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文化发展定位 实现文化强区目标

2013-06-28 09:59内蒙古文化厅党组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

文|内蒙古文化厅党组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要遵循。文化工作要找准发展定位,自觉融入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发挥文化在推动自治区改革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一、发挥草原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提升转化利用水平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把“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上升为自治区五个基地之一,对于发挥我区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有着更为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要科学开发和利用好文物资源。首先,充分发掘并丰富我区文物资源。对地下文物遗存进行系统的发掘研究,丰富和拓展我区文化资源,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再创造、再提升,并使其得到充分表现。让外地游客来内蒙古不但看地上的草原,而且看地下的文物,旅游业发展不受季节限制。其次,兴建考古遗址公园。我区不可移动文物古迹近21000 处,覆盖了内蒙古全境。目前,已经列入国家文物大遗址范围的有辽上京、居延遗址、盛乐古城遗址、大窑遗址、元上都遗址、秦直道6处,都是草原文化考古成果最突出的文物大遗址。要加强配套建设,整治周围环境,将这些重要的文物大遗址建设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考古发掘研究成果的经济转换。再次,开辟考古遗址“文化之旅”。内蒙古有3 处东西贯穿全境的特殊大遗址——长城、岩画长廊和草原丝绸之路。7500多公里的长城占全国的1/3,在全国16个有长城的省区市中位居第一;古代岩画3万多幅,东西绵延几千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内容最丰富的古代艺术画廊;草原丝绸之路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长廊。要通过修缮设施,改善交通,丰富服务内容,开辟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线路。最后,发展文博会展业。要发挥我区文物众多的优势,建设完善民族特色博物馆,加大草原文化的展示和宣传。利用特色文物特别是草原青铜、蒙元文物发展复仿业,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将我区打造成为草原文物复仿品研发、出品中心。

二是有效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要分类开发。比如,将长调、呼麦、安代舞等原生态表演艺术类资源开发为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产品,将鄂伦春兽皮、桦树皮、阿拉善地毯等手工技艺类资源开发为旅游纪念品,江格尔、嘎达梅林、昭君传说等民间文学类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旅游题材,将蒙医药等传统医药类资源进一步研发为传统医药产品,祭敖包、成吉思汗祭典、蒙古族婚俗等民俗类遗产资源,可以与当地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增强吸引力。二要整体利用。12个文化生态保护区、67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及5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遍布全区。要以此为载体,建设系统性强、特色鲜明、原生态的休闲度假区域,让人们既享受传统生活,又领略非遗文化,还能促进小城小镇和小村经济发展。三要大力建设非遗馆所和基地。建设自治区非遗博物馆,完善盟市旗县非遗馆(传习所)体系,开展征集、收藏和展示活动,开发专题文化体验产品。建设一批生产性保护基地,通过项目培训和生产,提高传承人收入,吸纳劳动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三是大力创作代表地区形象、有广泛影响、能够走市场的精品力作。首先,要加大创作规划和引导力度。改造提高传统演出剧目,振兴蒙古剧、二人台、漫瀚剧等优秀地方剧种和民族音乐、舞蹈、曲艺、器乐等民族艺术。创新艺术表演形式,推出新兴优秀剧目,大力推广民族舞剧、歌剧、话剧、交响乐等高雅艺术。同时,还要创作周期短、投入少的中小型剧(节)目。三年左右,要有1-2部优秀剧目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和国家优秀保留剧目。其次,要增强文艺院团的竞争力。事业体制院团要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创新内部机制,增强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转企院团要按照市场化、公司化导向,不断深化改革,尽快成长为演艺市场主体。鼓励扶持社会资本和个人投资兴办民营文艺团体。促进不同体制的院团共同发展、做大做强。再次,要培育和开拓演艺市场。加快演艺设施网络建设。每个盟市中心城市都要有1—2家特色演出场所,每个旗县要建1座影剧院,为艺术展演巡演、市场经营演艺业搭建平台。成立内蒙古演出院线,组建呼包鄂演艺联盟,实现资源共享。继续探索“驻场”“演出季”等模式,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者对门票给予适当补贴,培育基层演出市场。加强与旅游景区、旅行社的对接合作,开发创意新颖的演艺产品。加强与国内外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院线和经纪机构的合作,提高我区文艺演出的市场营销能力和经济效益。

四是积极推动草原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要继续塑造文化交流品牌。培育和打造如蒙派杂技、无伴奏合唱以及蒙元文物展、非遗展等优秀表演团体和品牌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突破。要加强与俄蒙的文化交流。在边境城市二连浩特、满洲里等地设立国家向北开放的文化交流基地。围绕草原文化、蒙元历史、蒙古学、考古研究、长调呼麦等内容开展论坛等主题活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与俄蒙文化交流的常态化。要扩大文化贸易。积极利用文化交流和重大文化活动,主动打造文化产品展示和推广平台,推动可行的项目进行商业化运作。发挥边境优势,建立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培育对外文化贸易企业。采取产品出口奖励、企业贷款贴息和项目扶持等办法,提高出口产品的规模,增加俄蒙市场的文化贸易份额。实施海外文化商业拓展计划,积极开展海外投资,逐步形成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力争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向北开放的文化桥头堡。

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健康发展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三个着力”的第一个就是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具有调结构、降消耗、节能源、少排放、扩就业等独特作用。加快发展自治区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的任务非常艰巨。

