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文平
如何让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主要还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诱因,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积极学习的源泉。所以,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阐明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的是产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的基础,因此,要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就必须使其明确数学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意义,使他们懂得:数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且还是自然科学之母,是训练人们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数学的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养成一种坚定不移而又客观公正的品格,形成一种严格而精确的思维习惯。使他们清楚:学习数学的人,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严谨的数学求真精神、严密的数学思维方法,科学的数学研究方法,严格的数学推理方法和灵活而精确的数学着眼点,都将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巧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导入。
一般说来,一个导入至少需要完成下列四个任务中的一个: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建立联系和组织指引。比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有一位教师在前一天向学生布置了让他们任意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次所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第二天,教师让学生考老师,只要说出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就一定能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都想难倒老师。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导入了新课。这是一个用活动、用问题引入的好例子,圆满的完成了导入的四个任务。教师先用学生活动的模式让学生考教师,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起学生也要学会的强烈动机;教师的引入既建立在前一天作业的基础上,又完全紧扣新知识,加强了新知识之间、知识与引入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的点题指引学生三角形内角和是有规律可循的,揭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问题式导入法的关键在于创设精彩的问题情境,它既是吸引学生又能够与新知识密切联系。
三、从成功的喜悦中激发数学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又将回指给人注入新的活力,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摸索学生心理底限,增加数学解析的条条通道,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数学学科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结合数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以情趣导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数学教学心理学认为: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热情。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在体验成功中保持数学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进而巩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就是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分层次教学不仅指学生分层,还包括目标分层、教学分层、作分层、辅导分层、测试和评价分层,即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分层教学可以让每一位学生享受成功,体验发现与创造的快乐,“正是这种有所发现的欢乐,正是这种靠着自己的努力完成作业的欢乐,乃是人的自尊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学生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因而,分层次教学既是教育艺术的体现,更是达成教育的情感目标的重要手段。
五、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新教材以“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宗旨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阅读习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的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的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讨论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师所创造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教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习惯。
观察习惯。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失,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用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论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比较熟悉的环境去观察,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书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的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楚,学生的知识不易遗忘。
六、开辟第二课堂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感恩教育,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学校教育是关键性环节。小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最为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学校教育,所以,学校一定要肩负起自身的崇高使命,切实提高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从小强化对孩子们感恩意识的培养。家庭教育是辅助性环节,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方式彼此影响。所以,家长要善于率先垂范,勤于自律,并以自身行为来影响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为孩子感恩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社会教育是基础性环节,社会转型对现行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感恩意识缺失所造成的后果严重,感恩教育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感恩教育迫在眉睫,学校、家庭、社会要一起努力,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