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丽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学院教学质量改进的措施。在基于特性要因法的基础上,从人、教学材料、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办学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学院改进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一、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担负着培养既有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规模逐年变大,很多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值得我们去深思,例如,专业定位模糊、教学管理不严密、课程体系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师资源不足、培养与市场脱节等一系列教学质量的问题;尽管很多学院在某些方面提出了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但缺乏系统性的改进思路,以致实施了大量的质量改进措施,但整体教学质量效果的提升并不明显。
二、质量管理基本工具
在20世纪的中叶,以石川罄博士为代表的日本质量专家们总结了QC7大手法,它的内容包括:层别法、柏拉图、特性要因图、直方图、控制图以及查核表。其中特性要因图用图解的方式表示出某种特性与其可能形成原因之间的关系,这个图就是特性要因图或者因果图,又根据它的形状叫做鱼骨图或羽状图,也为日本的质量专家石川罄博士首先使用之故而叫石川图。其实,这种图法的本身并没有数据统计的结果,而是一种原因和趋势的分析、汇总。鱼骨图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A、整理问题型鱼骨图,B、原因型鱼骨图,C、对策型鱼骨图。
三、基于特性要因法的教学质量改进措施
(一)人的因素
(1)以能力为本位,建立满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高职的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应坚持“教、学、做”一体化,即“在做中学”。教师的作用应该从以传授为主转变为以指导为主,学生的角色应该从以被动地听为主转变为以主动地练为主。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紧盯经济发展走向,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要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程应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过程应体现工学交替的特点。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应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
第二,以岗位需要和就业能力为依据,确定岗位课程设置,课程形式实施模块化组合,适应不同专业方向和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
第三,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要求以“实用、够用”为度,增设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过程性课程,取消与专业实际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
第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涉及教学活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统合在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摒弃“理论知识传授+实践锻炼(实习实训)”的分割化、条块化培养方式;
第五,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系,强化技能训练。
严格控制生源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学院本身的吸引力和国家政策多方面进行,因此,要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等实际因素确定招生规模正确处理好中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对学院校进行切实的宣传,组织并确立一系列明确的招生政策和制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吸引优秀学生进入学院学习。
(二)教学材料因素
以能力为本位,建立满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在做中学”战略贯穿教学全过程。高职的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应坚持“教、学、做”一体化,即“在做中学”。教师的作用应该从以传授为主转变为以指导为主,学生的角色应该从以被动地听为主转变为以主动地练为主。这样才能符合认识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实现教学目的。
(三)教学手段因素
完善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很多学校在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旧教育观念是实践教学的根本障碍;社会支持不力是高校实践教学薄弱的关键原因;现行管理体制及机制是制约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不拘一格寻找合作企业;其次,找准校企合作的切入点;最后,选择合适的实践教育模式,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四)教学评价因素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控长效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外部监控
首先,用人单位监控,主要是指用人单位通过感受毕业生的综合水平来评判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其次,认证机构的监控由非官方的机构进行,在质量体系审核上不受上级部门的影响,审核过程的公正性可以得到保证。
(2)内部监控
学生监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顾客,是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对象,学生直接参与到学院的教学过程之中,对于教学过程有深切的体会。
(五)办学环境因素
从内部环境方面,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观。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主要由市场来检验,因此高职院校应密切注意学生走上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措施,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吻合程度。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研究了学院教学质量改进的措施。在基于特性要因法的基础上,从人、教学材料、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办学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学院改进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