一是合理布局,努力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格局。以“两圈一带多点”为重点,突出地区和民族文化特色,打造各具优势的文化产业品牌。“两圈”:就是以呼包鄂为中心区域,以蒙元文化、昭君文化、敕勒川文化、成吉思汗文化为依托,优先实施呼包鄂文化产业一体化,重点发展演艺、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会展、数字传媒、动漫游戏等产业;以赤通锡乌(乌兰察布)为中心区域,以红山文化、辽文化、科尔沁文化、察哈尔文化、蒙元文化为依托,建设以文化会展、文艺演出、文化旅游、巴林石、工艺美术品为主导的特色区域。“一带”:就是以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为一带,突出民族民俗文化和异域风情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生态文化旅游胜地、休闲度假胜地,特别是在冬天可以打造冰雪运动中心。“多点”:就是以巴彦淖尔、乌海、阿拉善、满洲里、二连浩特为点状开发区域,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区域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文化发展的积聚和辐射作用,带动中小城市、城镇和农村牧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相对集中、城乡联动的发展格局。

二是引导文化企业和项目适当聚集,提高优势文化产业集中度。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建设,与城镇化相结合,与现有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相结合,逐步实现上下游产业的文化企业、互补产品的供应商和提供教育、培训、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机构等集聚。要推动出台《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评选命名和管理办法》,遵循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内容优先、创新引领的原则,以优势产业、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知名品牌为依托,以文化资源优势和技术经济优势为支撑,培育建成10家左右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0家以上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1-2家成为国家级示范园区,进一步聚集文化产业资金、技术及创意,整合培育中小文化企业,提高文化产业的相关度和集中度,形成优化组合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实力。

三是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展重点特色门类。壮大文化旅游业,繁荣文艺演出业,繁荣和规范文化娱乐业,扩大新闻出版业,提升广播影视业,发展文博会展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要发挥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实力和竞争力。以资产为纽带,按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经营的要求,组建跨地区文化产业集团,形成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体力量。发展非公文化产业,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倡导“专优特新”,真正培育成长一批特色中小微企业。

四是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竞争有序、繁荣稳定的文化市场发展局面。首先,建立文化市场准入体系。降低资金、规模等准入条件,壮大演出市场、网络文化市场和娱乐市场。清理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开展网吧、电子游戏场所审批试点工作。推动网吧连锁经营,实现规模化、品牌化。推行文化经营活动动态评估,对于诚信度高、有利于推广优秀文化的文化经营活动和企业试行审批简化或免审制度。其次,健全文化市场运行体系。支持和保护自主品牌,扩大优秀品牌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强文化市场主体和内容管理,大幅提高国产网络游戏、音乐及其他新兴高科技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制定农村牧区、边境口岸文化市场规划,推动基层文化市场发展。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再次,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实施“文化市场平安北疆工程”,建设、完善文化市场技术监控平台,扩展网吧监管平台的功能,全面应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办公系统,切实履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指导职责,同时,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文化民生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的“三个更加注重”中强调“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文化民生需要做大量工作: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向基层倾斜。目前,盟市“三馆”(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旗县“两馆”(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基本建设初步完成,村、嘎查和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室刚刚起步,最后一公里的文化服务还需要到位。要以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为建设依据,在完善盟市、旗县和乡镇馆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村文化室建设。落实中办和国办关于“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文件要求,推动每个社区都建有文化中心。扶持建设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从而形成和完善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文化设施建设中要融入区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一站一室一特色”的格局。要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标率、使用率,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阳光”,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二是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北疆数字文化共享网”,让100%的基层群众通过基层服务点使用文化信息资源,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资源服务。加快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在全区所有苏木乡镇和街道建立起公共电子阅览室。针对我区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一些阵地服务满足不了群众需要的现实,实施流动文化服务工程。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配备多功能的流动文化服务车,开展政策宣传、文艺演出、展览、科普宣传、图书借阅等服务。在人口相对集中的430个乡镇建设小剧场或露天舞台,为各级各类艺术团体下乡演出和当地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各项惠民工程要相互整合,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

三是提高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水平和效能。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优秀剧(节)目巡演等惠民演出,做到常下乡、常在乡。要总结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经验,利用好现有设施,逐步实现设施场地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免费提供,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推广图书馆总分馆制、区域文化联动、流动服务等经验和做法,让更多的公共文化资源向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偏远地区群众倾斜,实现文化普惠全民的目的。此外,要运用多种资源、多种手段,通过政府采购、委托承办、以奖代补以及市场调节、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鼓励各类组织提供文化产品,从而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共同繁荣文化生活的局面。

四是开展好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自治区大型节庆活动为龙头,推出一批基础深厚、持续发展的节庆文化品牌,发挥导向性、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举办群众性音乐、舞蹈、戏剧、书法、摄影为内容的“内蒙古群星奖”评选活动,组织“全区农牧民文化周”和“全区社区文化周”,不断提升农村文化活动水平。充分挖掘本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把非遗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把群众性文体活动与重大节日、民族民间文艺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受众面和群众参与率。着力扶持群众业余文艺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和文化人士兴办文化大院、文化户、农牧民书社、民间文艺社团等,实现自娱自乐、自我服务。

五是建立长效机制。首先是保障机制。主要是“三个基本”:基本经费投入,要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确保文化事业投入增幅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完善投入机制,保证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基础阵地建设,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强化“软件”,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基层队伍建设,要落实基层文化机构的专职人员编制,适当提高待遇,培养志愿者队伍,稳定壮大基层队伍。其次是考评机制。把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体系中,纳入到各地科学发展考核的评价体系中,纳入到党政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发挥好引导作用。建立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监控平台,实时掌握监控服务情况,对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进行监督、考评,促使各部门各单位更好地落实文化惠民责任。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