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平
巴州区地处巴中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我们在发展特色、优势、效益农业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效果显著。但也存在特色不突出、规模难扩张、效益不显著等问题。现结合实际,对我区发展特色、优势、效益农业谈点浅识。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满足当时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我区发展建设了相当面积的蔬菜、水果、大棚基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壁垒逐渐打破,城市规模迅猛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加之有很大一部份蔬菜、水果基地被城市建设、道路建设征占,我区生产的蔬菜、水果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大量的外地菜、外地水果涌入巴城,特别是一些高档品种独占鳌头。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提出了“土地流转引进式”办农业的理念。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我区的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产业发展有了大的突破,现代农业的发展如火如荼。特别近年来,创立了“一会两股”(专业合作社,农民土地入股、科技入股)的土地流转机制,引进业主和经营大户,在恩阳镇合冶寨村、曾口镇书台村、回风办事处西华村等地都集中连片发展无公害蔬菜3000多亩,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新路子。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区的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还处于规模小、水平低、技术弱的初级阶段,存在特色不特、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的诸多问题。
1.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弱 从整体上看,我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依然十分脆弱,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其规模和数量都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没有与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对创建特色效益农业的品牌和名牌重视不够,缺乏特色效益农业“走出去”的理念。一是道路交通落后。如平梁乡道路通而不畅,尚未建成小康之路,只有简易的泥石路,山路弯曲不平,交通十分不便,而且许多种植田处于高山缓坡地带,基本上没有机耕道,农民生产全靠肩挑背扛这一最原始的劳作方式较为普遍,增加了种植成本,直接影响特色优势效益农业的发展;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当前,许多乡村的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滞后,如遇大旱农田灌溉难以保证,这是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三是信息技术落后。接受新信息的渠道不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增收。
2.缺乏科技支撑,技术推广力量单薄 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对农业服务部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我区许多涉农部门难于适应,在市场信息的调研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服务水平等方面远远跟不上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极端缺乏蔬菜、水果、花卉、食用菌等方面的科技领军人才,形不成科技带动效应。特别是频繁的乡镇涉农事业单位改革,让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名存实亡,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人人自危,被迫过多参与一些行政事务,企图另谋生路,即使搞些服务也只是停留在粮油生产技术服务上,而对产前市场信息引导和产后加工销售的服务几乎是一片空白。其次就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壮年,把发家致富的门路大多寄托在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上,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病、残,他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更差,只能满足于原始初期的小农经济,对大规模的农业土地经营和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既缺技术又缺资金,导致了目前我区特色效益农业生产处于低水平小规模状态,难于形成具有特色并占领较大市场份额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
3.产业化水平低,规模效益不明显产业发展仍然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在特色优势效益农业生产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难以接轨的矛盾己经有所凸现。如恩阳区合治村发展100亩蔬菜大棚产业,都是形象工程,有规模无效益,发展与效益、市场脱节,虽然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但没有真正架起农民与市场、产品与市场的连接桥梁,利益共享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只有产业却无效益。特别是决策领导和一些部门不经科学论证,不按产业布局规划,不按自然、经济规律,违背自然生态条件,不按技术标准,在农村大量发展经济林木线、银花片、猕猴桃圈等,重发展轻管理,机制不建全,技术指导不跟上,其结果是麻雀抓糠空欢喜一场,严重影响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积极性,给我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带来不小的消极影响。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的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将是今后我们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是否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通过上述原因分析,现对我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提出以下建议:
1.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为特色优势效益农业创条件 建立“一主两股”(业主,农民土地入股、科技入股)的土地流转形式,大力发展智慧现代家庭农场,是解决当前人走地荒、无人耕种的重要途径。政府要按照区域优势进行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洁净化、智能化超前规划,主要围绕生态农业、洁净农业、有机农业,智能农业集聚发展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效益农业,加速推进智能农业的发展。
2.强化智能农业培训,为特色优势效益农业作支撑 在智慧农业培训上,一要把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新型农业化、智能化、浩净化的培训内容,加快我市智慧农业跳跃式的发展。二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特色优势效益农业的第一推动力,带动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全力发展智能农业。通过农业智能化、洁净化的培训,把改善农业、装备农业、创新农业集聚起来,全力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业,努力延伸农业产业连,全力发展智慧农业。三要以信息化、产业化为培训中心,把信息化作为发展的制高点和抢占市场的制高点,用信息技术促进工业转型农业升级,不断完善农业智能化生产、智能化加工、智能化流通、智能化服务、智慧化管理等信息化集聚服务体系,以智能化为载体,努力提升农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四要以智慧化农业培训为重点,使农民尽快掌握智慧化、智能化、洁净化、生态化、品牌化农业的集聚技术,人人掌握和应用“五化”现代农业的复合型生产能力和加工、营销技术,为“五化”现代农业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培训使农民轻点鼠标,就知道洁净生产、田间管理、产品加工、产品销售、技术服务全过程,让产、供、销自动衔接,畅通无阻,这就是智能农业。
3.完善服务体系,为特色优势效益农业作给力 在服务上,科枝人员要主动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加工、销售集成技术和信息服务。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发展特色优势效益农业提供坚强的复合型技术后盾。按照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基层农业体系建设精神,科学合理地设置智能农业推广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同时,还要加速智能现代农场示范基点建设和加大培育智能农业科技领航人才的力度,要对现有科技人员实行“科技换脑”,有目标地培育“永久牌”智慧化的科技人才。各级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改善科技人员工作、生活环境,努力提高并保障科技人员的福利待遇,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好地为农服务。
4.强化基础建设,为特色优势效益农业夯基础 当前农业基础条件十分脆弱,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各地必须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为智能农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各级政府要制定智能农业的钢鞭政策,大力宣传和引导、鼓励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程序,积极加入智能农业基础建设的行列。各部门要加大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用好用足国家农业政策,政府要围绕特色优势效益农业编制智能化项目,搞好论证、储备、申报工作,通过“跑”、“挤”、“引”“争”、“奖”等途径,捆帮使用整合各个农业项目资金,千方百计改变农业生产现状,为特色优势效益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5.整合项目资源,为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打造亮点 政府要捆帮使用整合项目资金,要改变那种撒胡椒面、遍地开花的做法,要把资金集中投放在重点项目上,整乡(村)推进,集中打造几个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高水平的优势效益农业亮点,辐射带动全区特色优势效益农业的纵深发展。当前智能农业应在有机蔬菜、水果、食用菌、红苕、番茄树和微型牛、羊等洁净生产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上下功夫,集中打造一批智能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促进特色优势效益农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