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林
(江苏省泰兴市中医院麻醉科,江苏 泰兴 225400)
全麻复合硬膜外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观察(附50例报道)
张国林
(江苏省泰兴市中医院麻醉科,江苏 泰兴 225400)
目的 探究全麻复合硬膜外在开胸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50例择期进行手术的患者,采取全麻复合硬膜外的麻醉方式,作为观察组,另选取40例患者进行单纯全麻作为对照组,以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麻醉维持阶段的麻醉药物用量、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清醒程度作为判断指标,来评价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 全麻诱导后和拔管时,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静脉注射药量、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清醒质量方面,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者P<0.01)。结论 在开胸手术中运用全麻复合硬膜外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手术的应激反应,维持机体循环功能的稳定,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全麻;硬膜外麻醉;开胸手术
开胸手术的创伤面大、手术时间长,易影响患者的呼吸以及循环系统,术后应激反应较强,呼吸系统的术后并发症也很常见。本文以开胸手术中使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为研究对象,旨在为胸腔手术中麻醉方式提供一个临床参考。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来我院择期进行手术的患者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在33~67岁,平均年龄为(51.3± 2.8)岁,体质量46~82kg,平均体质量65.3kg;其中,食管癌28例、肺癌8例,贲门癌11例,其他胸腔病变患者3例。ASAⅠ~Ⅱ级,无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机体的凝血功能正常。另外选择40例开胸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此试验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手术前于患者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和苯巴比妥钠0.1g。观察组于全麻前在脊椎T7~8间隙的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置入导管后,立即注入2%利多卡因5mL。在形成硬膜外麻醉平面后,进行全麻诱导插管。常规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mg/kg,丙泊酚1~1.5mg/kg,芬太尼4~6μg/kg,维库溴铵0.1mg/kg,插入单腔或者双腔气管导管;对照组不做硬膜外穿刺置管。手术过程中的麻醉维持,观察组用微量泵连续静脉注入丙泊酚2~3mg/(kg·h),间断注射芬太尼以及维库溴胺,每隔40min于硬膜外注射1.5%利多卡因5mL;对照组用微量泵连续静脉注入丙泊酚3~6mg/(kg·h),间断注射芬太尼以及维库溴胺。手术结束前停止静脉注入麻醉药物,观察组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入局部麻醉药物。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输液速率约为10mL/h,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输液速率或者进行必要的输血。
1.3 判断指标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时(T1)、全麻诱导后(T2)、拔管时(T3)以及拔管后15min(T4)这四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进行监测,同时记录麻醉维持阶段的麻醉药物用量、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患者的清醒程度,并随访术后的镇痛效果。通过以上指标,来比较两组麻醉方法的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T2和T3时间点的MAP和HR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T1和T4时间点的MAP和HR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麻醉维持期间的静脉注射药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观察组清醒质量优者41例(82%),高于对照组的18例(45%),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MAP和HR变化结果()
表1 两组患者MAP和HR变化结果()
* 与对照组相比,P<0.01
观察组5086.6±12.286.2±8.1*87.8±9.3*83.5±15.1对照组4086.3±11.999.2±9.099.4±9.883.8±14.7观察组5012.8±2.113.1±1.8*12.9±1.1*12.9±1.5对照组4012.5±1.715.3±1.615.0±1.312.8±1.6 HR (次/分)指标组别例数T1T2T3T4 MAP (kPa)
表2 术中麻醉用药量以及术后清醒、拔管时间比较()
表2 术中麻醉用药量以及术后清醒、拔管时间比较()
* 与对照组相比,P<0.05
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胺观察组50320±49*0.47±0.11*3.8±0.7*11.3±3.0*15.9±3.5*对照组40540±560.63±0.155.4±1.321.2±4.624.8±3.7组别例数麻醉用药量(mg)清醒时间(min)拔管时间(min)
表3 患者术后清醒程度比较()
表3 患者术后清醒程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1;* *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例数清醒程度(例(%))优良差观察组5041(82%)*9(18%)**0(0)*对照组4018(45%)10(25%)12(30%)
麻醉手术尤其是全麻手术,往往引起患者创伤、疼痛等一系列较强的应激反应,导致患者循环、代谢方面产生严重的并发症[1]。在麻醉手术过程中,常规的单纯全麻只能抑制住大脑皮质的兴奋,不能有效的抑制住肾上腺髓质或者脑垂体分泌出的应激性激素,易导致血压升高、心率过速,心肌代谢旺盛而引起的心肌缺血;同时单纯全麻对麻醉程度要求较深,术后易造成患者清醒时间的延长,出现术后烦躁、恶心呕吐等术后并发症状;此外,单纯全麻的正压式肺通气,往往对气腹式呼吸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大,导致患者自主呼吸能力不足,并且引起严重的心血管反应[2]。而全麻复合硬膜外的麻醉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心血管反应,确保患者机体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其原理是,在T4~12形成硬膜外阻滞平面,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以及应激性激素的增高,通过降低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减少儿茶酚胺的分泌,从而降低平均动脉压。由于阻滞区域血管的扩张,引起血压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心率变慢,减轻交感性心血管的反应。同时,因为硬膜外阻滞平面的存在,使得患者清醒后疼痛感减轻,清醒质量趋于安静,苏醒过程更加平稳,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3]。全麻复合硬膜外的麻醉方法,可以明显减少麻醉维持期的用药量,降低了麻醉药物对呼吸系统干扰的程度,麻醉过程更加安全可靠。此外,该麻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4]。
本研究发现,与单纯全麻相比,全麻复合硬膜外的麻醉方法可以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减少麻药用量,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并发症等优点,在开胸手术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单玉兰.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8):214-215.
[2] 黎尚荣,陈锡慧,苏晓璐.全麻苏醒拔管期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10):655.
[3] 韩雪飞,滕范武.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6):987.
[4] 黎萍.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实用癌症杂,2009,24(5):528-529.
R614
B
1671-8194(2013)30-01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