漠。
无法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一个不敢和别人有争执的人,在本质上对关系是不信任的。在他心里会觉得只有通过讨好对方、回避冲突才能维持感情,一旦发生争执就会使关系出现裂痕。有了这样的担心和害怕,他很难以最真实的一面和人相处,这样建立的关系就不够真实,难以维持长久。
(图/东方IC)
如果夫妻在争吵中充满敌意与伤害,就会越吵越恨,孩子也会越来越受伤。
亲密关系的维持是需要互动的。正向的互动方式会增进感情,如关心、拥抱、欣赏等,负向的互动方式会影响感情,如忽视、控制、恶语相向等。吵架作为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是中性的,如果争吵中,双方能放下防卫、通过争吵增加了解、不断地进行负责的沟通就是正向的,夫妻会越吵越爱;如果争吵中,双方对彼此不信任、充满敌意和伤害就是负向的,夫妻会越吵越恨。所以,有孩子在场,父母并非不可以吵架,关键是如何吵。
以下四种争吵的方式被称为吵架中的“四大杀手”,会给夫妻关系和孩子的情感带来极大的伤害。
杀手一:指责
不断责怪对方、对对方的人格进行攻击。相对来说,女性比男性更爱指责对方。
杀手二:反击
无论一方用什么方式表达出他的不满或期望,另一方都不接受,甚至会反过来指出对方的不对。反击有时候表现为翻旧账。
杀手三:蔑视
一方因为学历、道德标准、社会地位、或是经济收入等优势而贬低对方,给人一种高高在上,对方不如自己的感觉。
杀手四:冷漠
这是逃避的方式,以一种貌似不在意、无所谓的态度让另一方更加恼怒。男性比女性更常使用这种方式。
父母要使争吵变得不伤感情、积极有意义,除了要避免上面提到的“四大杀手”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伤及无辜(指责对方的亲友等)
2.了解对方的心理感受
研究发现,争吵的事端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没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所以了解对方争吵中的“心里话”就很重要。一般来说,引起争吵往往是“被在乎、被照顾、被欣赏”这三种心理需要之一没有被满足。
3.回应对方的心理需求
仅仅对引起争吵的事端进行解释,只能缓解当前的情绪,不能增进感情。只有对未被满足的期望进行回应,才能触及对方的内心。比如,当妻子抱怨“我为家付出这么多,你从来都不在乎”时,丈夫可以回应“你的付出我都看在眼里,真的很感谢你为我和这个家做了这么多,之前总觉得不用说出来,这让你难受了,真是抱歉”。
4.说出自己的期望与感受
任何一份关系都是相互的,在充分理解对方的基础上,也需要告诉对方自己的期望和感受。像刚刚的例子,丈夫还可以这样对妻子说:“谢谢你为家为我付出这么多,我也希望以后在你需要我的时候让我知道,有时候我会疏忽,但我是真的很在乎你。不然事后你怪我的时候,我也觉得很委屈。”
不伤感情的吵架法是需要父母共同努力去学习的。有时候父母一冲动又会使用原来有伤害性的沟通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事后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以减少争吵对他的影响呢?
1.主动向孩子解释争吵的原因
不必详细交代争吵的缘由,更不能借此向孩子说另一方的坏话,重点是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争吵是父母之间的事,不是他的错。
2.了解孩子的感受
在父母争吵时,孩子的感受往往是很复杂的,有害怕、担心、生气、紧张、伤心、无助等。父母在事后要尝试了解孩子的感受,并帮助他给情绪贴上标签。如果孩子感觉到在父母的争吵中受到很大的伤害,父母要真诚地道歉。
3.解释争吵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
借此机会向孩子介绍人与人的沟通艺术。帮助孩子理解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独特的,没有对错之分,争吵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出输赢,而是解决问题。身教大于言传,父母在争吵后的和好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抚,长此以往会帮助他建立对关系的基本信任。
栏目主持人: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